蒲公英 - 制药技术的传播者 GMP理论的实践者

搜索
查看: 10201|回复: 14
收起左侧

【分享】生物制品稳定性研究的考虑点

[复制链接]
药徒
发表于 2015-1-14 09:01:29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欢迎您注册蒲公英

您需要 登录 才可以下载或查看,没有帐号?立即注册

x
【分享】生物制品稳定性研究的考虑点

药品稳定性是评价药品有效性和安全性的重要指标之一,稳定性研究是确定药品贮藏条件和使用期限的主要依据,也可以为药品的生产、包装、运输条件等提供科学依据。对于药品,特别是生物制品药品而言,其活性成分蛋白质或多肽的分子构型和生物活性的保持都依赖于各种共价和非共价的作用力,这些作用力的维持与其所处的微环境,如温度、光照、离子浓度和机械剪切力等存在着密切的关系,因此生物制品药物应开展严格全面的稳定性研究。稳定性研究是一个长期的试验过程,在整个产品研发周期中或是产品相关变更研究中,均是耗时较长的一项内容,因此提前做到全面、准确、合理的试验设计是稳定性研究成功的关键。本文拟以生物制品为例,初步探讨稳定性研究的相关问题,与业内人士共同交流和探讨。
1.为什么要开展稳定性研究
生物制品活性成分(API,active pharmaceuticalingredient )的分子结构中通常含有多个活性基团,这些活性基团具有不同的化学不稳定性趋向,经常发生水解、酶解和氧化等化学过程,从而影响到产品的结构特性和生物活性等质量属性。因此,常见的稳定性研究的目的是为了了解药品原液或是制剂成品在各种环境影响因素下质量变化情况,特别是变性、失活等重要变化。影响因素包括温度、湿度和光照等。根据稳定性研究结果,建立药品贮存条件(storageconditions)、复验期(re-testperiods)和有效期(expirydate)。稳定性研究结果还可以确定产品生产工艺、产品制剂处方和包装材料选择的合理性,并为产品质量标准的制定提供试验依据。
除在产品研发阶段需要进行稳定性研究,在以下的一些变更情况中也需要开展稳定性研究,如:关键工艺步骤、工艺参数的变更;变更处方或者辅料配比;制剂辅料发生变更;内包装材料发生变更;生产地点、车间、生产线的变化;生产规模变更;增加新规格产品;变更产品贮藏条件或有效期及其他按照法规的要求进行的合理变更等。通过稳定性研究,了解产品的降解途径、降解速率和降解产物以及聚合条件等情况,以确定各项变更是否会影响到产品的质量,也可为变更的合理性提供试验数据。
因此,稳定性研究是涉及到产品生产工艺、主药成分、辅料成分、包装材料、产品质量标准制定和产品相关各种变更研究的必不可少的一部分。其研究的结果反映了产品整个生产工艺过程和辅助材料的合理性,是直接决定一种药品是否能够成为上市产品的关键性研究。
2.稳定性研究的考察条件
根据稳定性研究的试验条件,稳定性研究可以分为强力破坏试验(影响因素试验)、加速稳定性试验、长期稳定性试验、模拟实际使用或运输情况稳定性试验等[1]。
强力破坏试验是通过建立降解途径,鉴定可能的降解产物,以确定分子的内在稳定性,并提示该产品稳定性试验的最佳检测指标。强力破坏试验条件通常比加速试验条件更加激烈,主要包括高温、高湿、强光、反复冻融、强烈震动等。在产品可比性研究中经常采用强力破坏性试验进行对比分析,借助剧烈的试验条件,可以在较短的时间内观察到产品质量的变化,便于分析产品在质量和性质等方面的异同。
加速稳定性试验一般是在较长期稳定性研究温度条件高(一般情况下,至少高15℃),并选择相适宜的湿度条件下进行的。加速试验研究可以为分析方法的验证、降解途径的阐明、敏感指标的确定以及未来开发工作研究和有效期制定提供依据。从加速稳定性试验中得到的数据,可用于估测如在运输期间或使用过程中发生短期的储藏条件与标签上规定不符可能会造成的影响。由于蛋白质结构十分复杂,可能同时存在多种降解途径,不同条件下的降解、聚合、变性、失活,以及与内包装容器之间的相互作用变化等稳定性情况各不相同,形成的变化产物谱系及其安全性风险程度也不一样,难以彼此替代,因此仅通过加速降解实验来预测生物制品药物的有效期并不可靠,加速试验结果仅可以作为复验期和有效期的辅助依据。
长期稳定性研究是制定原液复验期和制剂成品有效期的依据,长期稳定性研究的数据可以说明产品在复验期和有效期内仍符合其质量标准。在长期稳定性研究中,任何一项检测值超出产品的质量验收范围,均视为不合格,产品在效期内的检测项目均应符合要求。
模拟实际使用情况稳定性试验一般应用于多次使用药物的研究。一些粉针剂药物,在开启并溶解使用后,需要再进行保存并进行多次取药。稳定性研究中需要模拟实际使用的情况(包括储存条件、取样时间和取样量等),对每次取出样品进行检定,为药品保存条件和临床用药安全性提供依据。无菌检测是该研究中需要重点考察的项目。
稳定性研究中考察时间的长短及放置条件应当充分考虑到今后的贮藏、运输及其使用的整个过程。稳定性考察时间的设置通常为,在规定的长期试验条件下,第一年每三个月测一次,第二年每六个月测一次,以后每年测一次。加速稳定性研究和强力破坏性试验一般分别设置为六个月和十四天,在此期间若没有观察到产品有明显的降解变化,可以适当的延长考察时间。稳定性研究中产品的放置情况有正置、倒置和横放等几种情况,应根据产品自身的特点进行设计。
在开展稳定性研究过程中,还必须意识到产品可能会流通到不同的气候带,在研究设计中需要有目的地针对温度和湿度改变条件。在研究中,针对已确定的降解产物,应开展相关研究,明确其降解机理、分子结构、理化性质、生物学活性及其在临床应用中可能造成的影响等。另外,还需要关注聚合物的形成及带来的安全性风险。
