蒲公英 - 制药技术的传播者 GMP理论的实践者

搜索
查看: 2743|回复: 0
收起左侧

[营养] 海明威的葡萄酒“经”

[复制链接]
宗师
发表于 2013-1-2 12:36:52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欢迎您注册蒲公英

您需要 登录 才可以下载或查看,没有帐号?立即注册

x
海明威的葡萄酒“经”


海明威喜欢食物,就像他喜欢生命一样。但是说他懂食物,还不如说他更懂酒。

  这位终身不离酒的诺贝尔奖文学家,在自己小说里写酒的频率与精确,比写食物的更多也更细腻。即使写到食物,也像都是为了配合主人翁当时想喝什么酒来作的搭配。

  《战地春梦》中,身处意大利的中尉男主角,每次吃饭,都需有酒。无论是意大利卡布里小岛产的白酒,或是高级餐馆里的冰马汀尼,普通饭店里下饭的啤酒,甚至无时不喝一杯的白兰地、威士忌。海明威对酒的常识与讲究,恐怕少有文学家能比。

  美国剧作家田纳西威廉斯,在自传《田纳西威廉斯忏悔录》中记载自己跟海明威第一次见面的场景,就是在古巴哈瓦那(海明威长期居住的“家”)著名的“福罗里达酒廊”。这家“海明威如果不出海就日夜泡在那里”的酒廊,今天还在老哈瓦那的Monserrate供观光客凭吊海明威。

  对葡萄酒,海明威在1918年的年少轻狂时就懂得记牌子,而且在他的小说里记得巨细靡遗。

  意大利事实上是世界上最大的产酒国,光是从官方登记在案的两百万家酿酒执照,就可以知道它的规模。但这些家庭式的小酒厂,通常不擅塑造自己产品的特殊“个性”,在世界行销上就比不上法国酒。

  当然,除了葡萄酒之外,海明威更是随时都需要一杯白兰地。即使炸掉了一个膝盖,躺在医院里,他还是会“喝一小瓶祈安提红酒佐餐,然后又喝一杯咖啡和一杯干邑白兰地”,一边读着从美国寄来的旧波士顿报纸,重温贝比鲁斯又投出全垒打的消息。

  直到今天,法国人还是把白兰地直接叫做“干邑”或“阿马尼亚克”,因为这是白兰地这种葡萄蒸馏酒的主要产地。事实上,白兰地起源于13世纪的西班牙。直到17世纪,一个荷兰人在法国干邑地区介绍这种造酒技术,这种用白酒重新蒸馏的酒才开始得名“白兰地”。

  事实上,海明威在军队里很少有机会喝到白兰地,大部分时间都只能用威士忌代替。

  对如何喝这种酒精强度较高的酒,海明威也有见解。在《战地春梦》中,他写道:“我真该叫他们威士忌不要加冰,冰块要另外放。

  因为这样你才知道威士忌有多少,不至于加了苏打突然弄得太淡。我宁可买一瓶威士忌,叫他们端冰块和威士忌来,这才合理。上好的威士忌非常宜人,这是生命中怡人的享受之一。"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宗师
 楼主| 发表于 2013-1-2 13:31:43 | 显示全部楼层



和文轩聊天的当儿,电话响了,是同事老宁:“豆子,葡萄洗完了,下一步怎么办?”“控干,捏碎,再把你家的坛子用白酒或酒精擦一遍,放里面就行。”今年单位流行做葡萄酒,我成了师傅了。

  去年在报刊上看到女性饮葡萄酒有N种好处,比如预防中风啦、驻颜美容啦、有助心脏跳动啦,豆子是个喜欢猎奇的谗家伙,马上就跃跃欲试。商场里,陈列在展台上的葡萄酒包装精美,高贵至尊,令人垂涎欲滴呀。摸了一下口袋,摇了摇头,咱寻常百姓的寻常日子,来不了这个。那十元一大桶的“原汁葡萄酒”可别想蒙俺,白给都不喝,哼,色素香精勾兑的!

