蒲公英 - 制药技术的传播者 GMP理论的实践者

搜索
查看: 3457|回复: 2
收起左侧

[一致性评价] 【讨论】中药标准煎液的建立方法

[复制链接]
宗师
发表于 2018-5-7 11:59:25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欢迎您注册蒲公英

您需要 登录 才可以下载或查看,没有帐号?立即注册

x
标准煎液的原料来源于药材的道地产地或主产区,每个药材产地不少于3批,至少应收集15批以上的药材,经炮制加工制得饮片进行投料,遵循中医药理论,按照临床汤剂煎煮方法规范化煎煮。每煎取100~200 g标准饮片,浸泡30 min以上,加水煎煮2次。根及根茎类饮片一般第一煎加入饮片量8倍的水,第二煎6倍量;果实种子类一般第一煎加入饮片量8倍的水,第二煎6倍量;茎干枝皮类一般第一煎加入饮片量10倍的水,第二煎8倍量;花叶全草类一般第一煎加入饮片量12倍的水,第二煎10倍量。煎煮时间一般煮沸后30 min,解表类、清热类、芳香类药物后下10 min为宜;滋补类药物文火久煎。煎煮完后趁热离心,合并2次煎液,经减压浓缩后冷冻干燥即可。计算相关均值,规定其变异可接受的范围,作为衡量与临床汤剂基本一致的标准参照物。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宗师
 楼主| 发表于 2018-5-7 12:46:39 | 显示全部楼层
中药是中华民族的瑰宝,数千年来为中华民族的繁荣昌盛做出了巨大贡献。汤剂是中药煎煮后去渣取汁制成的液体制剂,是临床应用最成熟、范围最广的药物服用方式,其临症配伍的组方形式最能反映中医辨证论治的特色。然而,临床应用中个性化煎煮导致传统汤剂质量均一性差、疗效不稳定,严重影响中医药防病治病的疗效。为适应新时期中药服用方式的新发展,有“净、便、小、惠、精、稳”优势的中药配方颗粒应运而生,但因缺乏规范的生产工艺、质量标准及精准的临床用量而在进一步发展中受到制约。基于传统汤剂制备过程和服用方式,笔者提出中药标准煎液的概念,旨在以中药标准煎液为模式标准,固化产品形式,标化生产过程,建立中药配方颗粒质量标准体系,确保中药配方颗粒质量稳定、均一,临床应用安全、有效。
1中药配方颗粒发展历程
1.1 中药入药形式的演变
先秦地理典籍《山海经》记载药物 126 种,大多一药治一病,如栎“食之已痔”等。《神农本草经》载药 365 种,记载了每味中药的气味所主。商代汤液出现之前以单味生药应用为主,之后,药物入药形式开始由生药转变为熟药,由大剂量的单味药转为适量的复方。东汉时,张仲景撰用神农本草,论广伊尹汤液,撰成《伤寒论》,被誉为“方书之祖”,载方 113 首,冠以“汤”名者 100 首,且在方后注明详备的药材加工与煎煮方法,对煎煮溶媒、加水量、煮取量、煎煮时间、先煎后下等进行规定,详细论述了煎服的过程,形成了成熟的中药煎煮方法与理论。后世医家在此基础上,适应时代发展衍变,魏晋以来铁质工具广泛应用,《雷公炮炙论》记载的药材加工以切、剉、细剉法替代简单的捣碎。宋金元时期因社会动荡,南北阻隔,煮散剂以药量小,制作简单,便于携带而兴盛,但因药少力薄的缺点,待到药材供应问题解决,煮散剂即逐渐衰败;此时溶媒用的量具也变成“碗”、“盏”等生活用具,沿用至今。明清时期随着商品经济的发展,药材从临用切制逐渐变化为按照一定规格切制成饮片的形式售卖,以待临证组方;此时对于不同疗效方剂的煎煮时间、火候、用具的认识也更加深入。
1.2 中药配方颗粒的发展
