蒲公英 - 制药技术的传播者 GMP理论的实践者

搜索
查看: 129|回复: 2
收起左侧

经典名方:桑杏汤

[复制链接]
药徒
发表于 5 天前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欢迎您注册蒲公英

您需要 登录 才可以下载或查看,没有帐号?立即注册

x
出处:《温病条辨》(清•吴瑭)


处方、制法及用法:桑叶一钱,杏仁一钱五分,沙参二钱,象贝一钱,香豉一钱,栀皮一钱,梨皮一钱。水二杯,煮取一杯,顿服之,重者再作服。


用法用量:以水 400mL,煮取 200mL,顿服。



1.本处方折算剂量为:桑叶3.73g,燀苦杏仁5.60g,南沙参7.46g,浙贝母3.73g,淡豆豉3.73g,栀子3.73g,梨皮3.73g


2.梨皮基原系参考 2018 年版《湖北省中药材质量标准》中相关规定。


3.本方是单次服量,日服 1-2 次。


功能主治:


【功效】清宣温燥,润肺止咳。


【主治】外感温燥证。症见头痛,身热不甚,微恶风寒,口渴,咽干鼻燥,干咳无痰或痰少而黏,舌红,苔薄白而干,脉浮数而右脉大。


现代临床主要应用于:上呼吸道感染、急性支气管炎、慢性咽炎、过敏性咳嗽、干燥性鼻炎、口腔干燥综合征、小儿秋季腹泻(伴肺燥症状)、放疗后肺阴受损的干咳、皮肤干燥等温燥初起,津伤未甚者。


方解


方中桑叶轻宣肺燥,疏风透热,清透温燥之邪;杏仁苦微温,宣肺止咳,润肠通便,助桑叶宣降肺气;桑叶、杏仁共为君药。南沙参甘寒养阴,润肺生津,针对燥伤肺阴;浙贝母清热化痰,润肺止咳,化解燥热灼津之黏痰;梨皮甘凉生津,清热润燥,辅助沙参增强养阴之力;三药共为臣药。淡豆豉辛凉透表,助桑叶疏散风热,透邪外出;栀子清泄肺热,导热下行,防止燥热内郁化火;为佐使之用。


处方以轻清宣散药(桑叶、豆豉)与甘凉润燥药(沙参、梨皮)相配,轻宣凉润,润而不滞,兼顾透邪与养阴。既解表邪(桑叶、豆豉),又清肺润燥(杏仁、象贝、栀子),兼顾肺卫与肺脏。原方剂量轻(1-2钱),符合“治上焦如羽,非轻不举”原则,药性平和,用量轻灵,适合温燥初起。


桑杏汤以轻宣凉润为核心,现代广泛应用于外感温燥及燥热伤肺的呼吸系统疾病,其组方层次分明,药性轻灵,充分体现了中医“因时制宜”和“治燥不远凉”的学术思想。






更多的经典名方解析,请关注公众号: 公众号.jpg






经典名方制剂研究与开发: 微信号(1).jpg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药徒
发表于 5 天前 | 显示全部楼层
感谢分享,学习一下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药师
发表于 5 天前 | 显示全部楼层
学习了,谢谢提供分享。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发帖声明
1、本站为技术交流论坛,发帖的内容具有互动属性。您在本站发布的内容:
①在无人回复的情况下,可以通过自助删帖功能随时删除(自助删帖功能关闭期间,可以联系管理员微信:8542508 处理。)
②在有人回复和讨论的情况下,主题帖和回复内容已构成一个不可分割的整体,您将不能直接删除该帖。
2、禁止发布任何涉政、涉黄赌毒及其他违反国家相关法律、法规、及本站版规的内容,详情请参阅《蒲公英论坛总版规》。
3、您在本站发表、转载的任何作品仅代表您个人观点,不代表本站观点。不要盗用有版权要求的作品,转贴请注明来源,否则文责自负。
4、请认真阅读上述条款,您发帖即代表接受上述条款。

QQ|手机版|蒲公英|ouryao|蒲公英 ( 京ICP备14042168号-1 )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编号:京B2-20243455  互联网药品信息服务资格证书编号:(京)-非经营性-2024-0033

GMT+8, 2025-5-3 11:12

Powered by Discuz! X3.4运维单位:苏州豚鼠科技有限公司

Copyright © 2001-2020, Tencent Cloud.

声明:蒲公英网站所涉及的原创文章、文字内容、视频图片及首发资料,版权归作者及蒲公英网站所有,转载要在显著位置标明来源“蒲公英”;禁止任何形式的商业用途。违反上述声明的,本站及作者将追究法律责任。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