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币
UID63427
帖子
主题
积分1606
注册时间2012-12-2
最后登录1970-1-1
听众
性别保密
|
欢迎您注册蒲公英
您需要 登录 才可以下载或查看,没有帐号?立即注册
x
中药综合知识与技能学习
第一章中医基础理论第6节经络
经络学说,是研究人体经络系统的生理功能、病理变化,及其与脏腑、气血津液相互关系的学说,是中医学理论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
一、经络系统的组成
经络系统,由经脉、络脉及其他连属部分所组成。经络在内连属于脏腑,在外连属于筋肉、皮肤,故《灵枢•海论》说,经脉“内属于脏腑,外络于肢节”。现分述如下:
1.经脉的组成 经脉主要有正经、奇经和经别三类。
(1)正经 共有十二条,分为手足三阴经和手足三阳经,合称“十二经脉”,是人体气血运行的主要通道。十二经脉有一定的起止点、循行部位和交接顺序,在肢体的分布和走向有一定的规律,同时与体内的相关脏腑有直接的络属关系。
(2)奇经 共有八条,即督脉、任脉、冲脉、带脉、阴跷脉、阳跷脉、阴维脉、阳维脉,合称“奇经八脉”。此八条经脉同十二经脉的循行有所不同,虽然大部分是纵行、左右对称的,但也有横行者(如带脉)和循行于躯干正中线者(如督脉、任脉),故称其为“别道奇行”。它们穿插循行于正经之间,主要起统率、联络和调节十二经脉的作用。 m0 S; L- I* {! q
(3)经别 亦有十二条,是从十二经脉别行分出的重要支脉,由于它们循行路径深而长,故亦将其归入经脉范畴。经别一般起自四肢,循行于体腔内脏腑深部,而后上出于颈项浅部。阴经的经别与阳经的经别汇合后归入阳经本经,故十二经别的作用,主要是加强十二经脉中相为表里的两经之间的联系。5 j4 ?# O3 Z0 ^3 B
2.络脉的组成 络脉是经脉的分支,其循行部位较经脉为浅。络脉有别络、浮络和孙络之分。其中除别络外,大多无一定的循行路径。络脉的分支由大逐渐变小,直到孙络,由线状延展扩大到面状弥散,从而同人体各部分组织发生紧密的联系。
(1)别络 是络脉系统中较大的和主要的络脉。十二经脉在四肢部位各分出一支别络,再加上躯干部的任脉之络、督脉之络及脾之大络合为“十五别络”,简称“十五络”。其主要功能是沟通表里两经和渗灌气血。
(2)浮络 是循行于人体浅表部位而常浮现的络脉。
(3)孙络 是最细小的络脉,具有“溢奇邪”、“通荣卫”的作用。
3.连属部分的组成 经筋和皮部,是十二经脉与筋肉和体表的连属部分,并与经脉、络脉有着紧密的联系。经络学说认为,经筋是十二经脉之气“结、聚、散、络”于筋肉、关节的体系,是十二经脉的附属部分,故称“十二经筋”。经筋具有联缀四肢百骸、主司关节运动的作用。皮部,是指十二经脉及其络脉所分布的皮肤部位,亦即在皮肤的经络分区。故十二皮部,即是把全身的皮肤划分为十二个部分,分属于十二经脉。: w9 r/ Q* K6 C% T
二、十二经脉
