蒲公英 - 制药技术的传播者 GMP理论的实践者

搜索
查看: 969|回复: 2
收起左侧

[饮料] 菊花酒

[复制链接]
宗师
发表于 2014-2-4 21:51:11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欢迎您注册蒲公英

您需要 登录 才可以下载或查看,没有帐号?立即注册

x
重阳节前,朋友送我两坛菊花酒,每坛足有十斤。
  朋友的家乡在淮河以南的大别山区,也就是当年的鄂豫皖革命根据地。从地理区划上看,这里属于中国的南方,因此“山前二月蚕桑秀,村后三秋鱼米香”的自然景色与田园风光显得格外恬静而清幽。
  朋友说,在家乡,几乎家家户户都有自酿米酒的传统和手艺,菊花酒显然更是必不可少的。米酒,古人称之为:“醪”或“醴”,一年四季都可以即酿即饮。而菊花酒,最好在冬天酿制,一方面要选用当地上好的糯米,另一方面还要选用产自大山深处的野菊花。糯米经过浸泡、淘洗、沥干、冲淋,继而上笼蒸熟,然后再装入瓷缸,同时添加药酒、菊花汁或清水,当然,也可以根据自己的不同需求,加入地黄、当归、枸杞、红枣或其它中草药,并用洗净的木棒轻轻地搅匀。贮存时,瓷缸的周围用稻草厚厚地裹实,上覆下衬的也都是农家编织的草帘。米酒发酵后大约十天,以一份米三份水的比例再续添适量的药汁或清水,这样大约一周后,一缸酒香、米香、菊香、药香氤氲扑鼻的村酿美酒就会映入你的眼帘。当此情景,“开轩面场圃,把酒话桑麻。待到重阳日,还来就菊花”的闲雅诗意便会在心中油然而生。从健体养生的角度上讲,深秋和冬日饮菊花酒,具有疏风除热、养肝明目、活血降糖、滋肾润肺、消炎解毒、润燥滑肠、降压减肥、延年益寿的奇妙功效。
  就我而言,最早读到关于“菊花酒”的记述,是在我的老乡、东晋新蔡人干宝所著的《搜神记》里。这本书的“卷二”有一侧短文:“贾佩兰说宫内事”,其中谈到:“九月,佩茱萸,食蓬饵,饮菊花酒,令人长命。菊花舒时,并采茎叶,杂黍米酿之,至来年九月九日始熟,就饮焉,故谓之‘菊花酒’”。在《西京杂记·卷三》中也有类似的记载。贾佩兰乃汉高祖刘邦宠妃戚夫人的侍女,据说高祖驾崩后,戚夫人惨遭吕后的肆意蹂躏并施以酷刑,被剁掉手脚、剜出眼睛、割去舌头、熏聋双耳、灌饮哑药,继而装入陶瓮置于猪圈,讥曰:“人彘”。贾佩兰也随即被逐出宫,嫁与扶风人段儒为妻,重阳节饮菊花酒的的习俗也随之流入民间。《荆州岁时记》也说:“九月九日,四民并籍野饮宴”。其实,在此之前,三国魏时的曹丕在其《九日与钟繇书》里就有“重阳饮宴”的描述:“岁往月来,忽复九月九日,九为阳数,而日月并应,俗嘉其名,以为宜于长久,故以享宴高会”。由此不难推断,从汉初算起,菊花酒的历史已逾两千年。
  而把菊花、美酒、诗歌并作三位一体,进而形成一种文学意象的人,首推东晋末年的“著名隐士”陶渊明先生。他老人家在“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的时候,还要“忽与一樽酒,日夕欢相持”,“一觞虽独进,杯尽壶自倾”,夜以继日玩命地饮酒、写诗、K歌、蹦迪、潇洒、醉卧,思如泉涌、文不加点、一挥而就,洋洋洒洒地写出《饮酒诗二十首并序》,其中“其五”一首备受历代文人推崇:“结庐在人境,而无车马喧。问君何能尔,心远地自偏。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山气日夕佳,飞鸟相与还。此中有真意,欲辨已忘言”。品读他的《饮酒·十四》,你就可以想象他的飘逸闲散、落拓不羁、物我两忘、陶然自得的世外高人心态:“故人赏我趣,挈壶相与至。班荆坐松下,数斟已复醉。父老杂乱言,觞酌失行次。不觉知有我,安知物为贵。悠悠迷所留,酒中有深味”。
  在南朝宋人檀道鸾所著的《续晋阳秋》和南朝梁人沈约所撰的《宋书·陶潜传》中都述及同一个故事:“王弘为江州刺史,陶潜九月九日无酒,于宅边东篱下菊丛中,摘盈把,坐其侧。久之,望见一白衣人至,乃刺史王弘送酒也。即便就酌,醉而后归。”因而吟出了传诵至今的《九日闲居并序》:“(余闲居,爱重九之名。秋菊盈园,而持醪靡由,空服九华,寄怀于言。)世短意常多,斯人乐久生。日月依辰至,举俗爱其名。露凄暄风息,气澈天象明。往燕无遗影,来雁有余声。酒能祛百虑,菊解制颓龄。如何蓬庐士,空视时运倾。尘爵耻虚罍,寒华徒自荣。敛襟独闲谣,缅焉起深情。栖迟固多娱,淹留岂无成。”自此以后,“白衣送酒”就成了雪中送炭、心想事成的同义词,当然也顺理成章地进入了后辈文人的诗词歌赋,而重阳节饮菊酒、赏菊花、赋菊诗渐成风雅之举。苏东坡就有:“白衣送酒舞渊明,急扫风轩洗破觥”诗句。
  在南朝梁人吴均的《续齐谐记》中,有一篇文章讲述了菊花酒与我家乡颇有渊源的传说:“汝南桓景随费长房游学累年,长房谓曰:‘九月九日,汝家中当有灾。宜急去,令家人各作绛囊,盛茱萸,以系臂,登高饮菊花酒,此祸可除。’景如言,齐家登山。夕还,见鸡犬牛羊一时暴死。长房闻之曰:‘此可代也。’今世人九日登高饮酒,妇人带茱萸囊,盖始于此。”
