蒲公英 - 制药技术的传播者 GMP理论的实践者

搜索
楼主: 河西智叟
收起左侧

一个小问题

  [复制链接]
药徒
发表于 2014-4-3 08:38:26 | 显示全部楼层
聚丙烯0.22um滤芯亲水性的,只能用于粗滤,不能用于除菌过滤。不知道说的对不对???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药徒
发表于 2014-4-3 08:41:17 | 显示全部楼层
我们用的聚丙烯筒式滤芯,厂家给的资料上也没有最小气泡点压力,咨询厂家说这个不做完整性检测。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14-4-3 08:58:31 | 显示全部楼层
聚醚砜具有吸附性小蛋白的特性,尺寸稳定性好,过滤效果要好于聚丙烯,是首选。聚丙烯主要是截留,并且收缩率较大。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药徒
发表于 2014-4-3 11:51:14 | 显示全部楼层
这个帖子很好呢,让偶自己突然发现,一直知道的事情不一定是非常了解、非常明白的。
于是乎,翻了翻收集的资料,又系统的研究了一番。以下就唠唠偶这个翻翻研究的过程吧~~~

药审中心的黄晓龙等审评员和颇尔公司的人员2011年在中国新药杂志上发表了连续3篇的《除菌过滤器验证》:
(一)法規要求概述;(二)除菌效率验证;(三)溶出物析出物验证。

先看的第1篇,(一)法規要求概述。
开篇即提及:“除菌过滤是指在不影响产品质量的前提下,过滤去除流体中微生物的工艺过程”。这句哪来的?看看参考文献,原来是PDA技术报告TR26:Sterilizing Filtration of Liquids。

随后,区别了2种情况:
第一种是指因为产品、中间体或者其他过程料液具有不稳定性, 不能采用包括热灭菌在内的被监管部门认可的最终灭菌方法, 而采用过滤除菌的方法, 并要求滤出液无菌的情况;
第二种则是指, 采用具有不同精度(poresizerating)的过滤器, 甚至是除菌过滤器, 对工艺流体进行过滤, 而对滤出液只有微生物污染水平的要求, 并没有无菌要求的情况。

前者可以被理解为是对除菌过滤的狭义定义, 简称“除菌过滤”。也就是咱们普遍认为的那种除菌过滤了。

那么,这个狭义概念下除菌过滤中使用的除菌过滤器的定义是怎样的呢?
《除菌过滤器验证(一)法規要求概述》还真没一开始就给出,一开始说的是:“对该高风险步骤的核心设备除菌过滤器的定义, 虽然目前在各国监管机构中, 都已经有了统一的认识, 并被写入法规要求或指南中[4-5]。”引用的是什么法规或指南?得查一查!一看,原来是中国药典二部和FDA指南。

先瞧瞧中国药典里是怎么说的?
中华人民共和国药典2010版二部 附录XVII 灭菌法,附录第191页:除菌过滤器采用孔径分布均匀的微孔滤膜作为过滤材料,微孔滤膜分亲水性和疏水性两种。滤膜材料依过滤物品的性质及过滤目的而定。药品生产中采用的除菌过滤器孔径一般不超过0.22μm。过滤器的孔径定义来自过滤器对微生物的截留,而非平均孔径的分布系数。所以,用于最终除菌的过滤器必须选择具有截留实验证明的除菌级过滤器。
——药典的这段话已经说得相对很清晰了,这句是一种强调:过滤器的孔径定义来自过滤器对微生物的截留,而非平均孔径的分布系数。

再看看FDA指南又是如何界定的?
FDA Guidance for Industry: Sterile Drug Products-Produced by Aseptic Processing-Current Good Manufacturing Practice, 2004, P31, "B. Filtration Efficacy":A sterilizing grade filter should be validated to reproducibly remove viable microorganisms from the process stream, producing a sterile effluent. 《除菌过滤器验证(二)除菌效率验证》这里面有对这句的翻译:除菌级过滤器应为经过适当验证,可以从流体中去除所有微生物,产生无菌滤出液的过滤器。

个人觉得,以上内容已经算是解释得相对完全了,重点有几条:
1. 对于除菌过滤器,是要求滤出液无菌的。即能够从流体中去除所有微生物,重点,是所有!所有微生物!
2. 除菌过滤器孔径,一般不超过0.22μm。这一般,就留了个活口了,举个例子,你能拿出全套的除菌过滤滤芯验证的资料,来证明0.25μm的滤芯是能保证你家的产品实现无菌要求的,那0.25μm也是可以的。
3. 必须要有证明。进一步说,要有验证来证明,再进一步说,要有验证中的截留实验证明。没有证明,就算你是0.1μm的,人家也不会承认你是除菌级过滤器。

个人理解肯定有局限,还希望各个大侠能现身,给出更加清晰明确的解释呵~~

以上提到的文献资料均附在后面了~~


附录XVII 灭菌法.pdf

181.45 KB, 下载次数: 26

除菌过滤器验证(三)溶出物析出物验证.pdf

962.13 KB, 下载次数: 27

除菌过滤器验证(二)除菌效率验证.pdf

271.27 KB, 下载次数: 26

除菌过滤器验证(一)法規要求概述.pdf

719.42 KB, 下载次数: 26

FDA指南:Sterile Drug Products-Produced by Aseptic Processing-Current Good Manuf.pdf

541.08 KB, 下载次数: 24

点评

有理有据,学习一下!  发表于 2023-5-6 18:41

评分

参与人数 1金币 +3 收起 理由
河西智叟 + 3 很给力!,可惜得罪小人,无法给更多的分了。.