  还是自己动手,丰衣足食吧。从批发市场买了一箱葡萄,再从网上搜索酿酒的方法,照葫芦画瓢。一个多月后,舀一汤勺浅啜一口,立时惊喜不已:如饮琼浆玉液,美不胜收!嘿,成了!于是,晚上餐桌上就多了两只高脚杯,吃了,喝了,晕了,碗筷没人洗了。

  豆子还有个特点:显摆。先装了几瓶分给本科室的四个男士,不料次日又被五、六个男女同事围追堵截,可怜俺那十几斤甘露般的葡萄酒一阵风似地就没了。

  豆子的葡萄酒把同事们的胃口都吊起来了,他们的热情一点也不比俺差,无奈今年葡萄的价格居高不下,还是小会计灵通,托人买了一批价格合适的葡萄。几百斤葡萄摆放在单位一楼的大厅内,局长见了,宽容地开着玩笑:“今年我们要在食堂举办一场葡萄酒大赛,大家都把酒拿来,看看谁做的最好!”

  这个午后,一直在倾听文学与生活的故事,品读另一种醇香的酒,豆子迷醉了。和文轩分手,在回家的路上,想着明天也要酿酒,估计得忙上大半天。

  生活就这么,在每一个细节中,有滋有味地酿造着……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宗师
 楼主| 发表于 2013-1-2 13:32:24 | 显示全部楼层
父亲的咸菜


吃西餐有很多讲究,比如白葡萄酒要配鸡肉、海鲜,红葡萄酒要配牛肉之类,那样才地道,才符合人们对西餐的理解和对外来文化的景仰。其实胃口是一种生活训练的结果,下酒菜完全可以因人而异,因地制宜。比如我爸,加了糖的咸菜是他吃了一辈子的下酒菜,当然和咸菜相配的酒自然也不是人头马,也不是国窖1573,而是最便宜的散装白酒。

    小时候就知道我爸喝酒,每顿都有,但是我妈从来没有像其他妻子一样抱怨丈夫喝酒花了多少钱。因为酒很便宜,一两才两毛多钱,我爸的下酒菜是把买来的酱疙瘩,先把咸味用水洗掉,再加上糖蒸熟,有着依旧浓郁味道的咸菜会在每顿饭前弥漫在我家中,成为父亲开始喝酒的标志。

    我妈每到过年过节,也会给父亲做特殊的下酒菜,一般就是炸花生米、干炸鱼之类的,那一天我爸才会把人家给的好酒拿出来,非要让我们闻闻,舔舔,那是我们能分享他快乐的唯一方式,父亲好像觉得只有那一天的喝酒才名正言顺。那顿特殊的下酒菜我们都能参与,和酒配在一起的身份增添着菜的神秘,我始终觉得父亲用来下酒的干炸鱼是所有鱼里最好吃的一种,直到我考上大学,分配工作之后第一次陪领导吃饭,那次没有干炸鱼,有的是名贵的鲥鱼和同样名贵的国窖1573,那时距离我尝父亲的下酒菜相隔了小二十年。

    回来之后我爸问,你们领导多大年龄?我说和您同岁。领导出生在城市,赶上了第一批恢复高考,大学毕业就进了机关,不断的晋升是顺理成章的事。父亲搓着粗糙的手,脸上泛着尴尬:和人家不能比呀!我小时候哪有钱上学……父亲初中毕业就进了砖厂,我小时候的玩具都是用废砖磨成的,父亲在商店里看了样子,回家自己土法上马……

    父亲一辈子没出过我们家住的小城镇,没坐过飞机,最大的快乐是每天就着酱菜的寡酒和看着我们姐弟对着粗茶淡饭的狼吞虎咽。我们家就在这样的互相的关怀和不能抗拒的拮据中走到现在,我始终怀念那段艰难的过去,怀念不丰盛的但是温热的饭菜和在昏暗的灯光下,父亲膝下的安全。那时候风会吹得窗户不断地响,父亲提前加固用的铁丝,在风雪交加的夜里顽强地抵御着严寒。后来有一天我在豪华的饭店里避雨,却觉得孤零零的,怎么也感受不到寒酸小屋中的安逸……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宗师
 楼主| 发表于 2013-1-2 13:32:56 | 显示全部楼层
用莫扎特的音乐酿酒