3.稳定性研究的考察项目和采用的方法
目前,没有一项单一的稳定性试验方法或参数能够完全反应生物制品药物的稳定性特征,因此应采用恰当的物理化学、生物化学和免疫化学等技术对其活性成分(API,active pharmaceuticalingredient )性质进行全面的鉴定[2],考察项目设计要全面、合理,应包括在贮存时易变化,且有可能影响产品质量、安全性和(或)有效性的考察项目,如外观、理化性质、蛋白纯度、蛋白含量、生物学活性、杂质、无菌试验和细菌内毒素等,根据各检测项目变化情况对产品进行综合评价,其中生物学活性测定是稳定性研究的关键内容之一。根据产品剂型的特点,应设定相关的考察项目,如粉针制剂应考察其水分含量;液体制剂应考察其装量变化情况等。通过分析各个考察项目随时间的变化情况,以达到了解产品降解途径和产品敏感的环境因素。
为了保证稳定性研究结果的真实可靠,稳定性试验的检验方法应经过方法学的验证,包括专属性、准确性、精密度、灵敏度等。稳定性研究中所使用的仪器,如恒温箱和恒湿箱等应经过严格检查和校验,并应定期开展监测。在贮藏过程中由于脱氨、氧化、磺酰化、聚合或降解等造成的分子变化,可选用电泳和高分辨率的高效液相层析以及肽图分析等方法。对于敏感的检测项目,可采用多种原理的检测方法从多个角度进行检测。如蛋白纯度项目的检测,可采用分子大小异质性分析方法、电荷异质性分析方法、氧化/疏水性为基础的分析方法等。
4.稳定性研究的考察对象和考察批次要求
原则上,在产品生产的过程中,凡涉及到不连续操作的步骤,其中间产物需要储存的都需要进行稳定性研究。常见的稳定性研究对象为中间体、原液、半成品和制剂成品。以PEG化长效生物制品为例,中间体在未进行PEG化前,常需要收集集中起来并进行保存,则此中间体的保存条件需要通过严格的稳定性研究结果来确定。PEG化反应及纯化分离后获得的原液,经原辅料配比后获得的半成品、及灌装和包装完毕后获得的制剂成品再分别开展相应的稳定性研究,以确定其保存条件和复验期/有效期。成品稳定性试验设计可以以原液的性质、原液稳定性研究和处方研究为基础,制定合理的稳定性研究方案。在少数特殊情况下,产品的生产工艺从生物体培养(如原核细胞、真核细胞等)开始到制剂成品灌装完成是连续的、无停顿的,无中间体、原液或是半成品的贮藏步骤,则仅需进行制剂成品的稳定性研究。
稳定性研究批次的一般要求。加速和长期稳定性研究中应开展至少三批样品的研究。应用于稳定性研究的批次产品质量应具有代表性,生产工艺应与正式生产工艺相一致。实验室规模生产样品的稳定性数据,可作为辅助性资料,不能作为主要稳定性资料[3]。批次的选择:生产批次的前三批(工艺验证批)应进行稳定性研究,此后至少每年一批原料药/制剂(除非当年没有生产)需添加到稳定性监控计划中。用于稳定性研究的批次需为质量检验后的合格批次。应用于制剂稳定性试验的各批次产品应源于不同批号的原液。
规格不同(浓度不同或装量不同)的同品种生物制品,在进行稳定性研究时,不能简单的相互替代。最高与最低浓度(或装量)的同品种制品应按照要求进行不少于三批产品的稳定性研究,中间浓度(或装量)制品可依据不同浓度规格之间的内在联系及相互支持适当减少研究批次,但是不能漏检[4]。原液长期稳定性试验所用的容器应当与实际贮藏和分装时的包装相同或相似;制剂长期稳定试验所用容器应该按上市时最终包装的要求进行。
5.稳定性研究结果分析
通过一个完整的稳定性研究,可以更好的了解活性物质固有的稳定性性质,制定合理的制剂处方、保存条件和有效期。产品有效期的制定需综合多批产品的影响因素试验、加速试验和长期试验等的研究结果,同时需结合药品在流通过程中可能遇到的情况进行全面的分析。
目前,对于生物制品在有效期内的活性降低、物理化学性质变化、降解和聚合产物,尚无分门别类的提出最大可接受降低值的建议,应随不同制品的情况而定,但应不低于用于支持上市申请时的临床试验代表批次的检测结果。对于定量检测项目的验收限度,应根据临床前和临床研究中所用样品的总体研究结果制定可接受的限度,这个限度应包括单个及总的杂质和降解产物的上限,并依据对临床前和临床试验中所用药物的杂质水平来证明限度的合理性,制品在有效期内应符合其保证安全和有效的纯度和效价的范围。不同研究批次的稳定性结果需要进行统计学分析,以确定不同批次样品之间是否存在显著性差异,只有在经过统计学分析没有显著差异的样品中建立起的有效期才是准确、可靠的。
稳定性研究是贯穿于整个药物研究阶段和支持药物上市及上市后研究的重要试验依据,该项研究资料不仅是法规的要求,也是药品安全性有效性评价的重要内容。稳定性考察应当是科学思想指导下,经过周密设计和全面分析研究基础上,获知生物制品储存期间质量属性变化特征的重要过程。以上系作者的分析思考意见,供业界相关人士参考。
【参考文献】
[1] 梅兴国主编. 生物技术药物制剂-基础与应用.化学工业出版社. 2004:73-81.
[2] ICHQ5c Quality of biotechnological products: stability testing ofbiotechnological/ biological products. 1995.
[3] ICHQ1a Stability testing of new drug substances and products.2003.
[4] 王军志主编. 生物技术药物研究开发和质量控制.第二版.科学出版社. 2007:400-402.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药徒
 楼主| 发表于 2015-1-14 09:02:19 | 显示全部楼层

