蒲公英 - 制药技术的传播者 GMP理论的实践者

搜索
查看: 1715|回复: 4
收起左侧

[执业药师考试] 中药综合知识与技能学习

[复制链接]
药徒
发表于 2013-7-20 08:41:34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欢迎您注册蒲公英

您需要 登录 才可以下载或查看,没有帐号?立即注册

x
中药综合知识与技能学习

第一章中医基础理论第6节经络

经络学说,是研究人体经络系统的生理功能、病理变化,及其与脏腑、气血津液相互关系的学说,是中医学理论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

  一、经络系统的组成
  经络系统,由经脉、络脉及其他连属部分所组成。经络在内连属于脏腑,在外连属于筋肉、皮肤,故《灵枢•海论》说,经脉“内属于脏腑,外络于肢节”。现分述如下:
  1.经脉的组成 经脉主要有正经、奇经和经别三类。
  (1)正经 共有十二条,分为手足三阴经和手足三阳经,合称“十二经脉”,是人体气血运行的主要通道。十二经脉有一定的起止点、循行部位和交接顺序,在肢体的分布和走向有一定的规律,同时与体内的相关脏腑有直接的络属关系。
  (2)奇经 共有八条,即督脉、任脉、冲脉、带脉、阴跷脉、阳跷脉、阴维脉、阳维脉,合称“奇经八脉”。此八条经脉同十二经脉的循行有所不同,虽然大部分是纵行、左右对称的,但也有横行者(如带脉)和循行于躯干正中线者(如督脉、任脉),故称其为“别道奇行”。它们穿插循行于正经之间,主要起统率、联络和调节十二经脉的作用。  m0 S; L- I* {! q
  (3)经别 亦有十二条,是从十二经脉别行分出的重要支脉,由于它们循行路径深而长,故亦将其归入经脉范畴。经别一般起自四肢,循行于体腔内脏腑深部,而后上出于颈项浅部。阴经的经别与阳经的经别汇合后归入阳经本经,故十二经别的作用,主要是加强十二经脉中相为表里的两经之间的联系。5 j4 ?# O3 Z0 ^3 B
  2.络脉的组成 络脉是经脉的分支,其循行部位较经脉为浅。络脉有别络、浮络和孙络之分。其中除别络外,大多无一定的循行路径。络脉的分支由大逐渐变小,直到孙络,由线状延展扩大到面状弥散,从而同人体各部分组织发生紧密的联系。
  (1)别络 是络脉系统中较大的和主要的络脉。十二经脉在四肢部位各分出一支别络,再加上躯干部的任脉之络、督脉之络及脾之大络合为“十五别络”,简称“十五络”。其主要功能是沟通表里两经和渗灌气血。
  (2)浮络 是循行于人体浅表部位而常浮现的络脉。
  (3)孙络 是最细小的络脉,具有“溢奇邪”、“通荣卫”的作用。
  3.连属部分的组成 经筋和皮部,是十二经脉与筋肉和体表的连属部分,并与经脉、络脉有着紧密的联系。经络学说认为,经筋是十二经脉之气“结、聚、散、络”于筋肉、关节的体系,是十二经脉的附属部分,故称“十二经筋”。经筋具有联缀四肢百骸、主司关节运动的作用。皮部,是指十二经脉及其络脉所分布的皮肤部位,亦即在皮肤的经络分区。故十二皮部,即是把全身的皮肤划分为十二个部分,分属于十二经脉。: w9 r/ Q* K6 C% T
  

