蒲公英 - 制药技术的传播者 GMP理论的实践者

搜索
查看: 1772|回复: 0
收起左侧

[食品] 白酒漩涡后标准之痛

[复制链接]
药士
发表于 2012-12-5 09:11:06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欢迎您注册蒲公英

您需要 登录 才可以下载或查看,没有帐号?立即注册

x
本帖最后由 nmwang66 于 2012-12-5 09:17 编辑


商界导读:在塑化剂超标被曝光之前,白酒业质检是如何进行的?一些白酒企业在质量检测方面是否有着“特殊待遇”?
        

塑化剂危机已让整个白酒业感到了危机。

11月24日,在一个财富高层论坛上,泸州老窖总裁张良拿着一份国家检测报告,高调宣布泸州老窖的白酒没有质量问题,“泸州老窖所有酒都是检测合格的,绝对没有塑化剂。”


泸州老窖并没有透露所谓的“国家检测报告”的具体来源。但一个客观的事实是,国标缺失以及中酒协在塑化剂问题上讳莫如深的态度,则加剧了消费者的不满。


在塑化剂超标被曝光之前,白酒业质检是如何进行的?一些白酒企业在质量检测方面是否有着“特殊待遇”?又有哪些机构在负责这些检测?


江苏一家酒企的高层人士向时代周报坦言,“目前,白酒业的质监管理存在着一个执法上的真空地带。多头管理,有时候就等于没人管。所以,具体质监管理上存在着交叉和模糊的领域。”


一位接近国家质检总局的人士在接受时代周报采访时则透露,“国家食品安全风险评估中心已经启动白酒产品塑化剂含量标准限定标准的制定,很可能在明年出台,而DBP最大残留量的限值有可能掐在0.6mg/kg。”


“重叠”的两套标准


目前,中国的食品安全监管是典型的分段监管模式,生产环节由质监部门负责,流通环节由工商部门负责,餐饮环节则是食品药品监督管理部门负责。


就同一食品而言,根据食品卫生法,有食品卫生标准,主管部门是卫生部。根据产品质量法,有产品质量标准,主管部门是国家质检总局。

        “白酒的质监管理存在着一个执法上的真空地带。多头管理,有时候就等于没人管。所以,具体质检管理上存在着交叉和模糊的领域。”江苏一家酒企的高层人士告诉时代周报。

按照标准的适用范围,我国的标准分为国家标准、行业标准、地方标准和企业标准四个级别。具体到白酒业的质量标准,则有国家标准和行业标准两类。


国家标准由国家质检总局与国家标准化管理委员会指定(编制计划、组织起草、统一审批、编号、发布)。具体到白酒行业,2008年,质检总局和国家标准化管理委员会联合发布了GB/T21911-2008(《食品中邻苯二甲酸酯的测定》),于当年11月1日实施。


行业标准在全国某个行业范围内适用。2008年4月,中国酒业协会委托国家相关检测机构用的检测方法是GB9685-2008《食品容器包装材料用添加剂使用卫生标准》,该标准由卫生部和国家标准委发布,于2009年6月1日开始执行。


值得一提的是,无论是质检系统还是中国酒业协会用的两套标准,都不是为白酒“量身定做”。由此,白酒的塑化剂检测,一直在用食品参照物的标杆。


“这两套标准都有效,具有同等效力。”复旦大学公共卫生学院营养与食品卫生教研室主任、国家FDA保健食品审评中心评审专家厉曙光在接受采访时如是表示。


今年7月,国家食品安全风险评估专家委员会主任委员陈君石曾在接受媒体采访时坦言,“这两套标准都具有国家强制性,其间矛盾显而易见,企业苦不堪言。因为不是一个部门制定的,互相不通气,在安全指标这一共同指标上,比如,同一食品测定铅含量,若按这个标准是合格,按那个标准就不合格了。”


据中国食品工业协会秘书长马勇透露,中国食品工业协会早就委托相关部门启动白酒产品塑化剂含量标准限定标准的制定。但目前,国家食品安全风险评估中心尚未公布进展情况。


部分地区或存质检真空地带


根据国家质检总局《关于做好白酒产品生产许可证期满换证工作的通知》(国质检食监〔2006〕428号,下称“通知”)的要求,白酒产品纳入食品质量安全市场准入制度管理,核查员必须获得白酒产品生产许可证国家注册审查员资格。