创新性疫苗临床研究的技术评价要点

创新性疫苗临床研究的技术评价要点


随着生物技术的发展和应用,我国的新疫苗研发加快,近年陆续研制出一系列自主创新的新疫苗,如口服重组幽门螺杆菌疫苗、重组戊型肝炎疫苗、肠道病毒71型(EV71)灭活疫苗、口服轮状病毒减毒活疫苗以及重组人乳头瘤病毒(HPV)疫苗等。
按目前现行《药品注册管理办法》(局令第28号)预防用生物制品注册分类的第1-9类均属于新疫苗,而仅从临床评价角度,本文的创新性疫苗指除未在国内外上市的1类新疫苗外,还包括了按现行法规要求首次申请在国内上市的新疫苗和部分无替代终点必须进行疫苗临床保护力试验的新疫苗。
按现行注册法规要求,所有注册类别的疫苗(共15类)均应进行临床试验。2004年以来,国家局(CFDA)陆续发布《疫苗临床试验技术指导原则》等相关指南引导新疫苗的临床研发,即在遵循《药品临床试验质量管理规范》(GCP)原则的基础上,参照指导原则进行设计和实施;2007年注册法规已更新了各类疫苗的具体临床要求。
创新性疫苗的临床研发应基于所针对目标疾病的流行病学特征和疫苗的特点,确定目标接种人群,制定临床开发具体计划和系列临床试验的方案。
以下对创新性疫苗的上市注册提出临床研究重点关注的问题,也供其他注册类别的疫苗申请参考。
一、关键性临床研究和注册要求
在临床早期和探索性研究基础上,采用随机、盲法、对照设计的大规模III期临床试验是确定创新性疫苗有效性的核心、关键性的研究,此研究是一种事先提出假设并对其进行检验的临床试验,其目的是全面和充分的确证新疫苗在目标人群的有效性(评价疫苗的保护效力),并观察安全性,为新疫苗的上市提供可靠的依据。确证性试验应严格按照事先设计的方案进行。
每个关键性或支持性临床试验的报告和总结,均须按照局发布的《疫苗临床研究报告基本内容书写指南》格式和附件要求提供。
(一)疫苗临床保护效力研究
1.试验设计和有效性
疫苗的有效性(又称为疫苗保护效力)是指在人群中经过接种疫苗后,相对于不接种疫苗的人群所减少疾病发病的程度(如发病率下降的百分率,还可是重症、死亡、感染等),此为直接保护作用,通过临床终点来进行评价;通常采用安慰剂(或阴性对照疫苗)为对照的优效性试验设计。
临床终点基于疫苗的特点和临床研究目的,可以选择保护感染、保护发病与保护重症疾病或死亡,但须阐明确定主要临床终点的依据;同时尽可能提供相关临床终点(次要终点)的支持性验证研究结果。
1)受试人群和样本量
研究的受试人群的选择应说明研究对象的易感性和对目标人群的代表性。在试验的任何阶段均应有制定明确而具体的入选和排除标准。
样本量大小主要由受试人群的发病率以及疫苗的预期效力水平决定。在方案中应对每一个评价终点(临床终点、安全性和免疫原性)的样本量的估算方法及过程进行说明。
临床试验的样本量还要说明是否兼顾安全性评价,因为所需样本量取决于接种人群的特征、在临床前研究和早期临床试验中发现的安全性信息、以及与特定的生产工艺或佐剂有关的临床经验等。
2)临床现场选择
临床现场的选择和估算样本量时均应提供当地既往和预期相应疾病的发生和流行特征等流行病学依据。
建立和形成临床试验地区和相邻地区的疫情分析和病例监测的定期上报系统。还应建议提供临床研究现场中同期未参与临床试验的具有相同社会学特征人群的临床终点(如发病、重症或死亡、感染等)发生情况分析,即新疫苗发挥间接保护作用的群体保护效果等。
3)病例(终点事件)定义
新疫苗的III期临床试验需要通过所研究疾病(终点事件)发生率的变化来评价疫苗的有效性,故病例/终点事件的定义和诊断是影响临床有效性结果评价的关键因素。
保护效力临床试验方案中应准确定义合理的临床终点即病例(应包括合格免疫接种的定义)的标准;应阐明疾病的诊断标准是否符合国内外公认的相关要求,并具有高度的特异性和较好的敏感性,同时,实验室检查的指标也必须包含在定义中。
应说明在整个临床试验期间和各个临床现场应统一疾病的检查和确诊方法,并应具备和提供诊断方法学的验证资料。
临床总结报告中应提供每例的临床终点确诊病例和排除的密切相关病例的详细资料;应分别对主要临床终点和次要终点发生情况(如发病、重症或死亡、感染等)进行分析。
4)访视和随访计划
阐明关键性临床试验计划采取访视和随访的时间、间隔、次数的理由;应结合疫苗所针对疾病的流行病学特征、疫苗的特点、预期的保护效力和人群综合考虑。应提供一个周密的随访计划和详细的访视表。
对于考虑纳入国家计划免疫的疫苗,随访时间至少为最后一次疫苗接种后观察一年,以获得有关持久性保护、是否需要加强免疫方面的血清学和临床资料。必要时根据随访期间收集到的信息,决定进一步随访的时间。
5)统计学分析和方法
参照局发布的《化学药物和生物制品临床试验的生物统计学技术指导原则》,在临床试验方案和统计分析计划(SAP)中明确并须详细说明用于分析评价每个终点指标的统计学方法。有效性评价应在全分析集(FAS)和符合方案集(PPS)中分别进行分析。
应根据随访中脱落的病例(终点事件)情况,对主要临床保护终点尽可能进行保守性统计分析,同时对试验中采用的检测方法进行敏感性分析和验证。
2.安全性
参照局发布的《预防性疫苗临床试验的不良反应分级标准指导原则》,临床试验中应该主动监测和随访疫苗的安全性,事先明确接种疫苗后的评估时间。
接种大部分灭活和重组疫苗的主动监测时间不少于7天,减毒活疫苗不少于14天,30天内受试者自动报告。长期随访可在整个研究人群或一个相关亚群中进行。
新的病毒灭活疫苗还须关注是否出现免疫病理性增强反应的潜在风险,如抗体依赖性增强感染效应(Antibody dependent enhancement,ADE);应提供汇总分析的临床研究中安全性观察资料,及详细的严重不良事件(SAE)报告。
当新疫苗以安全性评价为研究目的进行临床试验时,观察的随访时间应考虑获得全面的目标安全性信号的详细信息,详细记录和分析观察结果。
3.获益/风险评估
在新疫苗的临床注册资料中,应结合疫苗所针对疾病的现有防治效果,以及同类研发疫苗的有效性和安全性情况综合分析,在临床试验中出现的不良反应(包括潜在的安全性风险)与临床保护的疫苗效力之间进行风险与获益的比较和权衡,以体现研发新疫苗和创新的临床价值。
(二)免疫原性研究
免疫原性研究可以贯穿注册前临床研究和上市后研究整个过程。探索合理的免疫学替代指标(包括体液免疫的血清学和细胞免疫指标)可以间接体现新疫苗的保护力。例如对于体液免疫原性分析,通常考虑用接种后免疫应答率(阳转率)和几何平均滴度(GMT)等指标来评估疫苗的免疫原性。
分析和总结免疫原性结果时,建议用反向累积曲线(也称逆向累积分布曲线,reverse /inverse cumulative distribution curve)的形式反映抗体滴度的分布,如接种前/后抗体滴度,试验与对照两组抗体滴度比较的反向累积分布曲线。
1.免疫原性与保护相关研究
由于新疫苗的临床有效性与免疫学指标的相关性没有得到确证,因此只能通过临床终点来评价其有效性,但任何与保护相关的免疫应答指标(如与保护相关的特异性抗体滴度)和临床保护作用都应进行研究。
对于新疫苗,需探索性研究受试人群免疫应答的机制,提供确定免疫应答(如中和抗体发生阳转)的依据,包括划分易感人群和非易感人群的依据。