1.走向和交接规律 十二经脉是经络系统中的主要组成部分,对称地分布于人体的左右两侧,分别循行于上肢或下肢的内侧或外侧,而每一条经脉又分别属于一个脏或一个腑,并与相表里的脏腑相络。奇经、经别和络脉等都是以十二经脉为主体,彼此联系,相互配合而发挥作用的。十二经脉即手太阴肺经、手厥阴心包经、手少阴心经、手阳明大肠经、手少阳三焦经、手太阳小肠经、足太阴脾经、足厥阴肝经、足阳明胃经、足少阳胆经、足太阳膀胱经。因此十二经脉的名称,即是结合了阴阳、手足及脏腑等三方面要素。所以十二经脉对于人体的生理功能和病理变化有着极为重要的意义。' e- l& Y; H& L- y# \
十二经脉分为手三阴经、手三阳经、足三阳经、足三阴经。1 i) v, D9 ?) N9 r/ U
`3 K& T# r5 o o T
•注:在小腿下半部和足背部,肝经在前缘,脾经在中线,至内踝上八寸处交叉之后,则脾经在前缘,肝经在中线。
手三阴经,从脏走手;手三阳经,从手走头;足三阳经,从头走足;足三阴经,从足走腹。即手三阴经均起于胸中,从胸腔走向手指末端,交手三阳经;手三阳经均起于手指,从手指末端走向头面部,交足三阳经;足三阳经均起于头面部,从头面部走向足趾末端,交足三阴经;足三阴经均起于足趾,从足趾走向腹腔、胸腔,交手三阴经。这样,就构成了一个循环的经脉通路。
十二经脉不但有一定的循行走向,而且有一定的交接规律。在十二经脉的循行过程中,其交接规律大致为如下三个方面,即:
(1)相为表里的阴经与阳经在四肢部衔接 手太阴肺经在食指端与手阳明大肠经交接,手少阴心经在小指端与手太阳小肠经交接,手厥阴心包经在无名指端与手少阳三焦经交接。足阳明胃经在足大趾与足太阴脾经交接,足太阳膀胱经在足小趾与足少阴肾经交接,足少阳胆经在足大趾爪甲后丛毛处与足厥阴肝经交接。
(2)同名的手、足阳经在头面部相接 手阳明大肠经和足阳明胃经交接于鼻旁,手太阳小肠经和足太阳膀胱经交接于目内眦,手少阳三焦经和足少阳胆经交接于目外眦。
(3)手、足阴经在胸部交接 足太阴脾经与手少阴心经交接于心中,足少阴肾经与手厥阴心包经交接于胸中,足厥阴肝经与手太阴肺经交接于肺中。7 s9 M6 T! G* Q; ?* X- U
2.分布规律5 m. X: W; ]1 s2 A% N
(1)四肢部位 阴经分布于内侧面,阳经分布于外侧面。内侧分为三阴,外侧分为三阳。其前后顺序大体上是太阴、阳明在前缘,少阴、太阳在后缘,厥阴、少阳在中线。例如,上肢内侧的经脉分布是手太阴肺经在前,手厥阴心包经在中,手少阴心经在后;上肢外侧的经脉分布是手阳明大肠经在前,手少阳三焦经在中,手太阳小肠经在后。下肢内侧的经脉分布是内踝上八寸以下,足厥阴肝经在前,足太阴脾经在中,足少阴肾经在后,内踝八寸以上,则足太阴脾经在前,足厥阴肝经在中,足少阴肾经在后;下肢外侧的经脉分布是,足阳明胃经在前,足少阳胆经在中,足太阳膀胱经在后。
(2)头面部位 手、足阳明经行于面部、额部,手、足太阳经行于面颊、头顶及头后部,手、足少阳经行于头侧部。
(3)躯干部位 手三阳经行于肩胛部,手三阴经均从腋下走出。足三阳经则是阳明经行于前(胸,腹面),太阳经行于后(背面),少阳经行于侧面,足三阴经均行于腹面。' N+ p# X( {3 D. y; f# u3 Z: }
循行于腹面的经脉,其排列顺序自内向外为足少阴肾经、足阳明胃经、足太阴脾经、足厥阴肝经。
应当指出,十二经脉分布于胸、背、头面、四肢,均是左右对称地分布于人体之两侧,共计二十四条经脉。其中,每一条阴经都同另一条阳经在体内与有关脏腑相互属络,同时在四肢部位则循行于内侧和外侧相对应的部位。