  二、十二经脉
  1.走向和交接规律 十二经脉是经络系统中的主要组成部分,对称地分布于人体的左右两侧,分别循行于上肢或下肢的内侧或外侧,而每一条经脉又分别属于一个脏或一个腑,并与相表里的脏腑相络。奇经、经别和络脉等都是以十二经脉为主体,彼此联系,相互配合而发挥作用的。十二经脉即手太阴肺经、手厥阴心包经、手少阴心经、手阳明大肠经、手少阳三焦经、手太阳小肠经、足太阴脾经、足厥阴肝经、足阳明胃经、足少阳胆经、足太阳膀胱经。因此十二经脉的名称,即是结合了阴阳、手足及脏腑等三方面要素。所以十二经脉对于人体的生理功能和病理变化有着极为重要的意义。' e- l& Y; H& L- y# \
  十二经脉分为手三阴经、手三阳经、足三阳经、足三阴经。1 i) v, D9 ?) N9 r/ U
     `3 K& T# r5 o  o  T
  •注:在小腿下半部和足背部,肝经在前缘,脾经在中线,至内踝上八寸处交叉之后,则脾经在前缘,肝经在中线。
  手三阴经,从脏走手;手三阳经,从手走头;足三阳经,从头走足;足三阴经,从足走腹。即手三阴经均起于胸中,从胸腔走向手指末端,交手三阳经;手三阳经均起于手指,从手指末端走向头面部,交足三阳经;足三阳经均起于头面部,从头面部走向足趾末端,交足三阴经;足三阴经均起于足趾,从足趾走向腹腔、胸腔,交手三阴经。这样,就构成了一个循环的经脉通路。
  十二经脉不但有一定的循行走向,而且有一定的交接规律。在十二经脉的循行过程中,其交接规律大致为如下三个方面,即:
  (1)相为表里的阴经与阳经在四肢部衔接 手太阴肺经在食指端与手阳明大肠经交接,手少阴心经在小指端与手太阳小肠经交接,手厥阴心包经在无名指端与手少阳三焦经交接。足阳明胃经在足大趾与足太阴脾经交接,足太阳膀胱经在足小趾与足少阴肾经交接,足少阳胆经在足大趾爪甲后丛毛处与足厥阴肝经交接。
  (2)同名的手、足阳经在头面部相接 手阳明大肠经和足阳明胃经交接于鼻旁,手太阳小肠经和足太阳膀胱经交接于目内眦,手少阳三焦经和足少阳胆经交接于目外眦。
  (3)手、足阴经在胸部交接 足太阴脾经与手少阴心经交接于心中,足少阴肾经与手厥阴心包经交接于胸中,足厥阴肝经与手太阴肺经交接于肺中。7 s9 M6 T! G* Q; ?* X- U
  2.分布规律5 m. X: W; ]1 s2 A% N
  (1)四肢部位 阴经分布于内侧面,阳经分布于外侧面。内侧分为三阴,外侧分为三阳。其前后顺序大体上是太阴、阳明在前缘,少阴、太阳在后缘,厥阴、少阳在中线。例如,上肢内侧的经脉分布是手太阴肺经在前,手厥阴心包经在中,手少阴心经在后;上肢外侧的经脉分布是手阳明大肠经在前,手少阳三焦经在中,手太阳小肠经在后。下肢内侧的经脉分布是内踝上八寸以下,足厥阴肝经在前,足太阴脾经在中,足少阴肾经在后,内踝八寸以上,则足太阴脾经在前,足厥阴肝经在中,足少阴肾经在后;下肢外侧的经脉分布是,足阳明胃经在前,足少阳胆经在中,足太阳膀胱经在后。
  (2)头面部位 手、足阳明经行于面部、额部,手、足太阳经行于面颊、头顶及头后部,手、足少阳经行于头侧部。
  (3)躯干部位 手三阳经行于肩胛部,手三阴经均从腋下走出。足三阳经则是阳明经行于前(胸,腹面),太阳经行于后(背面),少阳经行于侧面,足三阴经均行于腹面。' N+ p# X( {3 D. y; f# u3 Z: }
  循行于腹面的经脉,其排列顺序自内向外为足少阴肾经、足阳明胃经、足太阴脾经、足厥阴肝经。
  应当指出,十二经脉分布于胸、背、头面、四肢,均是左右对称地分布于人体之两侧,共计二十四条经脉。其中,每一条阴经都同另一条阳经在体内与有关脏腑相互属络,同时在四肢部位则循行于内侧和外侧相对应的部位。
  3.流注次序 十二经脉是气血运行的主要通道。十二经脉分布于人体之内外,经脉中的气血运行是循环贯注的。经脉所运行之气血,系由中焦水谷精气所化,经脉在中焦受气后,上布于肺,自手太阴肺经开始,逐经依次相传至足厥阴肝经,再复注于手太阴肺经,首尾相贯,如环无端,形成十二经的循环。其流注次序图示如下
  