长期以来,传统中药煎煮方式虽在入药形式、煎煮器具、方法等方面逐步细化完善,但仍存在药材来源多样、家庭个性操作、煎煮过程粗放、量化指标缺乏、携带服用不便等弊端。为解决这些问题,近代中医药工作者们进行了不断探索。从 20 世纪 50 年代开始,先后出现了单味中药水剂,以及与煮散相类似的中药颗粒型饮片,但皆因为使用不便、缺乏适用性而未得到推广应用。到了 20 世纪 60~80 年代,日本将《伤寒论》经方,遵循古方制法结合现代制药技术制备成汉方颗粒,成为日本汉方药厂的主要产品,后被韩国和台湾等地效仿,台湾称“科学中药”。日韩“汤剂”固化中采用减压浓缩、喷雾干燥能最大限度减少药材损失,便于服用,但原料药材未经过炮制,多数汤药根据《伤寒论》的原方生产,种类有限,配方固定,不能临证加减,难以充分发挥中医辩证施治的优势。20 世纪 90 年代,中药配方颗粒即将单味中药饮片经水提、浓缩、干燥,制成规定量的干颗粒开始受到关注。2001 年,中药配方方颗粒被纳入到中药饮片管理范畴,国食药监注〔2001〕490 号及〔2001〕211 号文批准了 6 家中药配方颗粒试点生产企业。2015 年 12 月国家食药总局下发了《中药配方颗粒管理办法(征求意见稿)》,对中药配方颗粒的试点生产限制性放开,2016 年 2 月中药配方颗粒纳入国务院《中医药发展战略规划纲要2016-2030 年》,8 月国家药典委员会发布关于《中药配方颗粒质量控制与标准制定技术要求(征求意见稿)》的通知。在国家政策推进的良好趋势下,中药配方颗粒作为一个新兴产业正蓄势待发。据统计,2006 年至 2015 年,中药配方颗粒市场规模由 2.28 亿元增长至 81.75 亿元,复合增长率高达 48.84%,增速远高于同期中药饮片整个行业 26.74%的增长。
1.3 中药配方颗粒发展的必要性
随着时代的发展和科技的进步,中药配方颗粒把握国际社会现代药物需求,从众多形式中脱颖而出,被国内外越来越多的医生和患者接受,成为中药打开国际中医药大门的钥匙。第一,中药配方颗粒把握了现代人对药物“三效、三小、五方便”的基本要求,改革传统用药方式,服用便捷,随时取用,保证了中药用药的及时性和连续性,顺应现代人的消费与生活需求,也易被国外消费者认可和接受。第二,单味中药配方颗粒本身蕴含了中药固有的气味、归经、功效,在遵循中医药理论配伍原则基础上,实现了临床配方临证加减、辨证施治的用药准则,体现了中医药千百年来遵循的最核心特质。第三,中药配方颗粒采用现代制药技术和工业化的生产,使制定国际认可的原料标准、生产标准、质量标准及安全评价标准成为可能,有利于中药向科学化、产业化、标准化方向发展,促进中药制药同国际制药市场接轨,已经成为中药汤剂现代化改革的新力量。
1.4 中药配方颗粒发展中存在的问题
在中药配方颗粒发展的强劲势头下,不少大型中药企业纷纷布局中药配方颗粒领域。为此课题组前期收集国内已批准6个配方颗粒生产厂家的淫羊藿配方颗粒和大黄配方颗粒(每个厂家20个批次样本),采用UPLC检测方法对其指纹图谱进行研究,结合模式识别分析(随机森林算法)(见图2)和共有峰的聚类分析(图3)发现,6个厂家淫羊藿配方颗粒和大黄配方颗粒均存在显著差异。产品的差异源于原料的差异和工艺的差异,最终导致质量和疗效的差异。在中药配方颗粒即将开放生产的市场竞争形势下,如何统一标准,开放竞争?如何保证不同厂家和批次间的稳定性、均一性?如何保证临床应用的安全性和有效性?是亟待解决的关键问题。
2中药标准煎液科学问题的研究及对策
为解决中药配方颗粒存在的问题,笔者提出“中药标准煎液”的概念,旨在以中药标准煎液为模式标准,标化生产过程,规范技术标准,精准临床用量,建立有中医药“整体观”特点的配方颗粒质量标准体系,以保证工业化生产与传统制备方法的等效性,不同厂家和批次间的稳定性、均一性,临床应用的安全性和有效性。
在中药配方颗粒药效物质基础复杂和作用机制不明的复杂体系背景下,标化配方颗粒中许多科学问题存在不确定性,尚待深入研究。目前亟须解决的主要有3个核心科学问题:即中药标准煎液如何界定?标准如何统一?疗效评价如何衡量?
2.1 中药标准煎液的界定
将单味中药煎煮制备过程规范化和产品质量标准化的统一界定为中药标准煎液,以准确、科学地体现中药煎液的特征。
