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您注册蒲公英
您需要 登录 才可以下载或查看,没有帐号?立即注册
x
【梅特勒-托利多杯】—说出你幕后的故事—QA的自我救赎 浙江省,H市。某民宿包间。
十几个人举杯,致谢今天的主角。
饭后,大家三三两两地散去。我坐在引擎盖上,发动机的热量透过薄薄的钢板传递到手掌。虽然晚风犹在,可我还是有点焦躁。
老李走过来对我说,知道你今天要喝酒的话,我带你好了,你还开什么车啊。
我指着前面的稻田,傲娇地说道:“在南方,水稻一年两熟,玉米种两季。可这里的人,真得无常。需要的时候,都不嫌刚出锅的有多烫手;不需要的时候,恨不得。。。”
老李拍拍我的肩膀(内心OS,这臭小子说什么玉米水稻),笑着说。每个人都有他自己的路,不要活成了别人眼里的自己。
这时候,主角搭上了另一个同事的车,摇下车窗,挥手向我们道别。
我叫了代驾。师傅赶到的时候一个劲地赞叹这里是一个达官贵人吃饭喝酒的好地方。我没有理会,嘱咐他开得快点。车窗外的残影飞速,我好像抓住了倒退键,脑子里开始浮现过去的点点滴滴。
农历新年毕,我来到了某某公司。第一次听闻还有QA这样的工作,并成功地掂量了自己,认为一个“文人墨客”必然不适合在这个行业“舞刀弄枪”。
前期的入职培训是艰难的。我努力去学习什么是抗原抗体,什么是反应原理。等我几乎要搞清楚人体的免疫系统是怎么回事时,又被复杂的文件体系和批记录搞晕了。那些曾经庆幸自己没去考研的惬意感全都消失了,不禁感叹世界上怎么还有批记录这种可恶的东西!
呼。。。在最初的三个月里,我还是更喜欢手中的iPhone6,手感极佳,丝滑,顺畅啊。
咳咳,言归正传。小半年下来,略懂了些体系文件,还会和别人掰扯几句。可在那年秋天,我转岗了。灰溜溜地跑到了生产现场。
对你没听错,一个刚入职不到半年的新员工,竟然“主动”转岗了。按同事的说法,我是放着衣食无忧的日子不过,转移到了战场去干活。领导也很吃惊,劝说还可以缓缓,上次的事主要责任在他。我当时很固执,笑着对他说,迟早要去的,你也放心点。
这是我职场中的第一次转折。我也将对自己的选择负责。
来到现场后,我就被安排加入了某个新产品转移的项目。总所周知,一个好的项目,肯定少不了有领导力的项目负责人。当时的我自然不能领悟如此高尚的管理理念。于是在最高负责人的一声令下,一个由工艺,技术,生产,客服和QA组成的游击队就这么成立了。和所有的男团女团一样,我们这个组也有个C位。而且还有两个,分别是技术和工艺。按照传统,C位具有优先享受资源,投诉抱怨的权限。势单力薄的QA(别猜了,就是我),反而很好地诠释了一个工具人的所有功能。
那时的我,被榨干了。和技术一起编写生产文件,检验文件;和工艺一起讨论工艺SOP;和生产一起加班加点赶制产品。接近饱和的工作让我感受到了什么叫充实,也以第一人称的视角体验了体系运行:
① 文件控制 如何编写文件,如何生效文件。。。
② 记录控制 如何编写记录,如何填写记录。。。
③ 生产过程控制 如何领用使用原材料,如何生产产品。。。
后来我们的项目有了起色,终于赢来了第一个订单。
但厄运小姐却在随后敲响了大门。大洋彼岸传来了投诉。。。
最高负责人召开了紧急会议。我并不知晓会议的全部内容。但在之后的年终聚餐上,还是能感觉到生产部和质量部挂不住彩。因为在餐桌上,两位领导动筷频次和起身幅度明显下降了不少。
饭后第二天,我们开始立案调查。
投诉的基本情况:客户收到货后,发现包装袋内的产品破损,无法使用。
大家看到客户发来的照片时一度怀疑其真实性,因为在公司内部,从来没有发生过这样的事情。可下一秒,我们感到后背发凉,冒出一身冷汗。这样的产品,竟然能被生产出来而且到客户手上才被发现。
我们考察了运输条件,包装袋材质,产品(塑料件)质量,生产环境,生产工艺等等,最终在某个特殊的工艺过程中找到了根本原因。即这个工艺是不稳定的,没有经过有效的确认。之后的整改我们也不敢松懈。重新做了验证,输出了工艺要求,在SOP中明确,在批记录中记录关键参数,增加了生产过程检验,更新了产品检验过程等等。
投诉的问题虽然圆满解决了,但我开始反思。为什么不能发现这个问题,甚至自己还参与过生产。后来我悟到了,自己是以生产的角度去参加这个项目的,一直以来被工艺,技术牵着鼻子走,完全没有发挥出QA的作用。之前习得的验证管理,可追溯性等统统抛在了脑后。那么QA应该做什么呢?
