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币
UID227501
帖子
主题
积分3457
注册时间2016-1-6
最后登录1970-1-1
听众
性别保密
|
欢迎您注册蒲公英
您需要 登录 才可以下载或查看,没有帐号?立即注册
x
本帖最后由 快乐神话 于 2016-7-5 11:05 编辑
流通三大巨头或大举并购 华润、上药已亮剑
2016-07-05 赛柏蓝
6月27日,华润医药集团(以下简称华润)整体上市招股说明书在港交所披露,据媒体铺披露,华润医药寻求融资逾10亿美元,可能最早于今年9月上市。但是关于上市时间和拟募集资金,华润并未给予媒体回应。
华润是目前规模仅次于国药集团的医药巨头,其主营业务分为三大板块,一是制药,二是医药分销,三是药品零售。旗下有三家A股上市公司华润三九、华润双鹤、东阿阿胶,此外还拥有华润医药商业集团、华润紫竹药业等企业。
虽然这是华润的整体上市,但是,其中透露了华润在医药商业方面战略和决心。
招股说明中,华润表示,在医药分销及药品零售领域,公司拟通过兼并收购大分销网络,至2020年覆盖全国。这亦是此次上市募集资金的用途之一,即用于上述收购,目前已经在接洽多个收购目标,但没有任何达成最终收购意向。
北京鼎臣医药管理咨询中心创始人史立臣对赛柏蓝表示,今年上半年,由于GSP飞检、药监部门对流通行业大整治以及两票制的执行,一些医药商业公开出现倒闭或者想退出市场,对于流通企业来说,这是个难得的抢地盘的好时机,下半年,医药流通行业将出现拼抢的高潮。对于配送率在覆盖的广度和深度上都需要提高华润来说,也将是关键时期。
华润医药:市场占有率仅为行业龙头一半
分析人士表示,华润医药和国药控股虽然都是医药流通巨头,但是目前国药控股却占绝较大的优势,无论是配送覆盖面和市场份额上,都要高于华润。
新医改以来,医药商业巨头开始积极各省攻城略地,不断通过并购扩大其商业版图。在医药界,华润不像国药和上药,属于后来者,但是通过一系列并购,尤其是成功并购北京医药后,华润医药商业(负责医药批发业务销售业务资公司,简称华润医药)异军突起,成功反超上药,成为仅次于国药集团第二大医药商业巨头。
虽然一系列并购让华润医药异军突起,但是,从整体实力来讲的,华润和国药仍有一定的差距。
据华润的招股说明书,2015年,按照收益计算,国内有五大医药配送巨头,华润排名第二,市场占比为8.1%,排名第一的公司,招股说明书以A公司来代称,但是据商务部发布的《2015年药品流通行业运行统计分析报告》此处指的应是国药,其市场占有率为19.6%。为华润医药的两倍多。
排名第三公司B,商务部发布的《2015年药品流通行业运行统计分析报告》此处指的应是上药,其市场占有率为7.3%,和华润之间只有0.8%个百分点的差距。
上药已经动手
5月12日,国内六大医药巨头广药集团旗下上市公司广药白云山、上海医药、南京医药、哈药集团旗下上市公司哈药股份、天津医药、重庆医药在上海签署《筹建联合医药平台合作备忘录》,六方拟共同出资设立平台公司,通过合作互通、降低自有品种的准入门槛,提升六方产品引进能力和议价能力,降低企业采购、运营成本。
仅次于华润的上药出手后,华润医药压力倍增。业内人士表示,医药流通行业将硝烟再起,华润医药将果断出手,抵御上药等6大医药龙头联合进攻,巩固其行业地位,同时将奋起直追,挑战国药集团在流通行业霸主地位。
华润商业的青睐对象
在招股说明书中,华润医药表示,他们商业领域并购对象为与医院、和其他医疗机构客户有牢固关系的区域性领先医药分销企业及零售企业。
自从去年以来,医药流通就开始频繁了飞检,今年,流通行业整治力度更大。5月份,国家食药监总局发布了药品批发企业自查公告,要求所有的药品批发企业就挂靠、非法经营等行为进行自查。
医药圈人士红土认认为,全国接近1.3万家GSP医药公司,国家药监局对流通行业的大整治,加上执行两票制,未来关停倒闭一半的医药公司(约6000家)也不是没有可能。
国务院在2016年医改重点中表示,所谓的两票制,指的是从药品生产企业到配送上是一票,从配送企业到医院是一票。虽然坊间一直流传着国务院医改办关于落实两票制的各种版本,但是,在政策出台前,我们不好妄加揣测,但是,毫无疑问的是,两票制将对流通行业产生极为重大的影响。
谁将是华润竞争者?