我在去年(2001年)六月买到一本日本酒的书,叫做「特选街主催-全国日本酒Contest 2001」,这是由一家叫做「特选街出版」的出版社出版的。这家出版社自昭和54年(1979年)开始举办日本酒的比赛,到今年已经有28次的比赛,参加酒藏有四百多家,号称日本民间最大的日本酒品评会;而我买到的这本是第27次比赛的参赛酒藏、产品的介绍和评论。

  这本书中介绍的参赛酒藏中,最令我感兴趣的是位于日本东北福岛县喜多方市的小原酒造;不仅因为他们的产品是大吟酿部门的第一名,更有趣的是这家酒藏用莫扎特的音乐酿酒!日本饲养高级肉牛(松阪牛之类的)时,放古典音乐给牛听是很早就听说过了,这么做可以让牛放松无压力,因而让肉质更好;我也看过用莫扎特命名的奥地利葡萄酒,但是用莫扎特的音乐来酿日本酒可就新鲜了吧!

  小原酒造是创立于享保二年(1717年)的两百多年老酒藏,但是酿酒的概念却很新颖。小原酒造的老板是小原公助先生,他在1988年曾经到日本国税厅的酿造试验所实习,当时曾做了关于声音对于酵母的影响之研究。这个研究在小原先生回到自家的酒藏之后,更进一步进行试验:以各种的音乐如古典音乐、爵士乐、日本演歌等,播放给发酵中的酒(称为「醪」,moromi)里的酵母听。他们从实验中了解到古典音乐的效果比起爵士乐和日本演歌要来得好,特别是莫扎特的音乐。依据实验结果,听了莫扎特的音乐之后,醪中的酵母密度会变高,也就是说酵母的数量会增加;再者酵母的活性也提高,在低温中的发酵力也变得比较强,而且由于酵母的死亡率降低,使香气良好无杂味。

  在1993年,美国加州大学尔湾分校有三位心理学家于「自然」期刊提出「莫扎特效应」的研究报告(注),据称听了莫扎特的音乐会使人智力提高,结果掀起了莫扎特音乐的风潮:这个发现被披露之后,莫扎特的CD一下子被抢购一空;一些父母亲二十四小时播放莫扎特音乐放给他们的婴儿听;很多幼儿园也都特别标榜古典音乐教学环境,小孩子在午餐时听莫扎特,在操场上玩时扩音器也放着莫扎特;还有牧场给乳牛听古典音乐,希望能增加牛奶产量。

  不过小原酒造将莫扎特的音乐导入酿酒工程中是早于这波热潮的;他们还把自家的品牌取名为「藏粹」--念作"kurassiku",也很明显含有"classic"之意。负责酿造重任的是在地的会津杜氏小桧山忠先生,酿造用水是饭丰山系的伏流水。介绍他们的几款招牌酒:
藏粹.大吟酿交响曲:这款大吟酿据说是用第40号交响曲酿制的大吟酿。原料米是精米步合40 %的山田锦。另外还有一款纯米大吟酿叫做「管弦乐」。

  藏粹.吟酿夜曲:这是以「小小晚间音乐(Eine kleine Nachtmusik, K.525)」和第9号夜曲(Serenade in D, K.320)酿造的吟酿。原料米华吹雪(精米步合40 %)和五百万石(精米步合50 %),相当高级的吟酿。
藏粹.纯米协奏曲:用第20号和第27号钢琴协奏曲酿的特别纯米酒。惊人的是这款酒的原料居然是精米步合50 %的山田锦!用大吟酿级的高级原料酿纯米酒,这未免太高档了吧...,一瓶才卖1,500日圆耶。

  我在6月的日本行时,扛了好几瓶清酒回来,唯一一瓶不是大吟酿的就是藏粹的「纯米协奏曲」。因为没找到「大吟酿交响曲」,所以纯米酒也就「没鱼虾也好」了,因为我实在对这家的产品很有兴趣。7月15日我和一些朋友合办了一场清酒餐会,第一款当开胃酒的就是「纯米协奏曲」;我喝起来的感觉是不像一般纯米酒的浓醇,而是呈现出像果香般的纤细香气,以及口感上的柔和细致,已经颇有吟酿的架势,我认为是很超值的一款纯米酒。