一般情况下,白酒产品生产许可证发证检验工作机构为该地区酒类产品质监部门,白酒的年报抽查工作也相应地由该部门承担。


接近质检部门的人士告诉时代周报,按照正常的流程,白酒出厂上市流通前,需要质检部门的检验,合格才能销售。


“检验针对批次而言,同样产品一个班或一个酒罐的酒,随机取样,化验检验。只要产品的生产日期、产品名称、酒度、容量等信息,与检验报告相符,有效期无限长,因为白酒没有保质期。但质监局的检测部门,只对样品负责。”


此外,质检部门一般不会定期到酒企抽查,但会根据白酒企业新产品的开发或者升级改造,比如“换包装了,换容量了,就必须到质检部门备案”。


浙江省质检局一位人士告诉记者,按照质检部门的规定,白酒企业的产品改良或者变更,都必须以新产品的名义统一备案,所有的质检指标都必须复检。


比如,质检部门会做出部分酒类产品标签标识规范的国家标准明确规定,饮料酒必须标注酒名、配料表、酒精度、净含量、制造者(经销者)名称和地址、批号、生产日期、保质期(或保存期)、产品标准号与质量等级等。


事实上,在有的抽查中,会有部分产品标签标注不规范,主要是“未标注产品质量等级、产品名称不规范、未标明生产厂址等”。


至于质检部门的抽检,“一般都是有消费者投诉,或者出现了食品安全事故,质检部门才会去白酒企业抽检,一般情况下,现在抽检的情况还是比较少的。”前述浙江省质监局人士称。


在食品安全专家、国际食品包装协会常务副会长兼秘书长董金狮看来,质检部门很难对所有食品添加剂都进行详细检测。在这种情况下,需要相关部门下发行政命令,“比如说对所有的白酒,不管是市场上卖的,还是没有出库的,都要进行检测,看看含不含塑化剂。查清楚后,看有没有必要列出强制性检测的目录,只要查出,不管是什么带出来的,不管是管道还是包装,只要超标,就要对企业进行相应处罚。经过整顿后,可以将强制性检测改成抽检,最终的目的是要取消这个检测。”


正常情况下,酒企每年都要送样品到质监局检测,“供质监部门检查的样品我们都是专门制作的,这些样品代表我们可以生产出完全符合要求的合格产品,但不能保证所有市场流通的产品都没问题。”江苏一家酒企的高层人士告诉时代周报。


在董金狮看来,“质检部门抽检合格的产品,并不代表市场流通的产品就一定合格。如果质监局去实际的流通市场上抽查,合格率可能没那么高。”


目前,国内白酒企业自身的质量控制一般为两级控制,即感官评定与气相色谱分析。感官评定是评酒员凭眼观、嘴品、鼻子闻等感官手段对酒体质量进行评价。气象色谱分析,则是利用气相色谱仪进行白酒检测,能够快速检测白酒的主体成分构成。


在本世纪初,白酒行业曾存在着一个较普遍的现象,一些酒企在做宣传时,曾称自己是“国家免检产品”。理论而言,如果一家企业某种产品获得了免检资格后,在免检有效期内,各级政府部门不会对其进行质量监督检查。


随着食品安全问题的逐日显现,2008年,质检总局特别发布公告,停止所有食品类生产企业获得的国家免检产品资格,相关企业要立即停止其国家免检资格的相关宣传活动。


尽管白酒企业已不再具备免检资质,但为了获得广泛的社会认可,一些白酒企业仍会花费巨资去搞各种各样的质量证明,“如质检部门的信得过品牌,消费者协会的推荐品牌,地方工商部门的著名品牌,保险公司的质量担保,以及质量认证体系等,这些荣誉和证书到手后,就成了广告和各种场合宣传的核心内容。”一位白酒业内人士告诉时代周报。


“部分二三线品牌的白酒企业,由于近两年的市场需求猛增,产能释放较大,管理也变得粗放,质量问题因此埋下隐患。”前述业内人士分析。

        “一些成长性品牌,在质检过程中可能会有一定的活动空间,尤其是在一些经济发展相对落后的地区,白酒企业占据了当地很大的税收收入,地方政府一般都会选择扶持白酒企业发展,相关部门也会有所照顾。”前述业内人士介绍,一些小的白酒企业,甚至会存在先生产产品,然后再由质检部门出具证书的可能。

