蒲公英 - 制药技术的传播者 GMP理论的实践者

搜索
查看: 1464|回复: 4
收起左侧

[养生] 饺子实是张仲景发明的治病良药

[复制链接]
宗师
发表于 2014-11-16 05:07:40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欢迎您注册蒲公英

您需要 登录 才可以下载或查看,没有帐号?立即注册

x
饺子实是张仲景发明的治病良药

[摘要]张仲景返乡之时正值隆冬季节,他见许多无家可归的百姓面黄肌瘦衣不遮体,不少人甚至连耳朵都冻烂了,便在冬至到除夕期间舍“祛寒娇耳汤”医治冻疮。

饺子实是张仲景发明的治病良药

饺子(图片来源于网络)

饺子在宋代以前叫“角子”或“水角儿”,元代称“扁食”,明代以后普遍称饺子。饺子寓新旧交替之意,又因其形状像元宝,一盆盆端上桌象征着“新年发大财,元宝滚进来”。所以北方人过年习惯吃饺子。其实饺子本来是一味治病的良药,其起源还与“医圣”张仲景有关呢。

张仲景发明“饺子”救治百姓

张仲景是南阳人,生活在东汉末年,他的《伤寒杂病论》集医家之大成,被历代医者奉为经典。张仲景有句名言:“进则救世,退则救民;不能为良相,亦当为良医。”建安年间,张仲景被朝廷派到长沙做太守,但他仍用自己的医术为百姓解除病痛。在封建时代,做官的不能随便进入民宅,于是张仲景想了一个办法,择定每月初一和十五两天,大开衙门不问政事,端坐于大堂之上为民治病。张仲景此举在当地引起了轰动,后来人们就把坐在药铺里给人看病的医生称作“坐堂先生”,用来纪念这位伟大的医学家。

张仲景后来不满官场的黑暗辞官回乡,返乡之时正值隆冬季节,他见许多无家可归的百姓面黄肌瘦衣不遮体,不少人甚至连耳朵都冻烂了,心里非常难受。便让其弟子在南阳东关搭起医棚,支起大锅,在冬至到除夕期间舍“祛寒娇耳汤”医治冻疮。

他把羊肉、辣椒和一些驱寒药材放在锅里熬煮,然后将其捞出切碎,用面包成耳朵样的“娇耳”,煮熟后分食百姓。人们吃了“娇耳”,喝了“祛寒汤”,浑身暖和两耳发热,冻伤的耳朵都治好了。后人便学着张仲景“娇耳”的样子,做成食物在过年时食用,称之为“饺子”,至今南阳一带仍有“过年不端饺子碗,冻掉耳朵没人管”的民谣。

饺子的历史演变

根据文献记载,春节时候吃饺子这种习俗至迟在明代已经出现。尤其值得注意的是,到了清代,这种习俗已经非常广泛,并且把它固定下来。这种习俗和中国古代的计时法有关系,中国古代用十二地支来记录每一天的时间。就把每一天分为十二个时段,每天开始是子时,子时就相当于今天半夜二十三点到一点这个时间,到了每年的年底,年三十的时候,就不仅是新旧两天的更替,而是新旧岁的更替,中国人称它为“交子”。

中国人非常注意界限,尤其是辞旧迎新这个界限,那么在这个时候,应该搞一些仪式来祈求来年的吉祥如意,那么在这个时候吃饺子,饺子和“交子”正好是谐音,而且饺子还有丰富的寓意吉祥的文化涵义,所以中国人慢慢形成,在春节、在大年初一、在交子时刻,吃饺子的习俗。对崇尚亲情的中国人来说,在除夕夜里,窗外雪落无声,屋内灯光暖人,锅里热气腾腾。把所有的思念与祝福,都包进那薄薄的饺子皮中。红红的火苗滚开的水,越煮越觉得有滋味,伴随着辞旧迎新的鞭炮,盛上饺子,也盛出了对来年美好的期望。

