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币
UID12239
帖子
主题
积分2116
注册时间2012-1-5
最后登录1970-1-1
听众
性别保密
|
发表于 2018-9-1 16:19:01
|
显示全部楼层
1.我个人认为是相对平均偏差SD。因为就两个值比较。
2、这个公式不是以浓度为标准计算的。是以响应度为计算的。大同小异。你也可以以浓度计算。
3、和2差不多的理解
4、你的方法基本可行。有如下建议:
4.1新配置的对照品最好配置两个,目的是防止研究用对照品配制过程误差较大,导致后面工作白做。如果你只配制一份,再分两份,相当于还是一个样,没有相互作用。万一你研究用对照品配置误差,试剂含量0.2500mg/ml, 而按照你的配制计算结果为0.2600。后期你在用新对照品做的时候,做出来结果是0.2500,一和0.2600比,好像就不合格。 我们以前做的就是单个对照品,后期在做的时候准备改过来。
4.2相对偏差定到2.0%是合适的。但是如果你的产品含量明显高于国标,那么你可以把标准放款些。规定f=(Cn-Co)*100%/(Cn+Co) ,f可接受标准为-2.0~+5.0。为甚放款到+5.0,我理解如果对照品在储存过程中溶剂挥发,对照品浓度会增大,如果我们用浓度增大的对照品测样品含量,由于计算时还时用初始浓浓度,所以会导致测量值比真实值小,即检验合格,则样品一定合格。基于风险的考虑将标准放宽。
4.3以前我用不同时段的对照品峰面积与浓度的比值N作为比较,然后比较新配置的N与储存一段时间对照品的N的SD,来考虑。其实和测浓度在做SD结果一样,可惜有些检查员理解不了。后来我就改成4.2的方法了。大家都能理解
5、我以前做过对照品浓度研究,汇总了不少。你可以参考下https://www.ouryao.com/thread-312957-1-1.html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