  可能有许多人会质疑放音乐给酵母听,酒真的有比较好喝吗?我们没有同一家酒藏的对比组(一组有用音乐酿的酒、一组没有用音乐酿的酒)可以比较,所以实在无从得知。但是我们可以看到小原酒造的产品的确获致不错的成绩:2001年特选街的全国日本酒比赛中,藏粹的「大吟酿交响曲」是大吟酿部门的第一名,此外「吟酿夜曲」是吟酿部门的第四名、「纯米协奏曲」则是纯米酒部门的第八名,相当惊人耀眼的成绩。再看2000年的特选街全国日本酒比赛中,「大吟酿交响曲」是大吟酿部门的第三名;今年(2002年)「大吟酿交响曲」是大吟酿部门的第六名,此外「吟酿夜曲」是吟酿部门的第三名。如此持续优良的表现,或多或少可以做为用音乐可以酿出好酒的左证吧。

  其实在日本将音乐用于酿酒的,不单只有小原酒造。上个月于日本地酒协同组合在台发表试酒会上,我曾经遇到另一家位于兵库县的凤鸣酒造,他们也将多种音乐运用在酿酒上,有一款「梦之扉(Mozart)纯米吟酿」也是以莫扎特的音乐酿制的。将音乐运用在酿酒的酒藏未来可能会越来越多,以后在酿酒的时节说不定家家酒藏都会乐声飘扬呢!

  莫扎特短短三十五年的一生坎坷贫困,但始终乐观,保持着赤子之心。很多人用「纯真自然、清澈透明」来形容莫扎特的音乐。莫扎特的音乐在表面上的确相当地「简单」,听起来并不艰涩困难,没有巴哈复音音乐的那种复杂性,也没有贝多芬的「努力、奋斗」那种压力;他的音乐伟大之处,就是在于简单中给人感动,让人易于亲近而喜爱。有生命的物体--也许是动物、花草,甚至是单细胞的酵母--听他的音乐的话,也会感染他的乐观积极的精神因而让这个生命体更有活力,对于这一点我是深信不疑的。

  注:1993年,美国加州大学尔湾分校有三位心理学家,给36名大学生听十分钟莫扎特D大调双钢琴协奏曲后,再给学生做智力测验,结果学生的空间推理能力平均增加了9分。他们以这个实验结果在「自然」期刊上发表了一篇报告,提出「莫扎特效应」的理论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宗师
 楼主| 发表于 2013-1-2 13:33:41 | 显示全部楼层
葡萄酒的乐趣


葡萄酒的诞生有各种的传说,以下的故事我常加以引用,因为它比较浪漫。

  话说从前有一位波斯国王很爱吃葡萄,为了怕别人偷享他的最爱,他把葡萄藏在密封容器中,外面写上毒药两个字。有一位妃子因失宠而不想活,偷偷把一罐「毒药」打开,发现里面是一些冒泡的液体,果然很像毒药,于是她喝了几口,结果不但没死,反而带来一股安乐陶醉的感觉。她把这伟大发现呈报国王后,再度获得他的宠爱,从此两人过着有葡萄酒的恩爱生活。

  为甚么国王把葡萄放入容器中,结果变成冒泡的液体?请回想您吃葡萄的经验--葡萄,特别是红葡萄很明显的在皮上有一层白白的果粉,这些有黏性的果粉会把大气中的一些叫着酵母的微生物黏住;您所吃的葡萄通常是甜的,因为它含有糖份,国王把葡萄放入容器时,不小心弄破了一些葡萄,使得皮上的酵母与葡萄中的糖份接触,结果就产生了一种复杂的化学变化,称为发酵,发酵的过程将糖份转变成酒精与二氧化碳(气体),即成为含酒精的饮料。

  千万不要把享用葡萄酒当作一件复杂的事,基本上它是一种饮料,只要您以正确的方式品尝,应该就能充满信心的说出您对它的感觉--至少表示喜不喜欢它。喜不喜欢是很主观的,没有对或错的争论,别人(就算是专家)的意见只能用来当参考。当然如同欣赏艺术品或音乐一般,如果您对葡萄酒有更深入的了解(包括品尝经验的累积),您的品尝「功力」自然会提升,乐趣也相对增加。

