蒲公英 - 制药技术的传播者 GMP理论的实践者

搜索
查看: 940|回复: 0
收起左侧

[食品] 风口浪尖的转基因全球扫描

[复制链接]
药士
发表于 2013-11-1 08:07:06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欢迎您注册蒲公英

您需要 登录 才可以下载或查看,没有帐号?立即注册

x
风口浪尖的转基因全球扫描

2013-10-27 来源:春城晚报  查看评论 8人参与


    关于转基因的争议似乎总是一触即发。最近61名两院院士联名上书中国领导人,请求尽快推进转基因水稻产业化的新闻,再次引发了人们对转基因作物安全性的争议。前不久,中国农业部批准发放三个转基因大豆进口安全证书也把转基因问题推到风口浪尖上。转基因到底是解决粮食危机的福音还是残害健康的杀手?这个问题短期内注定没有答案。且让我们看看关于转基因作物种植的全球现实吧。
    “挺转”代表
    美国 超市七成食物含转基因
    国际农业生物技术应用服务组织的数据显示,2011年全球共有29个国家种植了1.6亿公顷的转基因作物,占全球耕地的10%。 美国是转基因作物种植面积最大的国家。2011年,美国有6900万公顷的农田种植了转基因作物。转基因作物进入美国人的食物消费主要是作为食品成分,而不是直接食用。
    美国转基因法律、政策和专利问题专家阿兰·贝内特表示,全球已成功研发600多种转基因种子,大多数诞生在美国的实验室,但美国投入商业使用的转基因作物只有8种,即玉米、大豆、棉花、油菜籽、甜菜、苜蓿、木瓜、南瓜。美国种植的85%的玉米、91%的大豆以及88%的棉花为转基因。美国政府仅负责转基因种子的审批和监管,不会主动推广所批准的任何一个种子。由于转基因种子的审批过程漫长、投入资金巨大,因此种子公司势必会提前进行严格市场调研。小麦就因反对声音巨大,未投入商业生产。
    美国“食品安全中心组织”的调查结果显示,美国超市货架上60%至70%的食品含有转基因成分。转基因作物通常被加工成玉米淀粉、玉米糖浆、芥花油、大豆油和棉花籽油等。玉米淀粉经常被添加到汤或沙司中;玉米糖浆作为甜味剂,被添加到多种使用甜味剂的食品中,如面包、糕点、饮料等;棉花籽油、芥花油等则用来制作沙拉酱、谷物麦片、面包、饼干点心零食等。在美国人经营的食品店中,销售的豆浆及豆腐均会标注为有机或非转基因大豆制作,但其所售饼干、糕点中如使用上述油类或添加了大豆蛋白,厂家则不会标注其使用的是否是转基因大豆。目前,美国没有法律规定,要求食品生产商标注是否使用转基因成分,食品生产厂商只是自愿标注。
    《环球时报》记者问及几个美国朋友,他们对转基因都持谨慎态度。从事新闻工作的比尔·扬说:“超市里的食品如标出有转基因成分,我当然不买。但现在好多食品都不标注转基因成分,因此稀里糊涂也可能吃下不少。”在读硕士生苏珊·文托说:“因为美国对转基因食品不进行标注,不吃到它们很困难。避免吃下转基因的唯一办法就是买有机食品,而且不能下饭馆,不吃预先包装好的食物。总之只要有可能,我就吃有机食品。不过,因为转基因食物太多了,我尽量让自己不对转基因食品有太大的压力”。
    巴西 一半耕地种转基因作物
    巴西目前是世界上最大的大豆生产国和出口国,大豆种植面积约2800万公顷,其中近90%种植转基因大豆。除大豆、玉米、棉花外,巴西还有29种农作物的生产采取了转基因技术。依靠转基因技术的快速推广,巴西得以大幅提高农业生产率和产量,并有可能在未来10年内超越美国,成为世界粮食产量最高的国家。巴西农业部新闻中心负责人卡洛斯·莫塔表示,巴西转基因大豆的主要出口国是中国,还出口欧盟、泰国及韩国等国家和地区。
    转基因产品的安全性多年前在巴西受到各界质疑,巴西政府对于转基因作物种植的态度一直比较保守。有一段时间,巴西南部转基因大豆非法种植情况相当普遍,2003年巴西政府颁布临时法案部分开放对转基因大豆种植的限制。当时巴西转基因大豆种植面积300万公顷,占大豆种植面积的17%。随后巴西转基因大豆种植面积日益扩大。根据国际农业生物技术应用服务组织公布的数据,2011年,巴西转基因作物的种植面积增长了20%,达到3030万公顷。这表明该国的农业增产日益依赖于转基因技术。该组织驻巴西代表安德松·加尔旺说,巴西目前是全球第二大转基因作物生产国,种植面积扩大的速度则为最快,其中以大豆、玉米和棉花尤为显著。虽然美国是世界上最大的转基因作物生产国,但如按转基因作物种植面积占可耕地面积的比例来看,巴西和阿根廷是最热衷转基因作物的国家。2011年,巴西转基因作物种植面积占巴西可耕地面积的51.4%,而阿根廷这一比例高达74%,美国为43%。