我找领导谈了谈心,告诉他我想退出(项目)。他告诫我,在任何企业做任何工作都会碰到困难,如果你遇到一点事情就选择放弃,那抗压能力是真的有点差。。。工作能力很重要,但同样要摆正自己的心态,坚守职业操守。。。
其实现在回想起来,那些话都官方得很。还不如一句“奥利给”!但人在职场,就应该找到自己的价值,就要努力被认可。
更正心态后,我渐入佳境。正式在现场QA开始摸爬滚打,从点滴做起:
车间巡检,偏差处理,返工处理,不合格品处理。。。
这长达几年的时间里,我:
知道了公司的销售模式,参加订单评审,了解生产计划,与采购和供应商打交道,和IQC一起争论物料问题、检验方法,跟生产主管打打闹闹,同FQC、研发技术大眼瞪小眼,和仓库battle。。。
这么一条龙下来,我几乎了解从接收订单到产品出货的所有流程。我很庆幸自己的不耻下问,知道了其他部门的工作内容,也在一次次的争吵中学会了换位思考的方法。
在偏差处理中,从一开始的厌烦生产反馈的供应商来料问题,到与生产一起讨论制定异常比率;从头疼于QC检验发现的产品外观问题,到坐下来和生产、QC讨论接收标准;从无感于研发技术对于产品性能的评价,到使用风险分析的方法去评估实际影响。。。
在返工处理中,从傻乎乎的看着返工,到和相关部门商讨返工方法,评估返工风险。。。
在不合格品处理中,从被动的接收调查部门的报告,到和他们一起找到根本原因,更新不合格品报告。。。
在投诉处理中,从默默的认可别人的调查报告,到和他们争论,找到内在原因。。。
如此多的经历,让我真正地感受了公司是如何运行的,生产是如何操作的,QC是如何检验的等等。
正因如此,领导派我参加了外训,自此便多了一个内审员的标签。机遇巧合下,我又参加了多次外审,最多的那一年竟然有十多次审核。
这是我职场中的第二次转折。我开始以外审员的角度看问题。
这些外审有来自美国的,英国的,加拿大,法国,德国,波兰,捷克,乌克兰,沙特,巴西,土耳其以及WHO。虽然每一个外审员审核角度和思维方式都不大一样,但都给我们的质量体系带来不小的冲击。特别是在整理外审整改报告、提交整改证据时,与他们就某个问题讨论时,我才意识到什么叫专业。
后来领导对我说,也不用太过羡慕。外审员的路也不好走,他们很专业,甚至有时候很变态,但他们和我们的出发点还是一样的,就是要发现问题,解决问题,不断的提高管理水平,让我们的质量体系更平稳有效。。。
后来的我也不是孤军奋战了,手下的队伍也壮大了,我们有了团队,开始培训起了新人。
那时我常和大家谈到:
我们不是生产,也不是QC。不做产品,也不检产品。但这并不意味着“不干活”。相反,我们更应该花时间,花精力去解决问题。可能现在的你没有能力去解决问题,那就去积极发现问题。可能现在的你没有能力发现问题,那就跑到现场去看看文件,看看操作,看看车间组长都在做些什么,看看我们有没有按照要求去生产。。。
再后来的有一天,我的领导要离职的消息传播了开来。。。
大家都在谈论。你知道的,此时最不缺的就是各种八卦言论。什么现在的管理模式不行了,杀伐不够果决。。。
我迷惑,有疑问,想不通怎么了。他说,时代在变化。天下分久必合,合久必分。没有东西是不变的,不变的只有变化。你已经做得很好了,而我也想换一个活法。
我看着眼前这个“老男人”,多年前,是他在键盘上一个个字地敲出了第一版体系文件,是他在捣鼓着生产文件,也是他在忙着产品注册。。。我愿称他为“最强初代目”。
他乐呵呵的笑了,说“你说的是火影忍者吧,这个我看过,里面的忍者挺有意思的,就是还有些不大懂。唉,你知道什么是血继限界吗。。。。”
仅以此文,献给我的领导。还有此刻正在QA岗位上奋战的你。
我的路已经走到了这里。中间会有曲折,想过放弃,有过迷惘,但你终究要坚持本心。QA不是一个轻松的活,此时的你可能不被其他部门的人认同,可能正在和某某同事拌嘴,可能灰心失意觉得QA怎么那么累。我想说的是,先过自己这一关吧。只要你走出第一步,你就赢了。
长风破浪会有时,直观云帆济沧海。加油吧,少年。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