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您注册蒲公英
您需要 登录 才可以下载或查看,没有帐号?立即注册
x
【镁伽杯】细胞药物研发中的五颗“雷”
作者:李慕雨 来源:微信投稿
Key words:创新细胞药物、研发
不积跬步无以至千里 扎实做好研发的每一个环节,才能登上成功的顶峰
近些年,全国各地涌现了众多大大小小的从事细胞药物的企业。如果从企业的宣发资料上看,每家企业都雄心勃勃,前程似锦,但如果分析每家企业从设立到第一个临床试验批件(IND)的获取时间看,差距就比较明显了,快的企业2-3年,慢的企业7-8年,甚至不少企业从未获取过批件,关门歇业的也不在少数。(时间关系,就不列举证据了) 企业设立的时候每家都光鲜亮丽,随着时间的推移差距逐渐显现,为什么会出现如此巨大的差异呢?撇开企业运营方面的问题,很多企业还是在项目研发上出现了问题。
以下就项目研发容易出现“雷”的环节及解决思路提出笔者的思考与见解。
=== 第一颗雷 === 初心不清晰、意志不坚韧 企业设立时的核心发起人很多是科学家,他们作为技术创始人,是否有足够的初心和韧性来做成一款药物,实现商业上的成功,值得观察。(有意求职者,可以作为重点考察点,哈哈!) 可以观察以下维度: 1)科学家是否全职加入公司 在笔者看来,科学家是否愿意辞去公职全身心创业,是考察其初心的重要观察点之一。 2)是否全身心投入项目研发 科学家在企业的出勤率是另外一个观察点。很多科学家业务事务繁忙,在企业露面的时间很有限,经常是派出自己手下的在读博士生硕士生在企业里主导项目的研发,用教学的模式开展项目研发,从某种程度上来说,对于项目的推进是致命的缺陷。 药物研发要想成功,丰富的研发经验和工业界的履历是必不可少的,初出茅庐的学生,很难有足够的把持度,出现不可承受的交学费的情况也屡见不鲜。 学生毕业时未必愿意留在企业继续发展,人员的频繁流动,也是项目很大的隐患。 3)创始人名下的公司众多 一个人一生能创立一家商业上成功的公司就不易了。 科学家的公司很多个,但在市场上却不见成功的产品,那就要提高警惕了。 现在有很多的渠道可以查询科学家在企业的角色,诸如企业信用查询系统等,均可考察科学家的专注程度。 总之,专注于技术创新和转化的科学家是难能可贵的,而创业的初心及韧性将决定企业的高度和持久性,很多细胞药物企业不成功,与创始科学家的初心和韧性出了问题密切相关,值得大家重视。
=== 第二颗雷 === 立项论证不严谨不扎实 企业在研项目是否经过严谨扎实充分的论证,是决定项目最终是否能够成功的基础。 同样可以从以下几点来考察: 1)在研项目是否有充足的理论基础,药物机理和疾病治疗是否得到学术界的公认? 2)在研项目是否是科学家潜心研究的成果? 即使科学家再德高望重、业内大咖,如果在研项目与科学家的研究领域并无直接因果关系,那项目实施的成功率也是存疑的。 3)在研项目是否论证技术难度及技术掌控度? 细胞药物,在细胞增殖、分化、调控等方面的技术掌控度通常是薄弱的,需要充分和谨慎地论证及下结论。 4)在研项目是否有足够的有能力及有经验的技术团队来实施? 在研项目在立项伊始,就应该有从事技术研发的骨干团队,通常骨干团队应包括熟悉机理方面的科学家、工艺及质量负责人、非临床负责人及临床应用专家、合规性专家等。 骨干团队完全或主要从社会面招聘,从人才到位的时间、岗位匹配度、专业性、经验等,都会存在较大的不确定性,如此这般,项目出现显著的延后也就是大概率事件了。 5)在研项目合理的研发周期及所需的研发费用是否经过理性评估? 合理的研发周期及研发费用估算,应该多听取科学界和工业界的声音。 很多初创企业在资本方的“淫威”下,被迫承诺了不太切合实际的研发周期和研发费用,那后果是不堪设想的。 6)在研项目是否经过临床应用价值评估和药物经济学评估? 临床应用价值评估,现在已经是药物立项中最重要的评估点了,而药物经济价值评估,将决定未来商业成功的可能性。 企业立项一个项目,应该非常慎重。只有经过充分评估,在机理清晰、临床需求未被满足,药物有效或优效、具备资金、技术、研发团队的基础上,并愿意给予合理的研发周期,这样的项目才算是具备比较完善的立项条件。
=== 第三颗雷 === 研发支撑体系与项目进展不匹配 这里说的研发支撑体系,包括人员团队、厂房设施、仪器设备、物料(包括合规、采供、仓储等)、研发运营管理等。