据三国魏人张揖著的《广雅》记载那时已有形如月牙称为“馄饨”的食品,和现在的饺子形状基本类似。到南北朝时,馄饨“形如偃月,天下通食”。据推测,那时的饺子煮熟以后,不是捞出来单独吃,而是和汤一起盛在碗里混着吃,所以当时的人们把饺子叫“馄饨”。这种吃法在我国的一些地区仍然流行,如河南、陕西等地的人吃饺子,要在汤里放些香菜、葱花、虾皮、韭菜等小料。

大约到了唐代,饺子已经变得和现在的饺子一模一样,而且是捞出来放在盘子里单独吃。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药士
发表于 2014-11-16 06:37:07 | 显示全部楼层
又欺负我,这两天正好研究阴阳呢。

据考证早在春秋中晚期时就有饺子这种食品,这可以从1978年在山东省滕州出土的薛国故城里找到证据,在这里出土的薛国故城里,共挖掘了9个墓葬,其中有一座是春秋时代的薛国君主墓。在该墓出土的一套青铜礼器中,有一个锈蚀的铜器,里面整整齐齐排放着一些白色食品。它们为个体三角形,内包有屑状馅料。后经考察,此为今天的饺子和馄饨。这是迄今为止在我国所发现的最早的饺子。春秋时期的墓葬中出土的饺子告诉我们,饺子在我国的食用历史至少有2500年了。三国时期魏国张楫所著的《广雅》一书中,也曾提到过这种食品。1972年,在我国新疆吐鲁番地区阿斯塔那唐墓中再次出土了放在一只木碗中的饺子和馄饨,可见,至少在唐代,饺子已经传入我国的边远地区。据史料分析:饺子应是由南北朝至唐朝时期的“偃月形馄饨”和南宋时的“燥肉双下角子”逐步发展而来。至宋朝,《东京梦华录》出现了“水晶角儿”的记载,《武林旧事》“蒸作从食”中有“诸色角儿”,说明宋代的饺子品种已经很多。到了元朝,饺子的品种更多,撇列角儿、驼峰角儿、烙面角儿等名称均在当时的文字记载中经常出现,大抵以角儿的馅心、皮子的性质和角儿的形状来命名。到明代,饺子和现在的饺子已经十分相似,《万历野获编》中记有“椿树饺儿”,《明宫史》中则称为“水点心”或“扁食”,《宋氏养生部》中记载有“汤角”,用沸汤和面,内馅、置甑中蒸,或汤煮瀹(义煮,音悦)之。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药士
发表于 2014-11-16 07:37:14 | 显示全部楼层
沙发与楼主有点饺子来历对抗赛的感觉,均有理有据,同时支持

来自:Android客户端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14-11-17 21:48:25 | 显示全部楼层
有意思,长见识了,原来饺子的历史可以追溯到那么远去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药徒
发表于 2014-11-17 22:03:31 | 显示全部楼层
冬至吃饺子的缘来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发帖声明
1、本站为技术交流论坛,发帖的内容具有互动属性。您在本站发布的内容:
①在无人回复的情况下,可以通过自助删帖功能随时删除(自助删帖功能关闭期间,可以联系管理员微信:8542508 处理。)
②在有人回复和讨论的情况下,主题帖和回复内容已构成一个不可分割的整体,您将不能直接删除该帖。
2、禁止发布任何涉政、涉黄赌毒及其他违反国家相关法律、法规、及本站版规的内容,详情请参阅《蒲公英论坛总版规》。
3、您在本站发表、转载的任何作品仅代表您个人观点,不代表本站观点。不要盗用有版权要求的作品,转贴请注明来源,否则文责自负。
4、请认真阅读上述条款,您发帖即代表接受上述条款。

QQ|手机版|蒲公英|ouryao|蒲公英 ( 京ICP备14042168号-1 )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编号:京B2-20243455  互联网药品信息服务资格证书编号:(京)-非经营性-2024-0033

GMT+8, 2025-2-15 09:16

Powered by Discuz! X3.4运维单位:苏州豚鼠科技有限公司

Copyright © 2001-2020, Tencent Cloud.

声明:蒲公英网站所涉及的原创文章、文字内容、视频图片及首发资料,版权归作者及蒲公英网站所有,转载要在显著位置标明来源“蒲公英”;禁止任何形式的商业用途。违反上述声明的,本站及作者将追究法律责任。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