3.流注次序 十二经脉是气血运行的主要通道。十二经脉分布于人体之内外,经脉中的气血运行是循环贯注的。经脉所运行之气血,系由中焦水谷精气所化,经脉在中焦受气后,上布于肺,自手太阴肺经开始,逐经依次相传至足厥阴肝经,再复注于手太阴肺经,首尾相贯,如环无端,形成十二经的循环。其流注次序图示如下
营气行于脉中,按十二经脉的走向,按时循经而运行,卫气行于脉外,昼行于阳,夜行于阴,环周运行,经别着重于表里经内部的循行,络脉则着重于体表的弥漫扩散,奇经八脉则以溢蓄调节方式而使经气运行。) x+ H3 k$ s% P% u9 \
3 N/ z0 P8 h, B, c W- U4 |2 T
三、奇经八脉
1.奇经八脉的概念和作用 奇经八脉,又称“奇经”,是指在十二经脉之外“别道而行”的八条经脉而言,包括督脉、任脉、冲脉、带脉及阴跷、阳跷、阴维、阳维脉在内。奇者,异也。由于奇经八脉在循行上和与内脏的联系上均有别于十二经脉,故称其为“奇经”。
奇经八脉的特点有
(1)其分布和走向不像十二经脉那样规则。:
(2)与奇恒之腑和部分脏腑有一定的联系,但同五脏六腑无直接络属关系。
(3)奇经八脉之间无表里相配之关系。2 r1 D; N q* Y
奇经八脉纵横交叉循行于十二经脉之间,具有三方面的作用:
(1)进一步密切了十二经脉之间的联系。奇经八脉在其循行的过程中,同十二经脉的某些经脉交叉衔接,从而紧密地沟通了各条经脉之间的相互联系。如督脉“总督诸阳”.能联系手足三阳经脉,使阳经的经气都交会于督脉的大椎穴,任脉“总任诸阴”,其脉多次与手足三阴经交会,带脉有“约束诸经”的作用;冲脉则通行上下,渗灌三阴、三阳;“阳维维于阳”、“阴维维于阴”,则组合所有的阳经和阴经,阴跷脉与阳跷脉,对分布于腿膝内外侧的阴经和阳经有协调作用。: X( o( x+ G. {. E, g
(2)调节十二经脉之气血。当十二经脉的气血旺盛而有余时,则流注于奇经八脉,蓄以备用,当人体生理功能活动需要或十二经脉气血不足时,则可由奇经“溢出”,渗灌和供应于全身组织,予以补充,这就是调节气血的作用。
(3)参与人体生殖及脑髓机能的调节。奇经与肝、肾及女子胞的关系极为密切,与女子的经、带、胎、产等功能密切相关,故能参与人体生殖机能的调节。如“冲为血海”、“任主胞胎”。奇经在循行过程中与脑、髓直接联系,相互之间在生理和病理上均有一定的影响。
2.督脉、任脉、冲脉、带脉的基本功能. J$ c, L! V: K2 A
(1)督脉起于胞中,下出会阴,沿脊柱后面上行,至项后风府穴处进入颅内,络脑,并由项部沿头部正中线,经头顶、额部、鼻部、上唇等部位,循行至上唇系带(龈交穴)处。督脉的基本功能为:
①调节阳经的气血
②与脑、髓和肾的功能有关。
(2)任脉起于胞中,下出会阴,经阴阜,沿腹部和胸部正中线上行,至咽喉,上行至下颌部,环绕口唇,沿面颊,分行至目眶下。任脉的基本功能为:
①调节阴经气血;
②主持妊养胞胎。
(3)冲脉起于胞中,下出会阴后,从气街部与足少阴经相并,挟脐上行,散布于胸中,再向上行,经喉,环绕口唇,到目眶下。冲,有要冲、冲要之意。冲脉的基本功能为:
①调节十二经气血;
②冲为血海,有促进生殖之功能,并同妇女的月经有着密切的联系。
(4)带脉起于季肋,斜向下行到带脉穴,带脉围簇一周,状如束带。在腹面的带脉下垂到少腹。带脉的基本功能为:
①约束纵行诸经
②主司妇女的带下。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