应在临床保护效力研究中探索性进行免疫原性指标与保护效力关系的分析并提供临床数据总结和分析报告。
2.免疫持久性研究
尽早探索研究新疫苗在人体中产生免疫应答的机制并建立检测方法,结合临床前和临床保护效力研究,在临床研究中观察免疫学指标(如中和抗体)出现的时间、持续时间等免疫反应(抗体)变化的规律,提供临床数据总结和分析报告,建议用图示法呈现趋势变化。
(三)疫苗三批一致性临床研究
在关键性Ⅲ期临床试验进行确证疫苗有效性的同时,应考虑验证疫苗批间生产工艺的一致性,以证明至少连续生产的三批疫苗能够诱导相同的免疫应答,以保障疫苗上市后生产质量的稳定性。
达到大生产规模的疫苗批间一致性研究可以与关键性临床试验设计一并进行,也可以单独进行三批一致性的临床试验。提供三批疫苗临床结果比较的分析总结报告,并阐明所采用评价指标和标准的依据。
二、其他支持临床评价的资料
(一)临床前研究和流行病学调查
对于研发创新性疫苗,首先必须重视前期基础性研究工作,包括对疾病自然史的认识(例如感染定植、潜伏期、急性期、恢复期和预后因素,包括致病毒力机制研究)、流行病学调研、疫苗的临床前研究(毒株筛选、建立相关动物模型)和人体保护机制等,均为后期进入人体临床试验提供必要的保证。同时由于认知水平和条件所限,以上深入研究可以与临床研究同期进行,如有必要应持续进行。
在申请新疫苗上市注册时需同时提供上述研究更新的资料。
(二)早期和探索性临床研究
创新性疫苗应选择通过CFDA审核(包括一次性临床试验基地审核)、具备良好的疫苗接种和管理职能、及临床试验质量管理体系的疫苗临床试验机构进行,并在药品审评中心(CDE)开通的“药物临床试验登记和信息公示平台”进行登记注册。
疫苗的首次人体临床试验应参照局发布的《药物Ⅰ期临床试验管理指导原则》开展研究,并在具备相应资质的临床试验机构完成。
通过探索合理的免疫学替代指标确定新疫苗合理的组方、以及后期关键性临床试验的接种剂量和免疫程序,并了解初步的安全性特征。
(三)临床试验管理和质量保证
注册申请人是保证临床试验质量的最终责任人,所有疫苗注册临床试验的全过程都应严格按照GCP要求实施;应制定质量管理评价程序、质量管理计划与操作指南;应设立稽查部门定期对质量体系的依从性进行系统性检查。还应提供必要的资料和文件以体现临床试验有质量保证和质量控制的过程。
1.临床试验数据管理
临床试验数据质量是评价临床试验结果的基础。按现行注册法规要求提交所有的临床试验数据库,即锁定的原始和分析数据库,并附数据库结构以及变量赋值说明。
临床试验数据的收集和管理可采用多种形式,但需提供资料体现整个临床试验过程有良好的质量控制,如随机分配表、盲底、编盲和揭盲、数据锁定过程等执行记录、数据核查、盲态审核、紧急揭盲记录等;从试验数据的采集到数据库的完成,均应符合GCP的规定和局发布的《临床试验数据管理工作技术指南》的要求。
2.实验室检测
所有实验室检测应在具备业内公认的检定资质的检测机构进行;应提供与临床病例诊断相关的实验室检测资料。按照事先制定的临床病例诊断标准/监测病例定义中的要求进行病原学和相关免疫学指标(如血清学、细胞学)的检测,以支持病例的确诊。
还应提供与保护相关的免疫学(如血清学、细胞学)探索性研究和持久性研究的实验室检测资料,并分析免疫指标和临床保护的关系。
以上所有的实验室检测方法均应提供选择依据和方法学验证资料;提供实验室检测质量控制规程和病原学实验室检测规程。
具体方法学要求建议参考CDE发布的《生物制品质量控制分析方案验证技术审评一般原则》和局发布的《药物临床试验生物样本分析实验室管理指南(试行)》。
3.独立的数据监查(安全)委员会
数据监查委员会(Data monitoring committee, DMC),也可称为:数据安全监查委员会(Data safety and monitoring boards,DSMB)、数据和安全监查委员会(Data and Safety Monitoring Committee, DSMC),由申请人成立的具有相关专业知识和经验的人员组成的独立委员会,通过定期评估一项或多项正在进行的临床试验累积数据,评价试验的有效性和安全性。
近年,创新药物/疫苗的临床试验逐渐开始应用独立的第三方数据监查委员会,主要是在一项临床试验中定期评估试验进程、安全性和主要疗效/有效性资料,并向申请人建议是否继续、决定是否调整或中止这些关键性试验或者修改试验方案,从而达到以下目的:1)保障受试者利益;2)确保试验的完整性和可信性;3)及时、准确地为临床领域提供研究结果信息。
建议创新性疫苗的临床试验适时发挥DMC /DSMB /DSMC的作用,规范的行使职责,遵守事先制定的章程并作为工作指南。
如果事先计划进行临床期中分析,应严格按照方案中规定的时间点或事件点进行分析,期中分析数据库锁定过程与最终分析的数据库锁定要求可以有所不同,但是所有数据库锁定的要求以及采取的步骤都应反映和记录在文件中,还应报告截止进行期中分析时的数据情况、时间情况及终点事件情况等。在期中报告时严格遵守DMC/DSMB /DSMC关于保密性的规定,按要求提供公开报告(open report)和封闭报告(closed report)。
4.合同研究组织的管理
注册申请人可以委托合同研究组织(Contract Research Organization,CRO)执行临床试验有关的工作和任务,此种委托应书面规定和明确外包的范围,签订有效合同。在临床试验管理过程中,申请人需对CRO进行即时有效的管理、沟通和核查,以保证其所提供的服务符合申请人的质量标准要求。
CRO的责任应当是实施质量保证和质量控制。但临床试验的质量和保证数据真实可靠、完整性的最终责任始终在注册申请人。
以上观点仅代表当前认识,欢迎业界和研究者交流探讨。
参考文献:
1. 药品临床试验质量管理规范(GCP)www.sfda.gov.cn.2003
2. 疫苗临床试验技术指导原则. www.sfda.gov.cn.2004.12
3. 预防性疫苗临床试验的不良反应分级标准指导原则.www.sfda.gov.cn.2005
4. 疫苗临床研究报告基本内容书写指南. www.sfda.gov.cn .2005
5. 化学药物和生物制品临床试验的生物统计学技术指导原则.www.sfda.gov.cn .2005
6. 生物制品质量控制分析方法验证技术审评一般原则. www.cde.org.cn .2005
7. 药物临床试验生物样本分析实验室管理指南(试行). www.sfda.gov.cn .2011
8. 药物Ⅰ期临床试验管理指导原则. www.sfda.gov.cn .2011
9. 临床试验数据管理工作技术指南. www.sfda.gov.cn .2012
10. 关于试行药物临床试验信息登记的通知. www.cde.org.cn .2012
cde电子刊物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药徒
 楼主| 发表于 2015-1-14 09:03:41 | 显示全部楼层