    巴西的转基因大豆生产与生物科技巨头孟山都公司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孟山都公司早在1963年就入驻巴西,并于1976年在圣保罗圣若泽杜斯坎普斯市建立了第一家工厂。孟山都公司一般采取同巴西当地农业研究机构合作的方式研发新产品,然后将种子卖给当地种植者,同时征收专利税,以此盈利。在巴西政府允许转基因农作物种植合法化后,孟山都公司就要求巴西转基因大豆种植者支付销售额的2%作为特许使用费。2008年开始,大量巴西农户开始对孟山都公司提起诉讼,指责这家跨国巨头通过收取过于高昂的特许使用费对农民进行压榨。2012年,巴西最高法院作出裁决,要求孟山都公司退还从2004年以来收取的特许使用费,或者最低赔偿农民20亿美元。至今,孟山都公司仍就此与巴西政府有分歧。
    卡洛斯表示,巴西农业部与孟山都公司不存在商业上的关系,孟山都公司提供的产品为巴西农业生产者提供了新的选择。除孟山都外,巴西农业研究所也在研制新的转基因产品,并向巴西的农业生产者提供。卡洛斯强调,巴西农户是否选择种植某一品种,政府是不能干预的,选择权完全在农户自己手里。除来自巴西政府的资金支持,巴西农业研究所也会选择同一些国际机构或私人公司合作。
    “反转”代表
    欧盟 很多人敌视转基因
    与美国以及许多发展中国家大量种植转基因作物相比,欧洲进展十分缓慢:到2012年,欧盟只批准了25种转基因玉米、3种转基因大豆、3种转基因棉花、2种转基因菜籽、1种转基因土豆、1种转基因甜菜进口或种植。这也与欧洲人的心态有关,欧盟已从根本上消除食品与粮食匮乏问题。追求食品安全与质量是消费者与食品卫生当局最为关心的。
    在法国乃至欧盟,很多人对转基因食品持保守甚至敌视态度。在世界贸易组织干预下,欧盟2003年才对转基因食品立法,就种植面积而言,欧盟更少,作为世界主要农业基地,欧盟只有9.4万公顷左右的转基因作物种植面积,而且还在呈现逐年下降的趋势。对于越来越倾向于少用化学药物、肥料,倾向绿色环保食品的法国人而言,人们选购食品首选本国生产的,因为法国食品监测制度严密,很少有转基因食品。很多人在购买土豆、玉米等食品时会选择标志不包含任何转基因成分的。凡不标的或者是欧盟外甚至东欧生产的食品,价格虽低也少有人问津。  
    欧洲人对于转基因食品的担忧主要分为两类:一是担心损害人体健康;二是担心破坏生态环境。
    出于对食品安全的考虑,欧盟长期以来对转基因食品持谨慎态度。从转基因作物的种植到转基因食品的进口和销售,欧盟都有着严格的审批和监控程序。一种转基因食品要想进入欧盟市场,必须提交申请,通过欧洲食品安全局的风险评估后,再由欧盟委员会予以批准,整个程序至少需要两年半时间,相当繁琐。
    对于转基因食品,欧盟要求从生产到销售做到全程跟踪。销售过程中,欧盟对于转基因食品还规定了严格的标识制度,凡是转基因成分含量超过0.9%的一律得标明是转基因产品,让消费者心中有数。
    环球时报
    “徘徊”代表
    非洲 “转还是不转”是个问题
    每年旱季,饥饿便成为撒哈拉以南非洲地区挥之不去的梦魇,许多家庭只能靠救济勉强果腹。科学家想出一个解决方案:培育并推广抗旱型转基因作物。然而,非洲国家政府和民众对种植转基因作物多有疑虑。非洲饥荒迫在眉睫,一场关系生命与科学的论战却方兴未艾,主导者却是美国和欧洲。
    为解决旱灾带来的饥荒问题,几个非洲国家和国际研究机构联合研发“适用非洲节水型玉米”:研究人员从一种常见的土壤细菌中提取一种基因植入玉米,使玉米植株即使在缺水状态下也能结出果实。如推广这种抗旱型转基因玉米,中度干旱环境下的玉米产量预计将提高25%。
    然而,该项目坦桑尼亚协调员阿洛伊斯·库拉雅告诉美国《华盛顿邮报》,项目自2009年以来陷于停滞状态,无法投入田地实验。
    坦桑尼亚政府是这个项目的合作方之一,这个国家80%的人口仍依赖自给性农业生存,但政府2009年出台的一项法规却极大阻碍了转基因作物的商业化种植。根据该法规的“严格赔偿责任”原则,一旦转基因产品导致伤害或损失遭到投诉,凡参与该产品进口、运输、储存或应用等环节的所有人员都将被追究责任。所谓损害包括对生态环境和生物多样性的破坏。
    如此严苛的政策之下,没人敢把转基因作物引进坦桑尼亚。
    库拉雅也是坦桑尼亚“米科切尼农业研究所”农业研究项目主管。他的研究所同事、植物病毒学家约瑟夫·恩敦古鲁已开发出一种抗病毒木薯,但在坦政府修改现行政策法规之前,也没法投入田地实验。
    从反面向坦政府施压的是“坦桑尼亚支持生物多样性联盟”。它由多个环保和倡导有机农业组织构成,是当地的“反转”统一阵线。 在该联盟看来,支持推广转基因作物的科学家都是跨国种业公司的代言人。一旦放宽转基因作物法规,当地小农户就将受制于跨国企业,非洲的粮食安全也因此受到威胁。
    “跨国企业只想在这儿拓展生意,转基因生物不是解决饥荒的出路,”联盟协调员阿卜杜拉·姆金迪说。
    转基因科研人员则称,非洲人的“反转”意识是欧洲人强力灌输的结果。“支持生物多样性联盟”19个成员组织中,有11个总部在欧洲或与欧洲机构相关。
    受欧洲“反转”势力影响,非洲大部分国家也对转基因作物说“不”。目前,仅有苏丹、埃及、布基纳法索和南非四个非洲国家允许本国农民种植转基因作物。
    节水玉米项目的资金来源于美国国际开发署和两个私人慈善机构:比尔&梅琳达·盖茨基金会和霍华德·G·巴菲特基金会。项目采用的抗旱基因技术专利则来自美国孟山都公司。这家全球最大的生物技术企业承诺,向非洲农民提供节水玉米种子不收专利费。
