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您注册蒲公英
您需要 登录 才可以下载或查看,没有帐号?立即注册
x
最近埃默里大学、斯克利普斯研究所、中国医学科学院、河南大学等在Diabetes杂志发表了一个新的小分子胰岛素受体激动剂[10],能模拟胰岛素的生理作用,对正常、I型糖尿病、II型糖尿病小鼠均有很强的降糖作用。 中国人对于天然药物有一种天生的好感,对于转基因方法生产的胰岛素则是莫名的恐惧,各路神棍打着植物胰岛素、天然胰岛素的旗号行骗。降糖中药确实是有的,比如天芪降糖胶囊还做过不大不小的临床试验[1],但疗效一般都不怎么好,胰岛素的地位无可撼动,特别是对于I型糖尿病。 国外也一直在寻找可以代替胰岛素的药物,自己凭空设计不出来,于是想到了天然产物。1999年Merck取得突破性进展,他们发现真菌(Pseudomassaria sp.)提取物L-783,281能够激活胰岛素受体(EC50=3-5 μM)[2],后来优化出了活性更高的化合物(EC50=0.3 μM)[3]。
L-783,281系列化合物有一定的降糖效果,但激活胰岛素受体的能力比起胰岛素来还有不小的差距,150 mg/kg的L-783,281或者10 mg/kg优化后的化合物相当于中等剂量胰岛素(0.4 unit/kg)效果的30%[4]。 L-783,281是醌类化合物,这是药物化学家非常讨厌的结构类型,虽然做了一些实验证明没有醌类可能的毒性,但终究是个潜在的隐患。另外L-783,281本身也存在脱靶现象,比如对IGFIR、EGFR也有微弱活性,后来又发现激活TRK神经营养因子受体[5],加上当时Merck糖尿病pipeline中有更靠谱的DPP-4抑制剂西格列汀,L-783,281最终没能走更远。 后来大家陆续鉴定了一些化合物[6-9],要么仍是醌类结构[9],要么结构简单到让人不敢相信[6],要么脱靶命中EGFR[8],让人摸不着头脑。这些研究归根结底指向了一个问题,化合物与胰岛素受体结合的瞬间发生了什么?Merck的论文中推测是诱导了构象变化,但至今没有人拿到直接证据,我们能看到的只是胰岛素受体激活后的一些现象。 这次糖尿病杂志报道了毛壳色菌素4548-G05 [10],10 μM的4548-G05与25 nM的胰岛素效应相近,大约是100 nM胰岛素效应的一半。5 mg/kg的4548-G05对I型糖尿病、II型糖尿病小鼠模型均有效,血糖浓度大约降低20%左右,未发现明显的毒性。 研究人员做了4548-G05与胰岛素受体的分子模拟对接,显示4548-G05结合到了胰岛素结合位点外面的一个区域,但仍然没能说明胰岛素受体是如何被4548-G05激活,当然更不能说明4548-G05与胰岛素激活受体后的细微差异,况且分子对接结果本身是可信度最低的证据。 4548-G05的动物实验数据是非常不错的,但目前FDA对糖尿病药物副作用控制得非常严格,心血管风险超30%就得追加试验,超80%就没有上市可能,药企没有胆量开发分子机制不明的降糖药,糖尿病药物的后期试验规模动辄数千例,如果失败损失不是一点点。 4548-G05分子机制研究的关键一步是得到4548-G05与胰岛素受体结合时的准确构象,弄清楚从4548-G05结合到受体磷酸化这个时间段的细微变化,否则很难让人相信小分子4548-G05具备胰岛素的功能,不过这个应该够发CNS了,做出来真不太容易。 另外,胰岛素受体属于激酶靶点,与它结构相似的蛋白有很多,不少是跟生长因子有关的, 深入的杂泛性研究很有必要,尽可能排除脱靶效应,避免长期使用后产生未预测到的副作用。 胰岛素受体激动剂的市场潜力是非常大的,与一般的口服降糖药不同,他不仅对普通II型糖尿病有效,对胰岛素绝对缺乏的I型糖尿病也有效,甚至说还能克服胰岛素耐受性,可能比口服胰岛素还逆天。4548-G05成功的可能性微乎其微,但市场也肯定不止100亿吧! 原帖地址:http://keybos.com/biology/883.shtml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