查看全部评分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药徒
发表于 2014-4-3 13:00:32 | 显示全部楼层
0.22的不能滤除支原体,虽说一般情况下不容易感染支原体,但不是没有可能,若要滤除支原体只能用0.1的,所以说0.22就能完全除菌的说法是狭隘的,不能绝对成立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药徒
发表于 2014-4-3 13:54:44 | 显示全部楼层
三个前提:
1该滤芯是除菌级滤芯厂家生产的,所用材质/制作过程等复合相关技术要求;
2滤芯经检验合格,安装规范,完整性合格。
3过滤器无质量问题
完全可以起到除目前发现的细菌的作用。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14-4-3 19:23:30 | 显示全部楼层
学习,学习,还要学习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药徒
发表于 2014-4-3 21:04:41 | 显示全部楼层
我认为只有是非最终灭菌的制剂才会采用滤膜除微生物。虑过的原液应该还有第二层防护措施。0.22的滤膜也只是去除大于0.22的微生物,0.2的微生物存在逃脱过滤的风险。
                           个人简介,如有不到之处请谅解。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14-4-7 21:03:10 | 显示全部楼层
郦无悔 发表于 2014-4-3 11:51
这个帖子很好呢,让偶自己突然发现,一直知道的事情不一定是非常了解、非常明白的。
于是乎,翻了翻收集的 ...

很赞,系统性的说明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14-4-7 21:07:50 | 显示全部楼层
就说个实际情况吧:在新版GMP之前,小针生产线的除菌过滤系统,不论是认证检查还是飞行检查,只要说是“我这个是除菌级别的过滤器,(如果是颇儿或millpore的就更好),我们日常都在做起跑点试验,并提供起跑点的数据”,不论是认证还是日常检查或是飞行检查,基本就能过关;新版GMP之后,也就是目前吧,如果不能提供过滤器公司的验证报告(当然是要以我们产品为验证溶液)(不论是过滤器公司做验证,还是自己厂里做验证),那就等着缺陷项吧。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14-6-23 14:01:41 | 显示全部楼层
开眼界,长见识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药徒
发表于 2014-7-1 15:58:26 | 显示全部楼层
本帖最后由 zel3961 于 2014-7-1 15:59 编辑

两者之间没有绝对的对应关系。
只要符合“一个除菌级过滤器必须是当以>107cfu/cm2假单胞菌(Pseudomonas diminuta) 进行挑战时下游滤出液无菌的过滤器.”的过滤器均为除菌级的过滤器。(至于我们使用的特定滤芯是否通过这种挑战的验证,可以直接找供应商找寻相关资料)
但是我们实际生产使用最常用的是0.22微米及0.20微米的孔径的除菌过滤器,所以是有这种不是很严谨的“通识”。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药徒
发表于 2014-7-1 16:09:57 | 显示全部楼层
日常微生物的范围主要有:
一.真核(微米级):
1. 霉菌2~10微米;真菌2—30微米,最大的可达100微米是真核生物
2. 细胞,直径一般10~100微米
(人体细胞)
  这类微生物
就是我们常说的:霉菌、癣、酵母菌、孢子体等都属于这类。也可以简单的理解为真核微生物就是我们的人体细胞和真菌。真菌细胞壁的主要成分是几丁质。
二.原核(微米级):
1. 细菌,绝大多数细菌的直径大小在0.5~5微米之间;   
2. 放线菌0.5~1微米
;
3. 支原体直径0.2~0.3微米,衣原体直径0.3-0.5微米
4. 立克次氏体0.3~0.6微米×0.8~2.0微米
   
这些就是我们常说的细菌,比如大肠杆菌、金黄色葡萄球菌、沙眼衣原体、支原体性病等。可以简单的理解原核微生物就是我们常说的细菌。细菌的细胞壁主要成分是肽聚糖,还有其他物质,如胞壁酸等组成。
三.无细胞结构(纳米级) :
1. 病毒:多数病毒直径在100纳米(nm)(20~200nm),较大的病毒直径为300-450纳米(nm),较小的病毒直径仅为18-22纳米
2. 类病毒:结构只有核苷酸片段,无蛋白质,
只有已知的最小RNA卫星环死病毒大小的1/4。   
3. 阮病毒:比已知的最小的常规病毒还小得多(约30~50nm)。
所以大多数细菌是可以过滤去除的,但不是绝对!