  有位洋古人曾经说过:「饮用葡萄酒有两个动机:当您不口渴时 - 可预防口渴;当您口渴时 -可治疗它;预防通常重于治疗!」这绝对仅是嗜酒者的俏皮话,我的建议是一定要把持不过量的原则,如此葡萄酒才会是一种最健康,最能为您的生活添增情趣的天然饮料。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宗师
 楼主| 发表于 2013-1-2 13:34:14 | 显示全部楼层
俄罗斯领导人与酒


众所周知,酒在俄罗斯民族的日常生活中占有特殊的地位。而俄罗斯领导人喝什么酒、酒量如何等情况,只是流传着各种传闻。现在人们有机会借助各种回忆录和解密档案,获知各个时期俄罗斯领导人在饮酒方面的逸闻趣事。

  俄罗斯末代沙皇尼古拉二世对酒并不饕餮,但偏好什么菜上什么酒,冷冻还是稍稍加热

  俄罗斯末代沙皇通常喝点香槟

  俄罗斯末代沙皇尼古拉二世对酒并不饕餮,他很有修养,对酒很虔敬,饮用适度:出身、地位、教养使然。至今还保留着一些尼古拉二世的专用卡,上面明确详尽地规定:什么菜应上什么酒,是冷冻还是稍稍加热。据认为,这位沙皇对酒没什么偏好,通常喜欢喝点香槟,少数情况下会喝一两杯伏特加。

  但是,在所有回忆录中都没有尼古拉二世喝醉的情形,甚至最艰难的时期都不酗酒。不过,他喜欢抽烟,而且抽得特别凶,尤其喜欢土耳其苏丹送的精致的雪茄。末代沙皇体格健壮,能够骑马、游泳、打网球、打猎、射击等等,还喜欢做操和劈木柴。

  1917年十月革命前,在国外流亡的时候,列宁非常爱喝酒,每餐必喝啤酒。1917年十月革命后,列宁回到俄罗斯,对酒的口味发生了变化。

  列宁流亡时喜好啤酒

  1917年十月革命前,在国外流亡的时候,列宁非常爱喝酒,每餐必喝啤酒,他的朋友在信中写道:“沃洛加经常喝酒,该和他谈谈这事了”。

  在瑞士和波兰流亡期间,列宁和一些革命家非常喜好啤酒,每顿饭都喝半升多,晚上常常在啤酒馆度过。在英国伦敦,列宁喜欢尽情地喝一顿好啤酒,而在瑞士期间,列宁还喝伏特加,有时还喝很多。在意大利和法国的时候,列宁喜欢喝当地产的干红葡萄酒,据朋友回忆,当时列宁常常和妻子一起,晚饭时喝一瓶红酒(当时的一瓶酒至少一升多!)。由此算来,列宁每天至少喝半升酒,他还经常说,这对身体很有好处。

  1917年十月革命后,列宁回到俄罗斯,对酒的口味发生了变化。在彼得格勒,苏维埃领导人喜欢享用缴没的沙皇在冬宫的“存货”:葡萄酒、香烟、各种食品。

  1921年、1922年以后,因为身体状况恶化,从此列宁滴酒不沾。

  丘吉尔喝白兰地,并提议斯大林比赛喝酒,斯大林接受了挑战,与丘吉尔对饮。结果,丘吉尔被搀扶着回去休息

  斯大林偏好自酿干葡萄酒

  斯大林是土生土长的高加索人,在吃饭的时候喜欢喝自酿的干葡萄酒(斯大林喜欢喝的是一种叫“赫万奇卡拉”的葡萄酒),这也成为他一生的爱好。为防变质,由飞机从高加索空运到克里姆林宫。在私人场合,在自己的别墅里,斯大林常常自行把各种红白葡萄酒按照一定比例兑在一起喝。这时候,斯大林常常招呼客人多喝,而自己只喝一点点。

