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您注册蒲公英
您需要 登录 才可以下载或查看,没有帐号?立即注册
x
本帖最后由 秋水泠泠 于 2019-9-29 12:39 编辑
精益管理,源自于精益生产(lean production),精益管理制度的实施可以使工作更明确,责任更明晰,也节约了更大的人工成本。在如今药品“4+7”集采的大背景下,药品利润的下降是大趋势。与其抱着“靠量取胜”的粗放制度不放,不如进行华丽的思想转型,将老理念老思想老模式“断舍离”,引入精益管理制度管好人,降低生产成本,提升企业效益。
目前制药企业在研发、生产、检验、包装方面总体还是采取粗放式管理模式,尤其是老牌国企里,企业为平衡多方利益,还保留着计划经济时代的一些影子,导致人员物料管理疏漏、生产检验环节不畅。好逸恶劳、只考虑自身利益是人性的本质,而制度的作用就是约束人的。基于精益管理理念,对企业的管理制度方面提出以下建议:
一是让员工培训制度落到实处。员工是企业生存的基础和发展的生命线,能设身处地以人为本的培训好、管理好员工,才能留住并充分调动员工的积极性,才能实现企业的精益管理理念。GMP对员工培训的要求很高,但有些企业的培训不过是徒有其表走走形式,做个记录应付检查罢了,还有些管理者眼界狭隘,担心员工学到本领后会另觅高就而不舍得投入成本培训员工。建议针对各个岗位实际开展与岗位相匹配的培训工作,尤其是对新进员工进行一对一帮扶。有条件的部门可尝试建立“容错免责”机制,让还保持激情的新员工无后顾之忧,迅速进入岗位,将激情挥洒在工作岗位上。另外,若有外出培训的机会,不要只留给质量部门的人,也要留机会给普通一线员工。外出培训归来后,要采用讲座的形式分享培训的内容给未去的员工。每次参加培训的出勤率,以及培训的考核成绩要计入员工档案,与绩效考核挂钩。对于有条件的企业,应发展远程教育,引入专门培训机构或者讲师团,也可以与其他企业联手筹备专家库,或外聘高质量的讲师,将培训持续开展下去,让培训落到实处,让员工真正学到本领。当然,学到本领后如何用好人,留住人心,则是对企业管理水平更高层的考验。
二是强化细化对物料的管理。制药企业管理物料虽然有章可循,但却过于粗放。以仓储为例,有时候受物料体积质量过大,仓储布局不合理的影响,“先进先出”的原则尚且做不到。更不用说检验取样的数量和位置是否能按照GMP要求,取样后的物料是否能先用掉了。实验室试剂管理,也是一个难点。我亲身经历过一件事:企业甲的麻醉药品试剂,本该按照特殊药品管理,双人双锁台账齐全,有数量出入及时说明情况并附证明材料,但高层的一句话,QC主任不敢不从,于是还没来得及上报当地药监部门,就被公司乙轻松借走了两支。借出去容易要回来难,经一再催促,公司乙愿意还给甲,只是在还的时候,要求甲要出具当地药监部门的说明,证明该试剂是还给甲了,以此向乙所在地的药监部门交代。若是引入精益管理,织牢制度网络,只看制度不看人,减少主观干扰因素,这种乌龙事件就不会发生。当然,甲公司的乌龙事件不仅如此,还发生过实验室试剂台账因搬家搬丢了的情况,在此就不一一吐槽了。物料管理,事关药品质量安全,容不得懈怠和马虎。制度的建立和落实,都需要严格把控,精益管理,即使是管理层也不应违反制度。像特药这种重要物料的出入,该严格履行双人复核的规定,物料管理的责任人该定为质量部门负责人。
三是重视对设备仪器工具的管理。有些企业生产任务重,加班加点赶工期,忽视了对设备仪器的清洁、维护和保养,但凡仪器设备还能苟延残喘,不影响生产和检验,就不会有人过问。例如某企业洁净区内负压称量室有初中高效三块压差计,可依照压差计的读数及时监测过滤器阻塞状态,而企业制度根本不涉及这一块的管理,连压差计读数记录都没有,只是在称量的工人称量物料之前看一眼压差计是否在正常量程内,而这短暂的检查过程也不会被记入生产记录,导致压差计形同虚设,药品质量无从把关。另有更奇葩的例子,某企业连空调净化系统生产前的设备巡视记录都有人冒名签字,天差地别的字迹被检查员一眼认出,经询问知该厂是三班倒,接班的工人看到上一班的人未签字,厂里规定生产记录遗漏内容是要被罚款的,出于帮忙的心态,接班的工人很仗义地给签上了,至于空调系统当时是否正常运行,无人得知。仪器设备工具虽然看起来不重要,但若是某个环节出了纰漏,一定会导致千里之堤毁于蚁穴的后果。望企业管理层能重视这块制度建设,修订不合理的操作规程和生产记录,由大而化之的管理模式向精益管理转变。
连党政机关都及其重视制度建设,要把权力关进制度笼子,更何况企业中的部分员工甚至管理层的文化程度有待提升,自我约束能力有待加强。在GMP认证已经确定取消的新时代,对企业的发展目标必须精准定位,对企业的制度和人员必须精益管理,才能提升效益,让企业生命源源不断蓬勃发展。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