新标准或明年出台

目前,国际食品法典委员会、我国及其他国家均未制定酒类中塑化剂类物质的限量标准。
        一位常年制定标准的专家告诉记者,标准的制定和出台,其实是一个妥协的过程。小企业希望把标准定得越低越好,大企业需要把标准提得高一些,以便有更大的市场份额。

江南大学副校长、中国第一个白酒博士徐岩认为,目前国家没有针对酒类的标准来规定塑化剂的指标限和检测的标准方法,都是采用针对食品的摄入量进行推算其安全量,加上检测方法准确性和可比性的难度,应该客观、理性地分析出现的问题。
        根据中国酒业协会8月20日发布的一份名为《关于白酒产品塑化剂有关问题的说明》中显示,通过对全国白酒产品大量全面的测定,白酒产品中

基本上都含有塑化剂成分,最高2.32mg/kg,最低0.495mg/kg,平均0.537mg/kg。这意味着,质检总局检测出酒鬼酒的DBP成分为1.04mg/kg,并非为所有白酒企业中的最高值。

“目前,全国有5000多家第三方的质检机构,其中大约60家是具备国家资质的质检机构。”一位接近国家质检总局的人士告诉时代周报,目前,国家食品安全评估中心正在做相关的检测,在2013年有可能出台有关白酒的塑化剂最大残留量的相关标准。

该人士坦言,让国家食品风险评估中心颇为头疼的一件事,就是评估结果如何与社会沟通。作为权威的专业机构,发布的结果是有说服力的,

但食品安全领域复杂而专业的知识构成,如果不能准确、有效地传递,就容易造成社会误解。

“到底塑化剂含量的线掐在哪里适合?目前台湾地区内部试行的含量标准是0.6mg/kg。我们也可能把线掐在0.6mg/kg,这样80%以上的白酒企业应该都能达标。”该人士说。

该人士认为,具体标准仍会听取白酒行业的意见。今年7月,国家食品安全风险评估专家委员会主任委员陈君石在接受媒体采访时表示,起草某些标准需要企业参与,因为企业不仅最了解生产情况,也是标准的执行者。
        “如果一套标准出台后,超过50%的样品不合格,那这套标准还有何意义?在整个国家食品安全标准的制定过程中,企业只参加起草,并不参与评审和最后的卫生部行政审查。”陈君石称。

全行业整改


在酒鬼酒被勒令整改的同时,质检总局已要求对全国白酒企业进行排查。
        11月26日,四川中国白酒金三角酒业协会召集四川主要白酒生产企业,专题调研白酒塑化剂问题。

四川省酿酒研究所一位负责人在接受媒体采访时表示,四川中国白酒金三角酒业协会有一个设想,由政府和协会旗下的企业出资,由白酒技术研究所牵头,做白酒前沿课题的公共研究,包括质检分析、酿酒工艺监控等,最终共享。“从技术的角度,尽量让酒不接触塑料。”
        河南省质监局日前则发布《强化白酒生产企业监管措施说明》。该说明显示,目前各级质检部门已在该省范围内开启对白酒生产企业的专项监督检查。

其中,排查内容覆盖进货查验、过程控制、原辅料、添加剂、接触材料及可能对产品造成污染的各个重点环节,“是否添加非食用物质”成原则线。

山西省商务厅一位人士告诉时代周报,11月20日至12月31日,山西省11地市的商务局已组成4个检查组,通过异地抽查的形式,对山西的酒类市场进行集中检查。

江苏一家酒厂的人士则告诉时代周报,自酒鬼酒出事后,该酒企就立刻把旗下的几个重要品牌送到质检总局复检。

“过去,塑化剂一直不是质检部门的工作重点,以后不得不充分重视了。”江苏酒厂的一位人士如是告诉记者。

漩涡里的中国白酒


一场突如其来的“塑化剂”风暴,再一次让中国白酒行业陷入危机。资本市场应声而动,白酒股集体遭遇重挫,截至11月28日收盘,14家上市公司累计蒸发市值近500亿元。

在质检总局部署下,全国白酒生产企业正在掀起一场“塑化剂”排查风潮。处于风暴眼中的酒鬼酒公司,11月27日已全面停产进行整改。来自白酒大省的四川的消息称,该省有关机构召集境内主要白酒生产企业,举行了专题会议调研塑化剂问题。