这个说法既对也不对。 说它对,因为它确实是GMP的核心内容。 说它不对,是因为企业在研发阶段,国家药品监管部门并没有要求强制进行GMP认证,企业没有建立GMP体系是可以理解和接受的。所以,笔者说的是,企业不需要GMP认证(国家药品监管部门也不受理),但企业建立良好的研发支撑体系是必要的,不可或缺的。
细胞药物研发企业的研发支撑体系怎么样呢?常见的有三种情形: 1)视而不见型; 因为国家没有要求,所以企业不建设或建设水平很低的研发支撑体系,整个研发停留在普通实验室水平,研发质量达不到药物注册申报的要求。 2)形而上学型; 企业貌似参照GMP的内容建立了研发支撑体系,但条款规章停留在纸面挂在墙上,不注重实际运行,追求表面光鲜,研发质量却并没有同步提升。 3)过犹未及型; 企业为了体现重视GMP,甚至组建了庞大的质量体系,但在实际运行过程中过于教条主义,把研发项目当药品生产性质来管理,忽视了研发的不确定性和多变性,造成研发人员无所适从,结果是项目进展缓慢和运营成本高企。 这些现象的本质,都是对研发支撑体系的误读,在细胞药物研发阶段,对支撑体系最基本最核心的要求是确保研发结果的可信。过于强调合规性而导致研发推进缓慢或寸步难行,是本末倒置的做法。 建立适度的、与项目进展相匹配的研发支撑体系,是项目顺利实施的重要保障,应引起企业的重视。
=== 第四颗雷 === 常规实验的标准化程度不足 一个细胞新药项目,核心的创新点通常只有少数几点,而研发过程中大量充斥着的是业内常规的实验。对于一个新药研发项目或初创企业来说,如何确保将这些常规操作做好,其实并没有那么容易。
为什么常规实验也没那么容易做好呢?通常有以下一些情形: 在项目管理方面,不够重视常规实验,经常没有实验方案、实验记录不全面,数据完整性堪忧; 在仪器设备方面,仪器没有按规定校准计量、维护保养,设备状态不可控; 在物料方面,只关注品名,品名对就拿来使用,物料状态不可控; 在环境保障方面,缺乏对实验环境的静态动态的监测检测,环境状态不可控; 在操作层面,实验人员没有经过系统化规范化的操作培训,操作存在随意性大,实验结果重现性差等现象。
在笔者的认知里,要想把研发工作做好,首先还是应该把能做的会做的事情做好,做规范做标准,这属于研发基本功的范畴,“不要犯低级错误”。 其次,注重跟踪业界的前沿进展,有条件的情况下采用先进的技术装备或技术手段,减少或避免低级错误的发生。
国际上不断有更新换代的装备出现,需要从业者去跟踪,但通常比较昂贵。 可喜的是,近些年国产装备在引进吸收转化创新方面取得了长足的进步,诸如隔离器、自动单采机、封闭式细胞培养系统、程序降温仪、自动化分析仪器、一次性耗材等单机装备方面,涌现出很多优秀的国产供应商,为提升我国细胞药物研发水平提供了更多选项。 在信号采集、信息集成管理、无纸化文件系统等自动化工控领域,也有了新的选择。 这些先进装备,有助于避免错误、减少偏差,提升实验的标准性和研发的可靠性。 畅想在不久的未来,能看到更多从事新装备研发生产的国产供应商,提供应用场景更广泛、更智能、集成度更高的装备,推动国产细胞药物的水平更上一层楼。
=== 第五颗雷 === 研发定力不足 研发,代表着未知和不确定性,是攻坚克难攀登高峰摘取明珠的过程,不会是一条坦途。 研发历程一帆风顺只能说是一种良好的愿望而不会是一种现实。 企业和研发团队需要有足够的定力和韧性来解决所有的技术问题。 最后才能问心无愧地讲,所研发的药物“安全、有效、质量可控”。 以上还属于技术范畴的定力。
在企业发展的过程中,还经常会出现非技术性的因素,诸如投资人的压力、同类项目研发速度竞争的压力、项目不合理进度要求等,会严重干扰项目技术研发的定力。 有朋友形象地讲:被狼追着跑的时候,有几个人能保持优雅的姿态? 但还是应该坚持说:敬畏生命、尊重科学、抵抗功利心。
细胞药物研发征程上的“雷”已经很多了,每减少一颗都是有价值的,希望本文的读者能尽量避开列举的这些雷。 仅是笔者的几点思考和感悟,分享给各位读者。 并从首长的新年致辞中搬来几句:大道至简,实干为要。没有捷径,唯有实干。要脚踏实地,埋头苦干,不驰于空想,不骛于虚声;要笃实好学,尊重实际,不违背规律,不盲目蛮干;要求真务实,注重实效,不做表面文章,不耍花拳绣腿。为者常成,行者常至,历史不会辜负实干者。 === END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