    针对非洲的不少转基因作物研发项目都得到美国的资金和技术支持。
    非洲有数百万孩子因维生素A缺乏症而失明。为此,美国“海伦·凯勒国际基金会”正推动一个研发项目:在非洲人常食用的甘薯中植入柑橘果肉基因,使甘薯中含有更多可被人体转化为维生素A的胡萝卜素。
    “唐纳德·丹福斯植物科学中心”也在肯尼亚和尼日利亚开展研究,试图提高木薯中胡萝卜素和其他营养成分的含量。
    种业巨头杜邦先锋公司致力于开发一种高效吸收氮的玉米,好让非洲农民少用化肥。
    “反转”人士怀疑,美国鼓动非洲推广转基因作物背后,隐藏着替美国种业公司等农业利益集团占领非洲农业市场的“阴谋”。
    在非洲的这场论战,反映美国和欧洲长久以来对转基因作物的不同态度。
    一家之言
    中国农科院研究员佟屏亚:
    “转基因作物能增产是骗人的”
    中国政策科学研究会国家安全政策委员会9月29日在北京召开再论转基因与国家安全研讨会。来自中国农业科学院、军事科学院、国防大学、航天科技集团、西南财经大学等单位的专家学者就当前我国转基因问题的性质、形势、管理进行了深入的研讨。
    中国农业科学院作物科学研究所研究员佟屏亚在研讨会上的发言引起舆论的广泛关注。
    佟屏亚称“从2004年我就感觉到孟山都在有计划地打入中国”。他说,孟山都有几种进入方式,最重要的是人,从企业普通员工到高管人员,从科技专家到政府官员。十年磨一剑,以孟山都为首的跨国集团已经完成了在中国的转基因布局。在跨国公司老板的眼里,中国不只是一个巨大的种子市场,也是一个无与伦比的农业基地。跨国公司把中国种业纳入全球化战略体系,成为全球化竞争赢得全局性胜利的重要环节。
    佟屏亚认为,转基因有两个软肋。第一个就是所谓“增产”。报纸上老在说转基因能增产、能高产,这是最能唬人的。事实上转基因不增产,更谈不上高产。它最重要的宣传目标所谓“解决十三亿人的粮食问题”完全是虚假的。有一次在农科院召集的会上,全部转基因专家在座,我提出一个问题,你们能不能搞一个增产基因,没有人回答我这个问题。所以转基因高产是一个虚假的宣传。迄今为止,全世界没有任何一项转基因作物是增产的,没有任何报道。
    第二个软肋就是所谓“抗虫基因”。这也是骗人的。实际上孟山都就两个基因,这是专利性很强的。比方说棉花,1999年棉虫很厉害,用了孟山都的抗虫基因以后,一个是抗虫了,但是不只一个虫啊,其他虫来了还得打药。水稻有六七种虫子,玉米也有六七种虫子,所以你只转一个基因,这个虫没了另外一个虫可能又来了,各个地方每年都不一样的,所以它是解决不了生产上用农药的问题。
    佟屏亚称,有人说美国用了转基因,玉米、大豆都比咱们产量高,不能这么说,美国的自然条件得天独厚。中国实际产量并不低,我们现在黄淮海地区种了小麦种玉米,玉米一茬我们比不上他,但是加上小麦我们比他产量高。
    官方回应
    中国农业部:
    “转基因大米动物试验旨在科研”
    农业部转基因专项管理办公室证实,2012年时,委托中国食品药品鉴定研究院和中国农业大学以转基因水稻为研究对象,选取了猕猴、小型猪等动物进行系统的代谢免疫、生殖、发育评价研究。对此次开展转基因动物试验的目的,农业部转基因专项管理办公室表示,只是为了在科研层面提供更充分的科学数据和资料,不是开展转基因生物安全评价的要求。
    中国农业大学食品科学和营养工程学院副院长黄昆仑透露,的确是农业部委托他们进行转基因大米动物喂养试验。黄昆仑说,猪、猕猴胃肠道消化过程与人极为相似,其生理性和杂食性与人也很相似,采用它们做试验能更大程度反映出转基因大米对人类食用的安全性。
    据悉,这次试验时间是90天。农业大学副教授车会莲表示,90天从毒理学来讲,可以看做较长时间喂养,试验结果显示,在90天的喂养时间内,试验用猪没有中毒或者死亡现象,皮毛顺滑,行动灵活,饮食正常,生长发育状况良好。
    黄昆仑说,这说明在这个时期内,转基因大米和非转基因大米喂养的小型猪在影响方面、安全方面是一样的。
    农业部表示,目前国际上很多国家在进行转基因动物喂养试验,美国,德国已经用转基因玉米、大豆在牛、鸡、鱼身上做喂养试验,结果显示没有产生不良影响。
    据悉,下一步农业部将加大科普宣传,为我国转基因生物技术产业化应用营造良好舆论环境,并加快转基因生物管理法规修订。
    有关建议
    诺奖得主保罗·纳斯:
    “转基因之争需要一场高质量公开辩论”
    在中国科学院前不久举办的科学与人文论坛上,诺贝尔生理学奖得主、英国皇家学会会长保罗·纳斯谈到了最近热门的转基因话题。他承认该问题在英国乃至整个欧洲也尚未找到一个良好的解决方案,但他表示,在民众对这一问题充满困惑、不解和质疑的情况下,一个“明智”且“最终还是要做”的事情就是“来一场高质量的公开辩论”。
    “我们必须要在公众舆论当中引发高质量的辩论。科学家要从最开始就参与这种辩论,但前提是,要确保每一场辩论的发言都是理性且有实质根据的。” 保罗·纳斯说。
    本版文图据新华社 环球时报 央视