北京鼎臣医药管理咨询中心创始人史立臣接受媒体采访时指出,两票制仅允许单一级别分销商向医院销售来自制造商的医药产品,药厂向具有配送服务和医药事务管理的专营商开票,专营商协助进行药店终端的维护和商务管理,大型医药流通商将受益于此。
红土表示,福建省执行两票制,5年就剩13家大型配送公司,并入的子公司也就100家左右。中小医药公司被洗牌的时间开始了。
另一位医药行业人士表示,在流通行业大整治的背景下,加上两票制执行,医药流通行业的兼并整合将提速。而医药行业巨头的加入将加速这一进程。医药流通行业三大巨头,已经有两个龙头出手,国药估计不会袖手旁观。
史立臣表示,除了国药巨头外,一些省级医药公司也将会成为华润的强有力竞争对手。
附:华润医药的商业版图
透过招股书,可以清晰地看到华润医药在医药分销领域的布局。
截至2015年12月底,华润医药已经建立了2769家分销商,并经营着一个由114家附属公司以及111个物流中心构成的全国分销网络,战略性覆盖中国19个省市。
其中,医药分销业务主要透过向医院和其他医疗机构直接进行销售,在2015年占华润医药外部销售61.1%。在向医院和其他医疗机构直接销售的业务模式下,相比销售给其他分销商而言产生更高的利润率。截至2015年底,华润医药已经向中国1011家三级医院及3022家二级医院及40778家基层医疗机构直接销售产品。
华润医药旗下商业公司
公司名称
| 注册时间
| 华润山东
| 2000年2月28日
| 华润辽宁
| 2011年3月7日
| 华润河南
| 2009年5月25日
| 华润南通
| 1995年4月16日
| 华润河北
| 2011年6月23日
| 华润苏州礼安
| 1980年1月1日
| 华润普仁鸿
| 2000年11月3日
| 华润天津
| 2003年3月10日
| 华润新龙
| 1999年10月21日
| 华润新龙(山西)
| 1999年8月10日
| 华润湖南双舟
| 2011年12月1日
| 华润广东
| 1993年12月25日
| 华润医药(上海)
| 1999年1月20日
| 华润湖南瑞格
| 2013年1月10日
| 华润青岛
| 2007年3月26日
| 华润吉林
| 2010年9月6日
|
华润医药上市痛点 忧心失去东阿阿胶控制权2016-07-05 时代周报
位于香港湾仔港湾道26号的一栋玻璃幕墙建筑,近来成为外界持续关注的焦点,这里是央企华润集团香港总部所在地,因深度介入“万宝之争”,其一举一动牵着众人神经。
在万科控制权争夺愈演愈烈的关键时刻,华润集团旗下的华润医药集团有限公司(以下简称“华润医药”或“华润医药集团”)悄然启动了赴港上市计划。
6月28日,华润医药旗下 华润三九、东阿阿胶和 华润双鹤三家A股上市公司,共同发布了华润医药6月27日向香港联交所递交主板上市申请的公告。
时代周报记者注意到,华润医药在上市文件中特别提到了东阿阿胶的控制权问题。外界注意到万科股权争夺战的前车之鉴,对此,华润医药并未回应是否与此有关。
此前低调、神秘的华润医药集团,如今赴港上市,让外界得以窥探傅育宁治下的华润医药产业帝国的庐山真面目。
从上世纪早期向大陆出口产品及医疗设备的商行,到如今成为国内除 中国医药 集团(以下简称“国药集团”)之外的第二大医药集团,华润医药一路走来,历经风雨。
目前,华润医药主要有三大业务板块:制药业务、医药分销及药品零售,这其中制药业务是主要收入来源,占据华润医药历年收入的重要位置。
担心控制权旁落
靴子终于落地。
早在今年3月,就有消息传出,称华润医药已聘请联席保荐人,最快将于本月底向联交所提交申请,并计划第三季上市,募资15亿-20亿美元。
如今上述传闻部分得以证实。时代周报记者翻阅华润医药长达587页的上市文件资料发现,华润医药此次的联系保荐人为美银美林、建银国际、中金公司和高盛集团。
在接受时代周报记者采访的北京鼎臣医药管理咨询中心负责人史立臣看来,华润集团在香港有深厚的基础,华润医药赴港上市将是较好的选择。
在此次上市申请文件中,华润医药并未提到此次的募资金额、发行股份数量,以及挂牌上市时间等具体细节。不过近日有消息指出,华润医药此次拟集资至少10亿美元,初步计划于10月挂牌上市。但这一消息并未得到华润医药证实,其回复时代周报记者称,“对于上市事宜,已在招股书中披露,以公司统一公告为主”。