新法规下药品研发的质量保证

本期回顾内容:《QbD:新法规下药品研发的质量保证》
报告嘉宾:无锡凯夫制药研发副总裁王兴旺
导语:
鉴于QbD在我国药品研发中的应用势在必行,王兴旺博士以多个具体的研发实例告诉研发主管:可在研发的不同阶段适当加入一些QbD元素,如研发目标(QTPP)、CQA、CMA、CPP和控制策略;可在研发的不同阶段适当采用一些QbD工具,如风险评估和先前知识。
QbD的精髓

QbD的理念这个最早来自ESQM,QbD与Q9风险管理,Q10质量体系,Q11刚刚发布原料药研发,QE制剂研发。这样四到五个指导原则我们可以合在一起称之为QbD系列指导原则。所谓的QbD它的基本内容有几个名词,首先就是以预先设定一个叫做目标产品质量概况,确定一个产品的关键质量属性,简称CQA,这两个做好以后我们可以做评估,一个叫做CMA,第二就是CQA。与药品研发有关的QbD主要是涉及到工艺验证第一个工艺设计,第一阶段就是工艺设计概念。这里面包括三方面内容,一个围绕产品开发管理,第二围绕工艺开发理解,最后建立控制策略,在我们工艺设计。
QbD方法更强调产品理解,基于分析评估,要把CMA与CQA相关联,更强调工艺理解,基于风险评估,将CMA和CPP与产品的CQA相关联。它所建立的控制策略应该说是全面综合的。QbD的重要工具首当其冲是风险评估,第二是过程分析技术,第三DOE,这个我们国内基本上不做的。第四个模型模拟,下面先前知识与知识管理,还有质量体系。因此QbD是一个科学基于风险全面主动的指控模式。QbD的方法在国际上广泛应用于生产工艺的验证,从去年1月1号开始在美国申请仿制药,美国的FGA,已经强制要求工艺设计部分必须提交QbD的申报资料。
要说QbD的精髓可以从这样三个方面理解,一个方面可以认为这种现代的药品研发方法可以说成QbD方法,生命周期方法跟传统方法有所区别,最主要区别就是强调科学知识和风险评估的有机结合。
第二个方面可以把QbD认为是一种哲学,它遵循始与终的辩证统一,希望追求目标是自始至终,始终如一。比如说强调以终为始,强化研发目标,强调有始有终,突出过程控制,善始善终,注重持续改进,希望通过初始设计确保最终的质量,产品质量,分析方法质量,这是一种哲学。
第三个方面可以把QbD看成是一门艺术,实施产品工艺、分析方法的产品生命周期管理,所以QbD方法也叫做生命周期方法。
理念的具体应用