“塑化剂事件绝非偶然。”白酒行业观察员胡语文认为,其背后隐藏的逻辑不可低估。在他看来,这是白酒泡沫破灭自我驱动程序中的一个必然的环节。

事实上,2003年开始正增长的中国白酒业,十年来一直置身“喧哗与躁动”的繁华。但危机的种子早已悄然埋下,塑化剂仅仅是整个中国白酒业危机之冰山一角。

此前,白酒行业先后经历了“勾兑门”、基酒外购、年份酒虚假、囤货质疑等系列事件。而每一次危机引爆后,利空消息就像幽灵一样散发出来,让整个国内白酒市场噤若寒蝉。

而这一系列危机背后,折射的是中国白酒行业多年来尴尬的现实—产能急剧扩张,安全与质量的提高却无法兼顾。

“塑化剂”整改


11月21日,湖南省质量技术监督局的初检结果证实,酒鬼酒公司塑化剂超标,超标结果与之前媒体披露的相差无几。

但这家位于湘西土家族苗族自治州的白酒生产企业,直到11月27日其包装车间才全面停产。“将对采购、基酒生产、储藏、勾兑、包装、运输等生产经营中每个环节进行排查,对可能导致邻苯二甲酸酯类物质感染、迁移的设备和设施进行彻底更换,11月30日前完成整改。”

该公司总经理夏心国对外表示,“成品酒中塑化剂的来源可能由几个塑料环节导致:一是瓶盖,二是自动包装线上的一些塑料环,三是临时使用的老车间里曾有一段与酒泵相连的10米长输酒管。”

初步排查发现,这10米长的输酒管是成品酒“涉塑”的最大可能。“这个老车间去年年底曾偶用于生产,但只生产50度酒鬼酒,今年年初已停产。”夏心国说。酒鬼酒至今无产品召回计划。

酒鬼酒塑化剂事件的爆发,实际上距离中国酒协排查白酒中塑化剂的要求整整17个月。早在去年6月,中国酒业协会白酒分会曾要求相关企业查清白酒中塑化剂的产生来源。

酒鬼酒总经理夏心国坦承,当时的确接到过中国酒业协会的相关通知,但排查工作没有落实到位。夏接受《新京报》采访透露,此次风波前,酒鬼酒曾做过一些“静态试验”,如将一些塑料设备放在酒精中浸泡之后,测量塑化剂的含量。试验的结果“有的含有一点塑化剂,有的超标了”,依据的是此前卫生部的标准。

而据时代周报记者调查,贵州省的“整塑风暴”是今年上半年掀起的。其产酒重镇仁怀市官方曾强制要求,茅台镇包括茅台集团在内,取缔所有酒类生产过程中的塑料制品,包括接酒桶、塑料软管、塑料薄膜等。

贵州质检官员因此评论称,塑化剂风波对贵州白酒产业影响不大。贵州白酒交易市场工作人员表示,根据该市场的调查,贵州多家酒企的销量这段时间都基本持平,“不过市场反应会略微滞后一些”。

塑化剂的问题也引起了另一白酒大省四川官方的极其重视。该省内主要白酒生产企业在11月26日均收到了四川中国白酒金三角酒业协会关于塑化剂问题调研的会议邀请。

四川中国白酒金三角酒业协会成立于今年5月,意图和贵州联手,以宜宾、泸州和贵州仁怀为白酒金三角核心区。五粮液集团原董事长、省政府参事王国春任协会会长。

四川省经信委综合处负责人杨荣生透露,王国春在会上讲话称,四川的白酒以前注重质量、卫生、安全,目前质量没问题,但酒厂把重视程度颠倒了,“应该安全在前,然后再是卫生,质量”。这次会议已针对塑化剂危机制定了整改措施,将以文件下发。