根据华润医药此次的申请材料,其未来的募集资金,仍将用于战略收购以及扩大制药和医药分销业务。该集团计划收购中国生物制品、中药、营养保健品以及化药制造商;同时,将选择性收购或投资专注心血管系统、中枢神经系统肿瘤科及呼吸系统等领域的制药商,并计划建立医药分销业务的物流中心及仓库、投资研发平台、升级信息技术系统等。
颇为引人关注的是,时代周报记者发现,华润医药在此次IPO申请文件中,特别提到了对旗下上市公司的控制权问题。
“如果我们失去对主要子公司东阿阿胶的控制权,我们的财务状况、经营业绩及业务前景可能会遭受重大不利影响。”华润医药特别提到这一风险因素。
今年6月22日,东阿阿胶公告称,其控股股东的股东华润医药投资有限公司(以下简称“华润医药投资”)通过二级市场增持了3047.61万股(占比4.66%)。
史立臣在接受时代周报记者采访时指出,华润医药的增持显然是为了巩固控制权,若东阿阿胶控制权旁落,则影响其财务报表并表情况,并会直接影响到华润医药整体上市计划。
对此,7月1日,时代周报记者向华润医药予以求证,其回复称以公告为准,具体情况可联系位于香港的一家公关公司,并提供了电话号码。然而,该电话无人接听。
时代周报记者注意到,增持完成后,“华润系”持有东阿阿胶的股权比例达到27.80%。也就是说,还有余下72.20%的股权,是掌握在其他非“华润系”股东手中,显然目前似乎还不够“保险”。
华润医药发表风险因素,“如果在股东大会上合共持有大部分权益的东阿阿胶其他股东,共同使彼等的投票与我们的投票不一致。尤其是在出现敌意竞价者,从公开市场收购充足东阿阿胶股权,因而超越我们成为最大股东或在其他情况下,我们可能会失去对东阿阿胶的控制权”。
不过,华润医药目前为东阿阿胶的单一最大股东,且能够控制东阿阿胶董事会。因此,在此次上市申请文件中,华润医药将东阿阿胶的经营业绩合并报表。于2015年,东阿阿胶分别带来华润医药拥有人应占年内总收益及净利润的4.6%及9.3%。
事实上,在华润医药完全掌控东阿阿胶8年来,这家偏居山东东阿一隅的阿胶企业,市值增长了数倍。它也成为颇受争议的保健品上市公司,10年来16次上调阿胶价格,其主打的阿胶系列产品居高不下的毛利率,被市场诟病。
时代周报记者梳理发现,2010-2015年,阿胶(及)系列产品毛利率分别为67.77%、70.83%、71.04%、66.2%、71.06%和72.64%。
除此之外,华润医药还对旗下上市公司作出提醒。截至目前,华润医药持有华润三九63.59%的股权,持有华润双鹤59.99%的股权,均已超过半数以上。
“如果我们未能取得华润三九、东阿阿胶或华润双鹤的少数股东批准,我们涉及该等公司的交易未必能成功实施,从而可能对我们的整体营运效率造成重大不利影响。”华润医药称。
医药帝国撩面纱
外界注意到,借着此次香港IPO的东风,华润医药帝国商业版图清晰浮现,即布局制药业务、医药分销和药品零售领域,系国药集团之外的中国第二大医药集团。
此前,外界对华润医药的产业版图,并不够了解,这家公司也鲜有对外发声,因此给人一种神秘感,而随着此次上市申请文件的公布,让外界得以窥探其医药帝国的棱廓。
华润医药的历史可追溯至上世纪的1938年,当时华润集团的前身联合行开始在香港开展业务,并于1953年开始向中国大陆出口商品及医疗设备。
华润医药集团于2007年5月10日在香港注册成立,当时由华润集团(医药)全资拥有。2007年,华润医药参与三九企业集团的重组,并于当年11月收购新三九控股有限公司(华润医药控股的前身)的全部权益。
至此,华润医药集团的雏形基本完成,继而其展开了在资本市场的布局。2008年7月,华润医药收购华润东阿(华润股份有限公司与聊城市国资委成立的合营企业)56.62%的股权,继而控制东阿阿胶23.14%的股权。
2008年11月,华润医药控股(华润医药子公司)完成从三九企业集团收购华润三九66.98%的股权。华润三九于2000年3月在深交所上市,主要从事非处方药及中药处方药的制造和销售。
在华润医药重组历史上,不得不提到的是收购北京医药。通过对它的并购,华润医药的产业版图迅速扩大,一举奠定了在国字号药企中的地位。
2006年,华润股份参与国企中国华源生命产业有限公司(以下简称“中国华源”)的重组,借此收购中国华源当时的附属公司北京医药50%股权。2011年,华润医药进一步收购北京医药49%及1%的权益,最终持股100%。