下面我们重点分享QbD的理念,如何在研发当中具体的应用。包括三个方面内容。
一个研发开始前,第二研发过程中,第三个研发结束的时候。我们看看QbD理念如何具体的应用。
先看第一方面研发开始前的应用,主要包括我刚才讲的两个方面,一个QTPP,一个是CQA,在研发工作开始之前我们必须明确。这个QTPP概念指产品质量属性前瞻性总结,但是这个产品质量属性可以认为是一个广义大概念。CQA是一个品种的物理、化学、生物学方面的性质和特征,这个必须控制在一个范围分布里面这个成为CQA了。
QTPP确定的过程可以通过一张表的形式表现出来,包括要素、目标、合理性说明,比如说要素可以包括适应症、药品质量属性,比如讲中间的质量属性,成品的质量属性,药典对某一种剂型的规定等等。包装系统给予方式和说明书的一致性。最后一项可替代的给予方式,这里展现了QTPP确定的一个过程。这个值得注意的是给予方式与说明书的一致性,你看这个写了两个方面的内容,一个是有没有饮食禁忌,服用药片考虑不考虑食物影响,咖啡、饮酒要注意。如果是一个注射剂,比如讲有一个小水针需要吸收,这个时候给予方式与说明书的一致性要说清楚,你用的稀释溶剂到底是什么,用了多少量,在什么样条件下,这样一个稀释以后的溶剂在临床上能放多长时间,配合稳定性,使用稳定性的话题。
可代替的给药方式有也要说明,比如说分散片分散到温水里面给他服用,说明书有其他服用方法,比如讲放在口腔里面口嚼然后服用,这方面也要说清楚。
确定CQA可以通过这样一个说明书,主要是从药品的药效性、安全性的角度来看看它是不是这个产品的CQA,当然有可能是有可能不是,如果不能确定的时候需要进一步研究。如果是CQA以后还要进一步去看这个CQA是不是受到产品或者工艺的影响,如果是影响就是我们风险评估深入研究的对象,如果不受影响我们可以不做风险评估深入研究。
这里有一个CQA的确定过程,也可以通过一张表反映,列出产品质量属性、目标是否为CQA,是否需要风险评估深入研究,给予合理性的说明。比如说这样一个药片,可以包括外观形状、气味、尺寸大小,有刻痕。颜色和形状不直接与有效性发生关联因此它们都不是CQA。
鉴别对于有效性安全性来说,这个指标确实是关键的,因此我们可以看成是一个CQA,但是这个鉴别项是通过只要体系进行有效的控制,有SSQ3质量体系控制的。第二方面在药品放行我们进行检测,质量检测首当其冲就是鉴别,因此它虽然是一个CQA,但是不大可能是处方和工艺的影响,因此我们可以不做风险评估深入的研究。
再比如说含量均匀度、溶出度、含量,与产品有关系因此做风险评估深入研究。
比如说水分,我们讲产品含水量可能导致微生物的增长可能是潜在的CQA,这个品种比较特殊,原料药对水分不敏感,也不大影响产品的稳定性,因此水分这样的质量属性在这个品种里面不是CQA也不用进行风险评估质量研究,确定要不要风险评估质量研究,需要具体品种具体分析。
我们就把研发开始前QbD理念的应用,我们国内要学会这两个东西,怎么确定研发目标,怎么确定CQA。我们看研发过程当中的应用。一个围绕产品一个围绕工艺,它的开发,它的理解,它的核心将物料属性和工艺成熟与产品质量属性相关联,用的主要工具就是风险评估,因为风险与物料属性和工艺产品存在内在联系,我们看到研发过程QbD的理念应用,将与产品有关的变量和与工艺有关的变量,通过风险评估与产品的CQA相关联,来确定关键性,就是确定两个东西一个叫做CMA一个叫做CQA确定。
关键性是链条断裂风险最高的点,绳索断开风险最高的点,漏水风险最高的点,现在强制要求写第一个东西就是关键步骤,关键步骤里面的工艺参数给合理性给予说明,没有通过真正深入确定CMA和CPP。CMA将对产品有明显影响的物料属性,CPP是指有明显影响的工艺属性。CQA讲输出物料的关键特征,CMA讲输入物料的关键。这个互相会变,东西都是同样的东西,我们要学会如何寻找潜在的CMA、CPP,或者寻找高风险物料属性和参数,与CQA如何关联这个就是方法。
如果我们把混料确定为中间体的CQA的话,这样一个综合体的CQA成为下面压片的工序一个输入物料属性里面重要的CMA,这个是输入一个是输出。比如我们确定了混料属性是中混里面的CQA,如何寻找CMA,你以中间体的混料作为CQA思考,看哪一个与混料工艺性有明显影响,中混里面有很多,颗粒均匀性和混料均匀性有明显影响,可以看成潜在的CMA,或者高风险的物料属性,最后确定需要做风险评估,需要做深入研究。
寻找潜在的CPP跟刚才的例子一模一样的。对这个处方进行研究必须用到风险评估,风险识别,风险分析,风险评价。风险评估用到最重要的工具叫做FMEA。到底出了什么风险,什么地方出错误,我们在FMEA这个叫做FM。物料属性、工艺参数,这些东西对于产品质量属性有什么影响,这个叫做影响分析这个叫做EA,这就构成FMEA。因为这个方法能够很好的把物料属性工艺参数与产品的质量属性进行关联思考,来建立一种函数关系,因此FMEA方法在药学里面非常常用非常有效是这么说。这样一个风险评估工具,它的评估流程包括八个步骤,一个确定评估对象,刚才粉沫压片就是评估对象,然后对评估对象进行分析,然后进行失效模式及影响分析,这个基础上我们可以进行SPD分析,S就是严重度,P就是概率,风险发生可能性大小有多大,这个风险有多频繁,D就是可检测性,这个能不能预先发现提前预知,可以建立一定标准给SPD打分这个就是所谓的风险分析。把SPD相乘就得到一个综合分,风险优先数,英文叫做RPN,然后进行排序确定风险大小,合在一个是风险评价,这个风险做完了,风险评估做完以后我们看看要不要进行改进措施,然后我们把风险降低,这个就是风险控制,我们最终是为了控制风险。最后一步改进以后改进评估要进行更新,重新打分,SPD,RPN重新打分。
这个速释片我们进行SPD的标准,从S度来讲重新了偏差,但是不明显影响产品质量我们可以评为1分,这个严重度最低的,也出现了风险但是可以检查我们评为2分,引起少数产品部合格评为3分,导致停产这个是4分,最严重这个产品上市销售了需要招回,这个评为5分,这是对严重度S打分。
第二方面概率P我们打分,万分之一可能性我们认为不太可能,生产一万批最多有一批不合格,如果生产一百批大概一百年时间才有可能出现一次,这个发生可能性最小的,这个可以评为1分。千份之一的可能性,大概十年发生一次,评为2分,百分之一的可能性一年发生一次,十分之一叫做可能发生,大概一个月可能发生一次,这个发生可能性最高的是5分,是十分之一以内的可能性,这个叫做经常发生,大概不到一个月就可能发生一次差错,这个评为5分,这个是依据过去的经验,过去的数据对风险发生的可能性进行打分。
第三方面可检测性D打分,比如说在发行之前可以发现,这个可检测性最高分为1分,在过程中发生评为2分,在上市以后由客户发现这个可检测性更差可以评为5分,这个我们得到SPD的分数,三者相乘可以得到RPA,大于等于40分,不可接受,需要进一步研究以降低风险。20到39,可接受,可能徐进一步的研究。小于20分可以接受风险,无需要研究。
这样我们可以通过一个表格形式反映出你风险评估深入研究的过程,RPA、SPD等这样一些指标。
我们讲初始评估,粉沫制剂很简单,比如说混合,这个原料药密度分布主要影响溶出度,这个过大导致溶出度的下降,这时候确实有可能导致少数批次的产品不合格,因此严重度S我们可以评为3分。这样一个影响大概在不到一个月的时候就有可能发生一次,发生的可能性最高的,所以我们可以给P5分,需要到种产品检测可以发现,因此这个检测性不好这个D我们计为4分,这样RPA得到60分,按照刚才标准它属于一个高风险的因素。
再比如说讲压片主要影响溶出度,这个严重性比较高,有可能因为产品缺陷而停产,因此这个S可以计为4分,也是不到一个月的时候有可能发生一次,这个概率P最高可以计为5分,但是压片对溶出度影响在压片过程中就能发现,可检测性相对比较好,D可以得到2分,这个相乘得40分,这个分数虽然比较低,按照我们的标准这个仍然属于高风险的因素,因为时间关系其他我不讲了,我们通过初始风险评估,找到五个高风险的工艺属性物料参数,对这五个高风险采取改进措施。对于中风险,两个低风险混合剂的水平压片我们给一个范围这个初始风险评估就结束了。然后我们进行工艺开发和理解方面的活动。
比如说原料药的密度分布,我们研究4到45度凝结,经过体外溶出度研究,最后发现10到30度比较合适,超过30度已经不合适了。经过这样一个工艺开发理解,然后进行风险评估更新。风险评估更新以后发现原料药密度对溶出度的影响概率、可检测性没有改变,S是3分,P是5分,D是4分,RPA是60分,仍然是处于高风险。这是因为我们工艺开发理解的时候,混合的工序混合时间是固定的,混合上有一个转数每分钟斗筲转,这个是固定的,因此不作为控制高风险,因此还需要进一步采取改进的措施。
再比如说压片力对溶出度的影响,S还是4分,发生可能性从不到一个月发生一次的5分,变成了4分,只有很少量的提高,混合性略有降低,RPA变成32分,从高风险变成低风险,尽管如此发生可能性仍然很大,从不到一个月发生一次到一个月发生一次,5分变成4分这个仍然风险很大,这也需要进一步改进措施控制风险,虽然风险等级是中风险,中风险可能需要研究也可能不需要研究,这需要根据实际情况。这样一来就实施了两个在线控制的策略,在混合工序采用了叫做NIR的方法,通过控制连续光谱,达到一定效率的时候我就停止了,从5分变成了3分,大约一年发生一次,更重要可检测性大大提高,4分,可以预先控制,D变成了1分,这样RPA60降低9分,高风险降到了低风险。控制压片力,发生可能性从4分到2分,大约十年的时候发生一次,这个可能性也很小了,因此RPA从32分变成16分,中风险变成低风险,所有风险变成低风险达到可接受的程度,QbD的理念就是将风险评估和科学知识有机结合,就是与溶出度混合均匀度、含量均匀度等等产品的CQA关联思考,寻找确定CMA、CPP这样一个过程。最终找到原料药密度分布就是品种的CMA,压片力就是这个品种的CPP,然后我们可以控制策略,到商业化生产的时候实施控制策略。采用这样一个图更容易显示出QbD理念使用过程。
研发结束时控制策略的建立