“早在七八年前,我们省内绝大多数白酒企业就把生产过程中的塑料管、塑料桶等换完了。”杨荣生表示,对塑化剂的防范不仅仅是更换塑料制品,“还有从技术的角度,尽量让酒不接触塑料”。

据白酒金三角酒业协会设想,由政府和协会成员出资,四川白酒技术研究所牵头,启动白酒前沿课题的公共研究,涉及质检分析、酿酒工艺监控等,成果最终让酒企共享。

不过,塑化剂恐慌迅即席卷了资本市场白酒板块。尽管五粮液、泸州老窖、沱牌舍得等上市公司纷纷在第一时间发表声明,表示在白酒生产、存储方面早有防范,产品不存在塑化剂问题。

但“宣言”难以挽救本已羸弱不堪的行业信任度,这些上市公司的股价持续下跌,市值大规模蒸发。许多白酒行业分析师更担心,这一事件类似乳品行业的三聚氰胺,会给整个行业带来沉重打击。

“酒精勾兑门”


塑化剂仅仅是中国白酒行业多年来经历的众多危机之一。事实上,白酒业因为监管缺位、粗放管理等,近年来踢爆了众多问题而成为众矢之的。

“身处酒行业,我每天都如履薄冰。我们的酒是卖给消费者喝的,哪怕是千分之一的错误,都有可能酿成大祸。”原贵州醇酒厂厂长窦明针对塑化剂风波表示,“这个行业急需正本清源,回归理性。”

其实“酒精勾兑门”发生时,窦明也如此痛首疾呼过。2010年10月,窦明掌管的贵州醇曝光酒业隐疾—不少企业外购基酒或用食用酒精,勾兑出所谓的“纯粮白酒”。

“中国白酒产品的重要标志之一就是纯粮酿造。然而,目前市场上七成的所谓纯粮酿造都是虚假宣传。”窦明说。

“食用酒精勾兑白酒,有法可依,但整个行业都避讳提及。”资深白酒专家铁犁透露,市场上的中低档酒,绝大部分是食用酒精勾兑的;只有高端酒,才采用传统酿酒工艺纯粮固态发酵。

食用酒精勾兑白酒,又称新工艺白酒,食用酒精一般用玉米、薯类或者废糖蜜为原料,是符合国家标准的酿造方式。纯粮酿造工艺,则以高粱、玉米、大麦、小麦等原料经过自然发酵,高温蒸馏生产的白酒。但两者相比,纯粮酿造口感更好,但耗粮量要高很多;食用酒精勾兑成本低、周期短、产量高。

白酒业的现实是:纯粮酿造法是大家干得少,说得多;用食用酒精勾兑白酒,则是只做不说,悄悄干,却在外包装配料表里不予标示,甚至打广告称“纯粮酿造”。

这背后隐藏着利益链。据食品商务网食用酒精报价,一吨食用酒精报价为6500—6900元,勾兑38度左右的白酒,1吨酒精可以制作约2.5吨的白酒,按普通装500ml玻璃瓶装,可制作5000瓶,平均每瓶酒精成本14元。

“一般纯粮酿造,发酵周期至少90天以上才能完成,茅台酿造甚至更需五年。此过程资金和仓储占用的投入,比不经酿造直接勾兑装瓶的酒精勾兑白酒高得多。10元酒精成本造价的勾兑白酒,换成纯粮酿造工艺,成本至少要高出近百元。”安徽名酒双轮酒业执行董事郭强表示。

今年以来,郎酒、洋河、古井贡酒三家知名白酒企业身陷勾兑漩涡。他们被媒体指称实际产量低于实际销售量,存在对外收购散装酒勾兑自有产品嫌疑,从而引发了公众对白酒行业诚信度的质疑。

时下白酒市场“年份酒”大行其道,各大酒厂纷纷推出10年到几十年不等的年份酒。但业内人士透露,年份不过是个卖点而已,动不动就是20年、30年的,哪来那么多原浆?“少量原浆、大量勾兑,是不少酒厂的做法;甚至有些酒厂为增加产量,不得不外购其他品质较高、品牌度较低酒厂的基酒。”