以上内容来自:春城晚报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发帖声明
1、本站为技术交流论坛,发帖的内容具有互动属性。您在本站发布的内容:
①在无人回复的情况下,可以通过自助删帖功能随时删除(自助删帖功能关闭期间,可以联系管理员微信:8542508 处理。)
②在有人回复和讨论的情况下,主题帖和回复内容已构成一个不可分割的整体,您将不能直接删除该帖。
2、禁止发布任何涉政、涉黄赌毒及其他违反国家相关法律、法规、及本站版规的内容,详情请参阅《蒲公英论坛总版规》。
3、您在本站发表、转载的任何作品仅代表您个人观点,不代表本站观点。不要盗用有版权要求的作品,转贴请注明来源,否则文责自负。
4、请认真阅读上述条款,您发帖即代表接受上述条款。

QQ|手机版|蒲公英|ouryao|蒲公英 ( 京ICP备14042168号-1 )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编号:京B2-20243455  互联网药品信息服务资格证书编号:(京)-非经营性-2024-0033

GMT+8, 2025-4-5 12:41

Powered by Discuz! X3.4运维单位:苏州豚鼠科技有限公司

Copyright © 2001-2020, Tencent Cloud.

声明:蒲公英网站所涉及的原创文章、文字内容、视频图片及首发资料,版权归作者及蒲公英网站所有,转载要在显著位置标明来源“蒲公英”;禁止任何形式的商业用途。违反上述声明的,本站及作者将追究法律责任。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