研发结束的时候QbD理念应用建立控制策略,控制策略是一整套有计划的控制手段,主要包括物料属性,第二个工艺参数第三质量标准,还包括其他方面的内容。
比如说有一个速释片物料的控制,从原料药控制晶型,为了确保体外和体内的一致性,要保证充分的流动性,还有报纸批间的一致性,对于溶解剂和滑石粉也要控制,为了间接延迟溶出,用多溶出度会下降。
对于工艺策略也要控制,这个品种控制了压片速度,压片力,这个作为CPP控制,确保符合要求。对于过程控制做的很细,硬度、含度、总片重等等。
产品质量标准当然需要进行控制。我分享完了QbD理念在研发开始前,研发过程当中,研发结束的时候如何具体的应用,下面给一个小结。
上面三个阶段合在一起的时候可以认为基于QbD工艺设计的实施步骤,这个说明固体制剂的案例,这样一个工艺设计也是用于其他的制剂,原料药的工业,甚至方法设计,与这样一个实施步骤基本上相同的。大致上包括三个步骤,一个确定研发目标,比如说对于工艺设计来讲QTPP,对于分析方法验证来讲,方法设计来讲有一个分析目标概况,APP,这个国外已经很成熟了,第二确定产品的CQA,对于分析方法来讲就是确定方法关键性能特性。第三部就是找出所有可能影响产品或者工艺性能已知物料属性参数,对于分析方法来讲就是找材料的属性,我们试剂材料属性。我们找方法参数。第四步用科学知识风险评估确定高风险的属性或者参数。下面一步就是给它一个水平范围,就是研究的范围,要依据我们工作经验要给它选择好,然后可以进行方案设计和深入研究,结束以后可以分析数据,通过分析这些数据可以确定关键性的东西。
如果属性和参数的设计变化明显的影响输出的时候,这个属性一定是关键的,这个参数也是关键的,然后对风险评估进行更新,一次更新不够还有二次、三次更新。
最后一步建立合适的控制策略,CMA、CPP要定义可研究范围,这样我们控制策略最后可以控制好。
最后一方面我给今天分享做一个小结。有四个方面内容。
一个讲QbD是国际上最先进的控制模式,它的精髓集中体现在ICHQ8-QDD指导原则中。
第二可在研发的不同阶段适当加入一些QbD元素,研发目标QTPP、CQA、CMA、CPP和控制策略。
第三方面就是在研发的不同阶段适当采用一些QbD工具,风险评估和先前知识。
第四QbD在我国药品研发中的实际应用势在必行。比如说去年九月份国家审评中心有两个特殊表现,王亚伟老师带头灌输QbD的理念,第二他请一些一线研发人员,国内的博士,在会上介绍如何使用QbD的方法。因此国家局示范引导这样一个意图已经十分明显。惟有早做准备,做足准备,要不断的积累,厚积薄发,实现真正与国际接轨的中国梦!分为三个阶段,我们要学会应用QbD的名词图表的表达方式。第二我们慢慢学会应用QbD的理念,其次我们也有方法。第三是真正应用QbD的方法,最后与传统的方法结合使用,因为有一个道理QbD不排斥传统的方法,它完全可以结合在一起用的。另外一层意思就是把中国梦变成我的梦,变成我们每个人每天的行动,这样在座各位包括我自己就可以成为优秀的研发总监,谢谢大家!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药徒
发表于 2015-1-14 09:12:50 | 显示全部楼层
谢谢分享,QbD是必经之路啊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15-1-14 09:25:20 | 显示全部楼层
不错的文章!!!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药徒
发表于 2015-1-14 10:46:45 | 显示全部楼层
谢谢,比较有用的,呵呵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15-2-3 15:07:54 | 显示全部楼层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药徒
发表于 2015-2-3 18:06:10 | 显示全部楼层
谢谢分享,学习了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药徒
发表于 2015-3-7 10:46:07 | 显示全部楼层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16-3-8 07:13:42 | 显示全部楼层
ruichao2005 发表于 2015-1-14 09:25
不错的文章!!!