目前,国家对固态法纯粮酿造白酒生产的要求有明确规定:不允许使用食用酒精。然而,在检测层面并不能分辨出白酒中是否有添加食用酒精。“这个标准缺乏检测数据的技术手段来执行,只能用感官来判断,而感官没法量化,所以这个标准存在着一定的漏洞。”铁犁说。
        窦明亦呼吁,国家应尽快出台相关政策法规和有力措施,治理酒企以次充好、乱用酒精勾兑白酒的乱象。

冒进的产能扩张


酒精勾兑以次充好、塑化剂超标问题,实际上在中国白酒行业一直存在,为何大家避而不见?其背后折射的是整个行业产能急剧扩张的现实需求,而安全与质量的提高,根本无法兼顾。

2003年以来,中国的白酒行业进入了快速发展的黄金十年。在这期间,多家上市酒企的市值一路狂飙,甚至在股市低迷的时候,白酒企业也一枝独秀,成为资本争相追捧的绩优股。包括联想、房产商星河湾这样的企业也纷纷涉足白酒行业,想在这一高增长行业中分得一杯羹。
        再加上地方政府部门的支持,水涨船高,白酒行业的产能也屡创新高,产能过剩的隐忧也一直存在。

数据显示,2011年我国白酒产量已高达1025.6万吨,远超《中国酿酒产业“十二五”发展规划》提出的2015年全国白酒总产量达到960万吨的规划。

中国酒业协会的数据显示,今年1-7月全国白酒产量已达610.53万千升,同比增长19.63%,增速远超酿酒规划提出的年均1.5%的水平。
        国家发改委2011年修订过的《产业结构调整指导目录》中,已将白酒产业列为限制类产业,禁止新建白酒生产线。即便如此,各路大军却以改扩建的名义绕开政策限制,大肆进军白酒业。

资本也纷纷重金押宝。有机构提供的数据显示,从2008-2011年,我国白酒企业获得的风险投资逐年增加,公开披露的融资规模超过40亿元,其中多数新进入者属于业外资本。

资本疯狂拥入、白酒产能盲目扩张,让市场怪象丛生,其直接表征便是价格虚高,呈现泡沫化。

今年前三季度,14家白酒上市公司净利润总和297.6亿元,同比增长88.65%。其中,茅台、五粮液两家的净利润超过了上海、深圳两大股市43家家电企业净利润的总和。其中,茅台、五粮液的价格也多在每瓶千元以上,许多中高端白酒都动辄几百元一瓶。

据业内人士分析,实际上,单从成本来看,白酒的价格不足以达到如此的高位。一般一斤白酒需要三斤粮食酿造,高档白酒需要五六斤,此外就是包装、税收等费用,即便高端白酒,成本最多也就百元左右。

“酒价虚高已经不是秘密。”酒类分析师施剑刚说,由于国内白酒产地、年份认定标准实际上非常模糊,根本不可能像国外那样有严格的认定标准和价值评判体系,几乎都是自行定价,随意性强。

铁犁等专家也表示,大量投资一拥而上,加上白酒行业本身还存在标准缺失及监管盲区,必然导致白酒安全与质量难以监控的风险。“塑化剂”危机、食用酒精勾兑等问题,也就有了滋生的温床。

高增长或难持续


11月18日,“塑化剂”风暴掀起的前一天,央视2013年广告招标尘埃落定:多家酒企现场中标额累计超35.2亿元,列各行业之首。相比去年以4.43亿元夺标的贵州茅台,今年的标王剑南春中标额抬高了37%,达到6.08亿元。

央视广告招标最大代理公司昌荣传播市场与媒体研究中心提供的数据显示,这次招标,加上签约认购和此前的网上认购,2013年白酒行业在央视的广告额或突破40亿元,约占央视广告总额的25%。

2012年整体央视广告投放金额第一的郎酒集团董事长汪俊林曾表示,白酒竞争如此激烈的今天,谁赢得了黄金资源,谁就赢得了品牌成长时间。对于白酒企业而言,争夺标王之位更多的是业绩的需要,如果不能成为标王,企业的知名度迅速下降,企业的高业绩也就无从谈起。

但事实上,白酒广告投入的不断加码,不仅不能保证明年白酒市场的繁荣,反而会加剧白酒行业的产能和价格泡沫风险。

中投顾问食品行业研究员简爱华指出,近年白酒行业增速过快,白酒行业产能过剩的风险系数不断增加。一边是白酒企业成就标王,广告费用的攀升最终将会由消费者买单,白酒零售价格还将上涨,价格泡沫期继续延长。