完成收购北京医药后,华润医药间接成功掌控了第三家上市公司华润双鹤(北京医药当时拥有49.12%的股权),这家公司主要从事化学药品及其他医药产品的制造。
此外,华润医药还收购华润医药商业(北京医药当时的附属公司)82.48%权益。此后,几经收购,华润医药商业成为华润医药全资子公司。接着,华润紫竹、华润医药零售集团等悉数被其收入囊中。
目前,华润医药是华润集团旗下七大核心战略业务单元之一。华润医药旗下包括三家A股上市公司和29家核心业务附属公司。
华润医药目前是一家综合医药公司,从事研发、制造、分销及零售种类繁多的医药及保健产品,主要经营于三大分部,制造业务、医药分销和药品零售。
截至2015年12月31日,华润医药旗下的医药产品组合包括287种化学药品、159种中药药品、9种生物药品及39种其他医药产品。
2015年,华润医药的32种产品年销售收入均超过1亿港元,其中4种产品的年销售收入在5亿-10亿港元,及6种产品的年销售收入在10亿港元以上。
零售竞争中求生
同为央企,华润医药与“老大哥”国药集团的差距十分明显。以营收来说,2015年国药集团营业收入近3000亿元人民币,是目前唯一进入世界500强的中国医药企业。
而华润医药在2013-2015年,其收入分别为1169.51亿港元、1357.49亿港元和1465.68亿港元。盈利分别为54.55亿港元、54.92亿港元和60.82亿港元。
时代周报记者发现,如果按照对于业绩贡献的比例来看,制造业务显然是华润医药收入的第一大来源。2013-2015年,制造业务分部收入分别为223.15亿港元、219.67亿港元和242.54亿港元。
而在制药业务分部收入中,于2013-2015年,华润医药主要产品的销售收入分别占制药业务分部收入的74.3%、80.0%及80.7%。
同期,按销售收入计,华润医药三大主要产品(即阿胶块、基础输液及感冒药)于2013-2015年,占医药制造业务分部收入的29.6%、33.2%及31.4%。
而按销售收入计,最主要的产品阿胶块占华润医药2013-2015年医药制造业务分部收入的11.1%、14.2%及15.5%。
“我们依赖数量有限的主要产品。如果无法保持主要产品的销量、定价水平及利润率,我们的收入及盈利能力可能会受到重大不利影响。”华润医药表示。
此外,在制药业务布局下,这一业务有赖于原材料的持续供应,于2013-2015年,原材料采购额分别占华润医药制药业务总销售成本的38.7%、44.7%及40.8%。
“为制造药品、我们须以商业上可接受的价格及时取得足够数量的优质原材料。我们可能面临原材料的供应短缺及市价波动。”华润医药称。
华润医药在制造业务上的独大,直接使得其下游分销及零售业务“底气十足”,但其制造及分销的部分医药产品,在中国受到价格限制及竞争。
医药行业具高度竞争性,华润医药的主要竞争对手是医药及保健产品国际大型制造商、中国分销商及大型连锁零售药店。
华润医药在上市申请文件中,也标注出了它的竞争对手,如医药制造业务的主要竞争对手(但不限于)包括 科伦药业、 白云山及修正药业。
在医药分销业务的主要竞争对手包括(但不限于)国药控股分销中心有限公司、 上海医药 分销控股有限公司及 九州通。
而在医药零售业务领域,华润医药的主要竞争对手包括(但不限于)国药控股国大药房有限公司,上海华氏大药房有限公司及 老百姓。
“我们已建立起覆盖全国的医药分销网络,在19个省建立114家附属公司;我们的分销商超过8000个,覆盖全国全部31个省。我们拥有广泛的客户基础,覆盖下游客户超过7万家。”华润医药在上市文件中表示。
“该等公司或拥有比我们优越许多的财务、技术、研发、推广、分销、零售和其他方面的资源。彼等或拥有更长的经营历史、更大的客户群或更广泛及更深入的市场覆盖。”华润医药表示,当其扩展至其他市场时,将面对国内外新对手的竞争,这些新对手亦可能进军其目前经营所在的市场。
“任何竞争的大幅加剧,均可能对我们的收益及盈利能力,以及我们的业务及前景造成重大不利影响。”华润医药称,如果无法有效竞争,公司会丧失市场份额,财务状况及经营业绩或会大幅下滑。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