谢谢分享。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16-3-15 15:29:08 | 显示全部楼层
初级者学习中!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药徒
发表于 2017-11-28 12:45:19 | 显示全部楼层
强力破坏实验14天需要每天都检测吗?  还是可以间隔?  有相关规定吗?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17-12-11 11:55:58 | 显示全部楼层
年年感冒 发表于 2015-1-14 09:03
本期回顾内容:《QbD:新法规下药品研发的质量保证》
报告嘉宾:无锡凯夫制药研发副总裁王兴旺
导语:


好好学习一下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药徒
发表于 2023-8-10 10:05:50 | 显示全部楼层
谢谢分享。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23-8-11 15:29:50 | 显示全部楼层
谢谢分享,感谢感谢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发帖声明
1、本站为技术交流论坛,发帖的内容具有互动属性。您在本站发布的内容:
①在无人回复的情况下,可以通过自助删帖功能随时删除(自助删帖功能关闭期间,可以联系管理员微信:8542508 处理。)
②在有人回复和讨论的情况下,主题帖和回复内容已构成一个不可分割的整体,您将不能直接删除该帖。
2、禁止发布任何涉政、涉黄赌毒及其他违反国家相关法律、法规、及本站版规的内容,详情请参阅《蒲公英论坛总版规》。
3、您在本站发表、转载的任何作品仅代表您个人观点,不代表本站观点。不要盗用有版权要求的作品,转贴请注明来源,否则文责自负。
4、请认真阅读上述条款,您发帖即代表接受上述条款。

QQ|手机版|蒲公英|ouryao|蒲公英 ( 京ICP备14042168号-1 )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编号:京B2-20243455  互联网药品信息服务资格证书编号:(京)-非经营性-2024-0033

GMT+8, 2024-11-28 21:26

Powered by Discuz! X3.4运维单位:苏州豚鼠科技有限公司

Copyright © 2001-2020, Tencent Cloud.

声明:蒲公英网站所涉及的原创文章、文字内容、视频图片及首发资料,版权归作者及蒲公英网站所有,转载要在显著位置标明来源“蒲公英”;禁止任何形式的商业用途。违反上述声明的,本站及作者将追究法律责任。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