  斯大林也喜欢喝香槟酒,他的宴席通常从喝香槟酒开始,一般要到早上三四点,而一些重大决策往往就是在很少人参加的酒席上做出的。

  回忆录记下一个有趣的情节。二战期间,丘吉尔去莫斯科与斯大林谈判。

  通常斯大林都摆很多种酒,供客人自选,他自己既能喝白兰地、伏特加,也能喝其他酒和饮料。丘吉尔喝白兰地,并提议斯大林比赛喝酒,斯大林接受了挑战,与丘吉尔对饮。结果,丘吉尔被搀扶着回去休息,而斯大林则自己站起来,说,明天客人可要难受了。

  斯大林酒量很大,但一直很节制,直到临终都是如此。

  叶利钦总统曾做过心脏“搭桥”手术,其心脏病与过量饮酒不无关系

  叶利钦爱喝绿色露酒

  叶利钦最早是在建筑工地上开始嗜好伏特加的。到州党委工作后,毅然决然地喜欢上了白兰地。

  据他的卫队长科尔扎科夫回忆,他非常爱喝一种叫“塔尔浑”的绿色露酒。众所周知,叶利钦总统曾做过心脏“搭桥”手术,其心脏病与过量饮酒不无关系。而在手术之后,遵照医嘱,叶利钦只喝少量的干红葡萄酒或啤酒。

  关于叶利钦也有许多笑谈:他曾在醉酒后在飞机上睡觉,忘了与友好国家的元首会晤;指挥乐队演奏,从桥上掉到河中;等等。

  
  赫鲁晓夫曾下令研制一种高档伏特加,让党和国家领导人绝对不会醉酒,在喝酒之后第二天还能继续参加会议

  赫鲁晓夫下令研制特供酒

  在各种回忆录中,赫鲁晓夫的形象是一个粗鲁、没修养的酒鬼,喜欢喝酒,且永远不懂得节制,因此而闹出不少笑话,损害了苏联的国家形象。

  赫鲁晓夫在联合国会场脱下鞋子敲主席台的事件早已为世人所知,而类似的笑话还不知有多少。据当事人回忆,芬兰总统科考宁应邀访问苏联,赫鲁晓夫试图将客人灌醉,用大杯一杯接一杯地劝酒。科西金反应快,坚决不喝了,米高扬则偷偷把酒倒到地上。很快,赫鲁晓夫的舌头就开始发僵,站立不稳,卫士搀扶他回去了。路上他还在嚷嚷,要让客人看看,应该怎样喝酒。

  1964年,赫鲁晓夫访美,约翰逊总统设宴款待。服务生在赫鲁晓夫面前放了一杯蓝色液体,是吃完鹌鹑后用来洗手的。赫鲁晓夫以为是鸡尾酒,就加入一片柠檬,很惬意地将柠檬吃掉,正要喝下“鸡尾酒”,幸亏服务生发现及时,赶紧将杯子拿开让他洗手了。

  好在该情节没被人注意。

  赫鲁晓夫对自制酒情有独钟。到古巴访问时,品尝过当地的自酿酒,心血来潮,让手下人抄下配方,回去后专门为他个人酿制。

  赫鲁晓夫曾下令研制一种高档伏特加,让党和国家领导人绝对不会醉酒,在喝酒之后第二天还能继续参加会议,要好喝,且不添加蜂蜜等成分。该方案被称为SV方案,意为“特供”克里姆林宫的伏特加。许多著名科学家都参加了“特供酒”的研制,结果,科学家发现了净化酒精的新方法,使酒中只含酒精和水,而且口味非常好,连从不喝酒的外交部长葛罗米科也喜欢上了“特供酒”。当时,有三家工厂生产“特供酒”:莫斯科郊区,白俄罗斯和克里木半岛。工厂的工人可以接触这些国家机密,但是不准外出。到了戈尔巴乔夫时期,特供酒销声匿迹了,只剩下克里木的工厂至今还在生产“特供酒”。但是,那是不是当年作为国家机密的特供酒,已经不为人知了。