另一边是白酒产业安全问题被曝光,消费者需求或将下降,致使白酒行业增长乏力。未来白酒市场或将形成供大于求的尴尬困局。

曾策划了“洋河蓝色经典”案例的盛初咨询董事长王朝成在今年10月的福州糖酒会上已经发出预警,称2012年中国白酒产业将迎来拐点。白酒营销专家舒国华则预测,白酒行业最迟将在2015年迎来泡沫。

“在连续增长多年后,30%的行业增速今后可能难以持续,产、销量的下降属正常情况。”中国酿酒工业协会理事长王延才表示,受出厂价提高、销售不旺影响,今年白酒经销商已倍感压力。

这种压力也体现在生产企业应收账款的激增。截至2012年9月30日,山西汾酒的应收账款为1.10亿元,相比去年期末的0.23亿元大幅增加373.76%。

茅台库存增长也是不争的事实。三季报显示,贵州茅台期末存货余额为78.87亿元,较年初的71.87亿元明显增加,增幅为9.7%。

“目前全国有白酒企业3.8万—4万家,其中可能有几万家中小企业都在亏损。不过白酒行业泡沫与房地产泡沫不同,前者可以淘汰落后企业,让整个产业得到优化升级。”白酒行业专家赵又祥表示。

回归理性,才是中国白酒行业持续发展的正道。此次“塑化剂”事件,或许将成为压倒骆驼的最后一根稻草。
塑化剂危机已让整个白酒业感到了危机。

11月24日,在一个财富高层论坛上,泸州老窖总裁张良拿着一份国家检测报告,高调宣布泸州老窖的白酒没有质量问题,“泸州老窖所有酒都是检测合格的,绝对没有塑化剂。”

泸州老窖并没有透露所谓的“国家检测报告”的具体来源。但一个客观的事实是,国标缺失以及中酒协在塑化剂问题上讳莫如深的态度,则加剧了消费者的不满。

在塑化剂超标被曝光之前,白酒业质检是如何进行的?一些白酒企业在质量检测方面是否有着“特殊待遇”?又有哪些机构在负责这些检测?
        江苏一家酒企的高层人士向时代周报坦言,“目前,白酒业的质监管理存在着一个执法上的真空地带。多头管理,有时候就等于没人管。所以,具体质监管理上存在着交叉和模糊的领域。”

一位接近国家质检总局的人士在接受记者采访时则透露,“国家食品安全风险评估中心已经启动白酒产品塑化剂含量标准限定标准的制定,很可能在明年出台,而DBP最大残留量的限值有可能掐在0.6mg/kg。”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发帖声明
1、本站为技术交流论坛,发帖的内容具有互动属性。您在本站发布的内容:
①在无人回复的情况下,可以通过自助删帖功能随时删除(自助删帖功能关闭期间,可以联系管理员微信:8542508 处理。)
②在有人回复和讨论的情况下,主题帖和回复内容已构成一个不可分割的整体,您将不能直接删除该帖。
2、禁止发布任何涉政、涉黄赌毒及其他违反国家相关法律、法规、及本站版规的内容,详情请参阅《蒲公英论坛总版规》。
3、您在本站发表、转载的任何作品仅代表您个人观点,不代表本站观点。不要盗用有版权要求的作品,转贴请注明来源,否则文责自负。
4、请认真阅读上述条款,您发帖即代表接受上述条款。

QQ|手机版|蒲公英|ouryao|蒲公英 ( 京ICP备14042168号-1 )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编号:京B2-20243455  互联网药品信息服务资格证书编号:(京)-非经营性-2024-0033

GMT+8, 2025-2-20 20:03

Powered by Discuz! X3.4运维单位:苏州豚鼠科技有限公司

Copyright © 2001-2020, Tencent Cloud.

声明:蒲公英网站所涉及的原创文章、文字内容、视频图片及首发资料,版权归作者及蒲公英网站所有,转载要在显著位置标明来源“蒲公英”;禁止任何形式的商业用途。违反上述声明的,本站及作者将追究法律责任。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