超 滤 、微孔膜过滤和反渗透均属于膜分离技术。反渗透、超 滤 、微孔膜过滤有其相似之处,它们
都是在压差的驱动下,利用膜的特定性能将水中离子、分 子 、胶 体 、热 原 、微生物等微粒分离,但它
们分离的机理及对象有所不同。反渗透膜的孔径最小,按 其 阻 滞 污 染 物 (包括热原)的相对分子质量
大小计,一 般 在 1()0~200之 间 。 由 于 热 原 的 相 对 分 子 质 量 在 50000以 上 ,其 直 径 大 小 一 般 在 1~
50;_ ^ 之 间 ,因此能被有效去除。《美国药典》将 反 渗 透 作 为 注 射用水 的生产 方法,意味着反渗透技
术在去除热原方面的成熟,同 时 ,反 渗 透 膜 只 允 许 11^11以下的无机离子为其主要分离对象,故有良
好的除盐作用,而 超滤、微 孔 膜 过滤并 无除盐 性能 。微 孔 膜 过 滤 有 某 种 去除 热原的 功效,它利用筛
分 、静电吸附和架桥原理拦截直径比较大的那一部分热原物质。应 当 指 出 ,这种去除是很不完全的,
直径比较小的热原物质会通过0_ 22^m 的微孔滤膜,微小的热原可以透过().025^m 的滤膜,最小的热
原体甚至可以穿透所有的微孔滤膜。由于热原分子量越大,致热作用就越强,因此利用微孔滤膜进行
除菌过滤时,客观上可能会起到某些截留热原的积极作用,但它不能作为去除热原的可靠方法而单独
使 用 ,因此,企业需要在生产过程中控制细菌内毒素指标符合药典的限定要求。从非匀质超滤膜电子
扫描图可以看到,超滤的过滤介质具有类似筛网的结构,而 过 滤 仅 发 生在滤 膜的表 面。与反渗透不
同 ,超滤主要靠机械法分离内毒素,超滤过程同时发生三种情况:分离物被吸附滞留、被阻塞或被截
留在膜的表面并实现筛分。超滤膜的孔径大致在0.0()5~¥ 0 1 之 间 ,细菌的大小在().2~8()())^^1之 间 ,
因此用超滤膜可去除细菌。这部分内容是《制药流体工艺实施手册》里面复制过来的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14-7-1 16:28:00 | 显示全部楼层
不是只要是0.22μm的滤芯就可以做无菌过滤,只有做过无菌验证的滤芯才能做无菌过滤滤芯。这个与滤芯孔径和材质无关。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14-7-1 16:33:53 | 显示全部楼层
这个你可以直接联系厂家,用于无菌过滤的滤芯,需要验证资料的。这一套验证也要不少费用,你可以直接让厂家做,你们也省的麻烦。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14-11-28 14:37:56 | 显示全部楼层
我觉得需得是0.22um的“除菌级”过滤器才行,“除菌级”需要验证来确认。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14-12-4 12:05:13 | 显示全部楼层
许宁 发表于 2014-3-28 09:29
滤芯是层层过滤,深层过滤,孔径小于0.22um的微生物不能被截留是错误的认识,滤芯的孔径是错综分布,通过 ...

同意此说法,0.22μm是公称孔径,滤芯实际孔径有比它大的也有小的,滤芯过滤属于深层过滤。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药徒
发表于 2014-12-4 12:44:47 来自手机 | 显示全部楼层
是除菌级的,但是不说明,在任何情况下经过过滤都可以使物料达到无菌水平,要看产品在过滤前微生物的污染水平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药徒
发表于 2014-12-6 15:04:58 | 显示全部楼层
首先要知道0.2μm是什么定义,这个大家应该清楚。知道这个定义我想楼主的答案就很明显了。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药徒
发表于 2014-12-11 10:49:05 | 显示全部楼层
聚丙烯材质的肯定不能除菌,所以看滤器除了孔径外,必须要看材质
聚醚砜的再看看资料,应该可以的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发帖声明
1、本站为技术交流论坛,发帖的内容具有互动属性。您在本站发布的内容:
①在无人回复的情况下,可以通过自助删帖功能随时删除(自助删帖功能关闭期间,可以联系管理员微信:8542508 处理。)
②在有人回复和讨论的情况下,主题帖和回复内容已构成一个不可分割的整体,您将不能直接删除该帖。
2、禁止发布任何涉政、涉黄赌毒及其他违反国家相关法律、法规、及本站版规的内容,详情请参阅《蒲公英论坛总版规》。
3、您在本站发表、转载的任何作品仅代表您个人观点,不代表本站观点。不要盗用有版权要求的作品,转贴请注明来源,否则文责自负。
4、请认真阅读上述条款,您发帖即代表接受上述条款。

QQ|手机版|蒲公英|ouryao|蒲公英 ( 京ICP备14042168号-1 )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编号:京B2-20243455  互联网药品信息服务资格证书编号:(京)-非经营性-2024-0033

GMT+8, 2025-4-19 02:12

Powered by Discuz! X3.4运维单位:苏州豚鼠科技有限公司

Copyright © 2001-2020, Tencent Cloud.

声明:蒲公英网站所涉及的原创文章、文字内容、视频图片及首发资料,版权归作者及蒲公英网站所有,转载要在显著位置标明来源“蒲公英”;禁止任何形式的商业用途。违反上述声明的,本站及作者将追究法律责任。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