  勃列日涅夫喜欢宴饮,但他很懂得分寸,在餐桌上表现也很得体

  勃列日涅夫情钟白兰地

  勃列日涅夫喜欢宴饮,但他很懂得分寸,在餐桌上表现也很得体。而且他对女性热情有礼,不沉迷于有害的酗酒活动。据说,年少时的勃列日涅夫酷好伏特加,卫国战争期间在战场上曾喝过,后来到摩尔多瓦工作时,能很专业地品评各种优质葡萄酒和低度的高档白兰地。

  当上苏共总书记之后,勃列日涅夫喜欢喝白兰地,为他特制了瓶中加香草的白兰地(名为“祖布罗夫卡”),他也喝点胡椒酒。

  但他也曾有过醉酒的“劣行”。多勃雷宁回忆:勃列日涅夫去美国访问,与尼克松共进晚宴,勃列日涅夫喝多了,拨弄着没兑水的威士忌,奇怪地问:“干吗要用水来损害伏特加呢?”他是与尼克松面对面说话,好在多勃雷宁做翻译,没有逐字翻译给尼克松听。

  随着健康状况的恶化,勃列日涅夫再不喝酒了,但他喜欢与大家一起吃饭,他的面前不再放酒,而是一杯水,水中滴几滴“祖布罗夫卡”。也许,那气味还能让他回想起从前的好时光。

  戈尔巴乔夫拒绝为酒类做广告,以免损害他作为苏联前总统、反酗酒斗士的光辉形象

  戈尔巴乔夫是反酗酒斗士

  戈尔巴乔夫滴酒不沾,但却很奇怪地似乎患上“多语症”(没喝酒,而说话也像喝酒过量似地滔滔不绝),他在自己家中也从不喝酒,在其他场合下喝酒也很适度。他本人还曾发起反酗酒运动。直到2003年,戈尔巴乔夫都拒绝为酒类做广告,以免损害他作为苏联前总统、反酗酒斗士的光辉形象;2005年继续发表言论,呼吁俄罗斯要继续同酗酒做斗争。

  普京总统签署了在公共场所禁酒令,其中就包括目前俄罗斯人十分喜爱的啤酒

  普京不是贪杯人

  据说俄罗斯现任总统普京喜欢喝啤酒,而且只是在正式场合或者与好友相聚劝说下才会喝喝。在去年底克里姆林宫新闻办公室当日发表的一份声明说,普京总统签署了在公共场所禁酒令。该项禁酒令明确规定,在俄罗斯所有公共场所,公民禁止饮用任何酒精类饮料,其中就包括目前俄罗斯人十分喜爱的啤酒,俄罗斯制酒业人士认为,该项法令是近几年来国家出台的对酒类饮料管理最为严格的一项法律。

  报道说,此项禁酒法令还特别关注了未成年人饮酒问题,一经发现就予重罚。看来只有不爱酒的总统才会下此决心下令禁酒。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发帖声明
1、本站为技术交流论坛,发帖的内容具有互动属性。您在本站发布的内容:
①在无人回复的情况下,可以通过自助删帖功能随时删除(自助删帖功能关闭期间,可以联系管理员微信:8542508 处理。)
②在有人回复和讨论的情况下,主题帖和回复内容已构成一个不可分割的整体,您将不能直接删除该帖。
2、禁止发布任何涉政、涉黄赌毒及其他违反国家相关法律、法规、及本站版规的内容,详情请参阅《蒲公英论坛总版规》。
3、您在本站发表、转载的任何作品仅代表您个人观点,不代表本站观点。不要盗用有版权要求的作品,转贴请注明来源,否则文责自负。
4、请认真阅读上述条款,您发帖即代表接受上述条款。

QQ|手机版|蒲公英|ouryao|蒲公英 ( 京ICP备14042168号-1 )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编号:京B2-20243455  互联网药品信息服务资格证书编号:(京)-非经营性-2024-0033

GMT+8, 2025-2-13 03:47

Powered by Discuz! X3.4运维单位:苏州豚鼠科技有限公司

Copyright © 2001-2020, Tencent Cloud.

声明:蒲公英网站所涉及的原创文章、文字内容、视频图片及首发资料,版权归作者及蒲公英网站所有,转载要在显著位置标明来源“蒲公英”;禁止任何形式的商业用途。违反上述声明的,本站及作者将追究法律责任。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