  营气行于脉中,按十二经脉的走向,按时循经而运行,卫气行于脉外,昼行于阳,夜行于阴,环周运行,经别着重于表里经内部的循行,络脉则着重于体表的弥漫扩散,奇经八脉则以溢蓄调节方式而使经气运行。) x+ H3 k$ s% P% u9 \
3 N/ z0 P8 h, B, c  W- U4 |2 T
  三、奇经八脉
  1.奇经八脉的概念和作用 奇经八脉,又称“奇经”,是指在十二经脉之外“别道而行”的八条经脉而言,包括督脉、任脉、冲脉、带脉及阴跷、阳跷、阴维、阳维脉在内。奇者,异也。由于奇经八脉在循行上和与内脏的联系上均有别于十二经脉,故称其为“奇经”。
  奇经八脉的特点有
  (1)其分布和走向不像十二经脉那样规则。:
  (2)与奇恒之腑和部分脏腑有一定的联系,但同五脏六腑无直接络属关系。
  (3)奇经八脉之间无表里相配之关系。2 r1 D; N  q* Y
  奇经八脉纵横交叉循行于十二经脉之间,具有三方面的作用:
  (1)进一步密切了十二经脉之间的联系。奇经八脉在其循行的过程中,同十二经脉的某些经脉交叉衔接,从而紧密地沟通了各条经脉之间的相互联系。如督脉“总督诸阳”.能联系手足三阳经脉,使阳经的经气都交会于督脉的大椎穴,任脉“总任诸阴”,其脉多次与手足三阴经交会,带脉有“约束诸经”的作用;冲脉则通行上下,渗灌三阴、三阳;“阳维维于阳”、“阴维维于阴”,则组合所有的阳经和阴经,阴跷脉与阳跷脉,对分布于腿膝内外侧的阴经和阳经有协调作用。: X( o( x+ G. {. E, g
  (2)调节十二经脉之气血。当十二经脉的气血旺盛而有余时,则流注于奇经八脉,蓄以备用,当人体生理功能活动需要或十二经脉气血不足时,则可由奇经“溢出”,渗灌和供应于全身组织,予以补充,这就是调节气血的作用。
  (3)参与人体生殖及脑髓机能的调节。奇经与肝、肾及女子胞的关系极为密切,与女子的经、带、胎、产等功能密切相关,故能参与人体生殖机能的调节。如“冲为血海”、“任主胞胎”。奇经在循行过程中与脑、髓直接联系,相互之间在生理和病理上均有一定的影响。
  2.督脉、任脉、冲脉、带脉的基本功能. J$ c, L! V: K2 A
  (1)督脉起于胞中,下出会阴,沿脊柱后面上行,至项后风府穴处进入颅内,络脑,并由项部沿头部正中线,经头顶、额部、鼻部、上唇等部位,循行至上唇系带(龈交穴)处。督脉的基本功能为:
  ①调节阳经的气血
  ②与脑、髓和肾的功能有关。
  (2)任脉起于胞中,下出会阴,经阴阜,沿腹部和胸部正中线上行,至咽喉,上行至下颌部,环绕口唇,沿面颊,分行至目眶下。任脉的基本功能为:
  ①调节阴经气血;
  ②主持妊养胞胎。
  (3)冲脉起于胞中,下出会阴后,从气街部与足少阴经相并,挟脐上行,散布于胸中,再向上行,经喉,环绕口唇,到目眶下。冲,有要冲、冲要之意。冲脉的基本功能为:
  ①调节十二经气血;
  ②冲为血海,有促进生殖之功能,并同妇女的月经有着密切的联系。
  (4)带脉起于季肋,斜向下行到带脉穴,带脉围簇一周,状如束带。在腹面的带脉下垂到少腹。带脉的基本功能为:
  ①约束纵行诸经
  ②主司妇女的带下。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药徒
 楼主| 发表于 2013-7-20 08:42:05 | 显示全部楼层
 四、经络的生理功能+
  经络的功能活动,主要表现在沟通表里上下,联络脏腑器官,感应传导,以及调节人体各部分机能平衡等方面。, O$ d; b$ f. q- E! h
  (一)沟通联络作用
  人体是由五脏六腑、四肢百骸、五官九窍、皮肉筋骨等所组成,这些脏腑组织虽然各有不同的生理功能,但又是相互协作,并保持协调和统一的。这种功能活动的协调统一,主要是通过经络系统的联络作用而实现的。经络系统的联络作用,使人体不仅从组织上成为一个不可分离的整体,在生理上亦成为一个协调共济的有机整体。其联络的具体形式是:$ O# {0 g3 n) O7 K1 `( w7 [
  1.脏腑同外周肢节之间的联系 主要是通过十二经脉实现的,十二经脉内与五脏六腑相络属,其经脉之气又散络结聚于经筋,并布散于皮部。这样,就使皮肤与四肢筋肉组织同内脏之间,通过经脉的沟通而联系起来。
