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您注册蒲公英
您需要 登录 才可以下载或查看,没有帐号?立即注册
x
关于制药工程的生产用冷却过程,比如浓缩、结晶的低温条件,公用工程注射用水的冷却等都需要大量的低温冷媒,一般有两种冷却冷媒,冷冻水和冷却水,冷冻水设计循环温度一般为7-12℃,冷却水设计循环温度未32-37℃ 然而这两种冷却介质设计温差只有5℃,有的工艺过程需要较大的冷量和较低的冷却温度。比如注射用水的冷却,需要将水机的出水温度99℃冷却至75℃,降温温差达到24℃,通过换热器要达到瞬时降温,当使用20t/h的水泵时,设计热负荷为20x4.187x(99-75)/3.6=558.3kW,如果采用7℃冷冻水降温,需要冷冻水水量为4.2t/h,显然冷冻水水量与热负荷成线性比例增长,导致冷冻水水泵和管道型号增大,冷水机组选型增大。增加了投资和运行费用。 分析上述的工艺热负荷,显然目前常规冷媒只是利用显热降温,所以增大温差,降低输送能耗和管网投资成为设计优化的目标。一般工艺介质温度较高,如上述案例,介质温度达到100℃左右,如工业蒸汽加热的反应过程,基本在100℃左右的温度范围。此温度与常规冷却介质温差达到60-100℃左右,这就为大温差冷却提供了有利的条件。 根据热力学第一定律,目标是一次投资和运行费用的整体优化,所以要综合考虑换热器+管网+水泵+闭式冷却塔+冷水机组的优化配置。目前成熟的大温差冷水机组的供水温差达到8-15℃,闭式冷却塔供水温差达到8-15℃。利用两种设备串联提供冷量,设计温差可达到30℃。 例如比较可行的供水温度为12℃,回水温度达到42℃,换热器的设计温差由77℃降低到56℃,由于换热面积与温差的指数关系(指数为1-2之间),换热面积增大至原来的1.6倍左右,因此增加的一次投资需要一定的投资回收期。然而由于采用高温供水,冷水机组的能效在8-10,冷水机组运行能耗降低至原来的一半,水泵的输送能耗下降为原来的1/6,综合投资和运行费用一定是最优化的。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