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您注册蒲公英
您需要 登录 才可以下载或查看,没有帐号?立即注册
x
一、中药的性能 中药的性能又称药性,是中药作用的基本性质和特征的高度概括。药性理论是中药理论的核心,主要包括四气、五位、归经、升降浮沉、毒性等。 (一) 四气 四气即寒、热、温、凉四种药性,它反映药物在影响人体阴阳盛衰,寒热变化方面的作用倾向,是说明药物作用性质的重要概念之一。四气中温热与寒凉属于两类不同的性质。温热属阳,寒凉属阴。温次于热,凉次于寒,即有共同性质又有程度上的差异。此外,还有一些平性药,是其寒热偏性不明显,实际上也有偏温偏凉的不同,称其性平是相对而言的,仍未超出四性的范围。故四性从本质而言,实际上是寒热二性。 药性寒、热、温、凉,是从药物作用于机体后发生的反应概括出来的,是以用药反应为依据,能够减轻或消除热证的药物,一般属于寒性或凉性;能够减轻或消除寒症的药物,一般属于温性或热性。 (二) 五味 五味的本义是指药物和食物的真实滋味。辛、甘、酸、苦、咸是五种最基本的滋味。此外还有淡味和涩味,由于长期以来将涩附于酸味,淡附于甘以合五行配属关系,故习称五味。中药的的滋味是通过口尝而得知的。后来将滋味与作用联系起来,并用滋味解释药食的作用,这就是最初的“滋味说”。由于五行学说的盛行和影响,这种原初的“滋味说”遂被改造成为“五味说”。《内经》最早归纳了五味的基本作用:辛散、酸收、甘缓、苦坚、咸软等,在《内经》论述的基础上,后世对五味的作用作了进一步的补充发挥。 辛:能散、能行。有发散、行气、行血等作用,一些具有芳香气味的药物往往也标上“辛”,亦称辛香之气。 甘:能补、能缓、能和。即有补益、缓急止痛、调和药性、和中的作用。 酸:能收、能涩。即有收敛固涩作用。涩:能收敛固涩,与酸味作用相似。 苦:能泄、能燥。泄的含义较广,有指通泄的,有指降泄的,有指清泄的。燥即澡湿,用于湿症。有苦温燥湿和苦寒燥湿。“苦能坚”的提法源于《内经》。后认为苦能坚阴,并以“泻火存阴”之理解释之。苦能坚阴其实与苦能清泄直接相关。 咸:能软、能下。有软坚散结和泻下的作用。多用于瘰疬、瘿瘤、痰核、癥瘕等病症。 淡:能渗、能利。有渗湿利水作用。多用于治疗水肿、小便不利等证。 味的确定最初是依据药物的真实滋味,后来由于药物的滋味与作用相联系,并以味解释和归纳药物的作用。一些药物的作用很难用其滋味来解释,因为采用了以作用推定其味的方法。例如:葛根并无辛味,但又解表散邪的作用,常用于治疗表证,作用与“辛能散、能行”有关,故标以辛味。用“味”来提示、归纳药物作用的基本范围也具有明显的局限性。性和味分别从不同角度说明药物的作用,二者结合才能较全面地认识药物的作用和性能。还必须与药物的具体功效结合起来,方能得到比较全面、准确的认识。 (三) 归经 归经表示药物作用部位。归是作用的归属,经是脏腑经络的概称。前人在用药实践中观察到,一种药物往往主要对某一经或某几经发生明显的作用,而对其他经的作用较小,甚至没有作用。如同属清热药,有的偏于清肝热,有的偏于清胃热,这反映了药物在机体产生效应的部位各有侧重。将这些认识加以归纳,使之系统化,便形成了归经理论。归经是以脏腑经络理论为基础,以所治病症为依据而确定的。掌握归经,有助于提高用药的准确性。运用归经理论,必须考虑到脏腑经络间的关系。 此外还须注意,勿将中医脏腑经络定位与现代医学的解剖部位混为一谈,因两者的含义与认识方法都不相同。 (四) 升降浮沉 升降浮沉反映药物作用的趋向性,是说明药物作用性质的概念之一。升是上升,降是下降,浮表示发散,沉表示收敛固藏和泄利二便。升浮属阳,沉降属阴。药性升浮的,一般具有升阳发表、祛风散寒、涌吐、开窍等功效的作用;药性沉降的,一般具有泻下、清热、利水渗湿、重镇安神、潜阳息风、消导积滞、降逆止吐、收敛固涩、止咳平喘等功效。有的药物升降浮沉的特性不明显。 掌握药物升降沉浮性能,可以更好地指导临床用药,升降浮沉与性味有一定的关系,一般来说,药性升浮的,大多具有辛甘之味和温热之味,药性沉降的大多具有酸苦咸涩之味和寒凉之味。从逻辑关系而言,升降浮沉与性味是间接相关,与功效是直接相关。 升降沉浮与药物质地的关系:一般认为花、叶、皮、枝等质轻的药物大多是升浮的,而种子、果实、矿物、贝壳等质重者大多是沉降的。而两者之间并无本质联系。 (五) 毒性 毒性是指药物对机体的损害性。毒性反应与毒副作用不同,它对人体的危害性较大,甚至可危及生命。 古代毒药概念与现今不同,西汉以前是以“毒药”作为一切药物的总称,反映出当时对药物的治疗作用和毒副作用还不能很好地把握。东汉时代,《本经》提出了“有毒、无毒”的区分,亦有大毒、常毒、小毒等论述。东汉以后的本草著作对有毒药物都标出其毒性。现代中药著作和《中国药典》中均将有毒药物都标出,如川乌、草乌、马钱子等。 有毒药物的治疗剂量和中毒剂量比较接近或相当时,治疗用药时安全度小,易引起中毒反应。无毒药物安全度较大,但非绝对不会引起毒性反应,这与剂量过大或服用时间过长等有密切关系。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