  而我们的乡土版传说却不尽相同。据说,东汉时期,汝河里有一只瘟魔,只要它出水作祟,就会瘟疫肆虐、荼毒生灵,导致汝河两岸民心恐慌、横尸盈野、路断人稀。当地百姓深受其害,但又无能为力,只得举家出逃、行乞度日、流离失所。有一年,突如其来的瘟疫夺走了桓景父母的生命。桓景自己尽管身染大病,但却幸免于难。病愈后,他毅然辞别妻儿与父老乡亲,决心外出游访学艺,誓言与民除害。此后,桓景四处奔波、求师寻道,最后在一只仙鹤的引导下,行至东海边的一座仙山。山上的道观里,有一位道行高深、法术无边的仙长,俗名费长房。仙长为他的真诚大义所感动,终于答应收其为徒,且毫无保留地教给他降妖剑术,并赠他一把青龙宝剑。桓景专心致志、废寝忘食地苦练降妖本领,几年之后,终于练就一身出神入化、炉火纯青的降妖剑术。
  有一天,仙长对桓景说:“明天是九月九日,汝河里的瘟魔又要大发淫威、戕害乡里,你已奇技在身,该回去斩妖除魔、救民于水火了。你回到故里之后,让周围的人们身佩绛囊、臂系茱萸、畅饮菊酒、登高避祸。”随后,仙长又送他一包茱萸叶,一壶菊花酒,并授予辟邪秘籍,命他驾鹤速归。
  翌日,正值九月初九日,桓景遵照仙长的指点,把四里八乡的老百姓带到附近的芦岗上,人人一片茱萸叶。由于当地原本就有酿制菊花酒的习俗,故此大家携酒而来、开怀畅饮。正午时分,大家远远看到汝河里乌烟瘴气、水浪翻滚。眨眼间,瘟魔飞跃而出,径直扑向人群所在的芦岗。当嗅到茱萸和菊酒的芳香时,瘟魔收敛妖气、浑身发抖、瘫软在地。说时迟那时快,桓景举起青龙宝剑,只见一道寒光飞过,瘟魔顿时身首异处,咸腥味的黑水自腹内汩汩流出。由此而始,重阳节登高、饮酒、插茱萸避祸的风习代代相传、经久不衰。而今,驻马店市上蔡县蔡国故城西面城垣的一处高台,已被国内大多数专家学者认定为桓景登高处,上蔡县也被认定为九九重阳节的发源地。
  无论是在寒意渐浓的深秋,还是在冰封雪飘的冬日,周末的夜晚,我喜欢在茶几上放一个小炭炉,将砂锅里的菊花酒慢慢加温,然后有所选择地添加一些枣片、枸杞、甘草、参茸或者熟地,有时干脆就是苹果、银耳、蛋花、汤圆或者橘皮丝,然后一边听古筝曲、看闲书,一边浅斟慢酌,直到周身发暖、肺腑清润、睡意渐生。时而,仅有几十米之遥的汝河大堤上,有夜鸟的鸣叫声从林间婉转而来,此时此刻,更显得夜的幽静、人的文静、心的清静、活得平静……
  噫吁戏,美乎菊酒!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药师
发表于 2014-2-4 21:59:46 | 显示全部楼层
幸福啊,有人送酒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药徒
发表于 2014-2-5 00:58:01 | 显示全部楼层
菊花酒由菊花与糯米、酒曲酿制而成的酒,古称“长寿酒”,其味清凉甜美,有养肝、明目、健脑、延缓衰老等功效,很好的保健酒。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发帖声明
1、本站为技术交流论坛,发帖的内容具有互动属性。您在本站发布的内容:
①在无人回复的情况下,可以通过自助删帖功能随时删除(自助删帖功能关闭期间,可以联系管理员微信:8542508 处理。)
②在有人回复和讨论的情况下,主题帖和回复内容已构成一个不可分割的整体,您将不能直接删除该帖。
2、禁止发布任何涉政、涉黄赌毒及其他违反国家相关法律、法规、及本站版规的内容,详情请参阅《蒲公英论坛总版规》。
3、您在本站发表、转载的任何作品仅代表您个人观点,不代表本站观点。不要盗用有版权要求的作品,转贴请注明来源,否则文责自负。
4、请认真阅读上述条款,您发帖即代表接受上述条款。

QQ|手机版|蒲公英|ouryao|蒲公英 ( 京ICP备14042168号-1 )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编号:京B2-20243455  互联网药品信息服务资格证书编号:(京)-非经营性-2024-0033

GMT+8, 2025-4-11 08:16

Powered by Discuz! X3.4运维单位:苏州豚鼠科技有限公司

Copyright © 2001-2020, Tencent Cloud.

声明:蒲公英网站所涉及的原创文章、文字内容、视频图片及首发资料,版权归作者及蒲公英网站所有,转载要在显著位置标明来源“蒲公英”;禁止任何形式的商业用途。违反上述声明的,本站及作者将追究法律责任。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