  2.脏腑同官窍之间的联系 目、耳、鼻、口、舌、前阴、后阴等官窍,都是经脉循行所经过的部位,而经脉又多入内属络于脏腑,这样,五官九窍同内脏之间,亦可通过经脉的沟通而联系起来。例如手少阴心经属心,络小肠,上连“目系”,其别络上行于舌;足厥阴肝经属肝,络胆,上连“目系”;足阳明胃经属胃,络脾,环绕口唇等。( z2 `/ V9 \2 w; c- K) ]5 f
  3.脏腑之间的联系 十二经脉中每一经都分别络属于一脏一腑,从而加强了相为表里的一脏一腑之间的联系。有的经脉还联系多个脏腑,如胃经的经别上通于心;脾经注心中;胆经的经别贯心;肾经出络心;心经却上肺;肾经入肺;肝经注肺中;小肠经抵胃;肝经挟胃;肺经循胃口;肾经贯肝等等,这样,就构成了脏腑之间的多种联系途径。. Y- T" K7 s* J, ]" L
  4.经脉与经脉之间的联系 使十二正经阴阳表里相接,具有一定的衔接和流注次序;十二正经与奇经八脉之间纵横交错;奇经八脉之间又彼此相互联系,从而构成了经脉与经脉之间的多种联系途径。
  (二)运输气血作用
  人体各个组织器官,均需气血以濡润滋养,才能维持其正常的生理活动。而气血之所以能通达于全身,发挥其营养脏腑组织器官,抗御外邪,保卫机体的作用,则必须依赖于经络的传注方能实现。
  (三)感应传导作用
  感应传导,是指经络系统对于针刺或其他刺激感觉具有的传递通导作用,又称为“经络感传现象”。如针刺的“得气”或“气至”现象即是经络感传作用的表现。
  (四)调节平衡(机能活动)作用
  当人体发生疾病时,出现气血不和或阴阳偏盛偏衰等证候,即可运用针灸等治疗方法以激发经络的调节作用,针刺有关经络的穴位,则可对各脏腑机能产生调整作用,原来亢进的可使之抑制,原来抑制的又可使其兴奋,从而达到协调平衡。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药生
发表于 2013-7-20 08:50:42 | 显示全部楼层
还是有乱码呃@冰糖橙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13-7-20 09:55:19 | 显示全部楼层
谢谢!谢谢分享!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13-8-2 17:12:31 | 显示全部楼层
已经加入,很不错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发帖声明
1、本站为技术交流论坛,发帖的内容具有互动属性。您在本站发布的内容:
①在无人回复的情况下,可以通过自助删帖功能随时删除(自助删帖功能关闭期间,可以联系管理员微信:8542508 处理。)
②在有人回复和讨论的情况下,主题帖和回复内容已构成一个不可分割的整体,您将不能直接删除该帖。
2、禁止发布任何涉政、涉黄赌毒及其他违反国家相关法律、法规、及本站版规的内容,详情请参阅《蒲公英论坛总版规》。
3、您在本站发表、转载的任何作品仅代表您个人观点,不代表本站观点。不要盗用有版权要求的作品,转贴请注明来源,否则文责自负。
4、请认真阅读上述条款,您发帖即代表接受上述条款。

QQ|手机版|蒲公英|ouryao|蒲公英 ( 京ICP备14042168号-1 )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编号:京B2-20243455  互联网药品信息服务资格证书编号:(京)-非经营性-2024-0033

GMT+8, 2025-4-14 07:20

Powered by Discuz! X3.4运维单位:苏州豚鼠科技有限公司

Copyright © 2001-2020, Tencent Cloud.

声明:蒲公英网站所涉及的原创文章、文字内容、视频图片及首发资料,版权归作者及蒲公英网站所有,转载要在显著位置标明来源“蒲公英”;禁止任何形式的商业用途。违反上述声明的,本站及作者将追究法律责任。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