2.1.1 中药标准煎液的定义
中药标准煎液即以中医药理论为指导,临床应用为基础,遵循中药汤剂传统制法,与现代科学技术结合,经过标准药材前处理、标准饮片炮制、加水煎煮、固液分离、浓缩、干燥、成型等标准化工艺制成的质量均一、稳定的颗粒。其特征具有规范的制备工艺、完善的质量标准体系及规范的包装要求、科学的仓储管理标准。
2.1.2 中药标准煎液的建立
标准煎液的原料来源于药材的道地产地或主产区,每个药材产地不少于3批,至少应收集 15 批以上的药材,经炮制加工制得饮片进行投料,遵循中医药理论,按照临床汤剂煎煮方法规范化煎煮。每煎取 100~200 g 标准饮片,浸泡 30 min 以上,加水煎煮 2 次。根及根茎类饮片一般第一煎加入饮片量 8 倍的水,第二煎 6 倍量;果实种子类一般第一煎加入饮片量 8 倍的水,第二煎6 倍量;茎干枝皮类一般第一煎加入饮片量 10 倍的水,第二煎 8 倍量;花叶全草类一般第一煎加入饮片量 12 倍的水,第二煎 10 倍量。煎煮时间一般煮沸后 30 min,解表类、清热类、芳香类药物后下 10 min 为宜;滋补类药物文火久煎。煎煮完后趁热离心,合并 2 次煎液,经减压浓缩后冷冻干燥即可。计算相关均值,规定其变异可接受的范围,作为衡量与临床汤剂基本一致的标准参照物。
2.2 统一标准的建立
中药现代化发展至今对 6 家生产中药配方颗粒试点企业的产品均无统一标准,标准问题已成为制约中药配方颗粒发展的桎梏。中药标准煎液是配方颗粒的标尺,标准的统一应先行,因此迫切需要对标准煎液制定一个统一、规范的标准。按照“药材标准化、工艺规范化、生产智能化、质量标准化、仓储信息化、包装规格化”的“六化”原则,同时遵循 GMP 的要求和规范,注重实现工业化规模生产的可能性、工艺过程的先进性和可靠性、制品质量和能耗、环境保护等经济和社会效益,使制定的标准既有时效性又具有动态性,确保高门槛又保证实用性。
2.2.1 药材标准化
中药作为生物资源,不同产地,不同生长年限、不同采收期、野生与栽培药材质量差异巨大。标准化药材需在符合《中国药典》、部颁标准和地方标准的基础上,以道地产区或主产区为固定产区,在采收及初加工过程中去除非药用部分及异物,制定标准化的浸膏得率、指纹图谱、有效成分含量及有毒有害物质的限量范围,规定药材混批调配的投料方法,保证批次之间的均一。目前有些配方颗粒生产企业控制药材源头即固定药材基地,开展中药材追溯管理体系的建设。有仓储的企业可借鉴日本津村原料勾兑方法,将贮存几年符合药典标准药材进行勾兑,确保药材质量的稳定、均一。
2.2.2工艺规范化
在实际生产中,原料前处理、提取分离、浓缩干燥、制粒成型的各生产环节,均能影响产品质量的优劣。辨析各制药单元工艺参数与产品质量关系,优化工艺参数及控制限,制订工艺关键质量控制点,规范各生产工艺环节。针对中药标准煎液的品种,并充分考虑企业的生产效益和生产成本,优选适宜的方法和技术,最终确定工艺参数。
2.2.2.1原料的前处理规范化
①净制:药材采收后,经过拣选、清洗、切制、修整等适宜的初加工,采用适宜的方法和技术迅速干燥,制定净选操作规范,保证临床用药安全有效。
②切制:考察饮片的厚薄、长短对有效成分(指标成分)溶出率、对辅料吸收程度及其含水量等相关因素的影响,制定合理的切制方法与工艺条件。切制大小符合《中国药典》饮片或各省炮制规范的有关要求。
2.2.2.2炮制规范化
根据临床用药需要,考察温度、时间、投料量、辅料用量及辅料质量等相关因素对主要有效成分(或指标成分)的影响,制定合理的炮制工艺条件,建立工艺稳定的控制标准。炮炙方法应符合国家标准及炮制规范。
2.2.2.3煎煮工艺标准化
煎煮工艺在继承创新基础上,以量化模型取代传统经验,规范煎煮次数、加水量、煎煮时间等工艺参数,实现规范化、规模化生产。目前生产企业多经优化采用多功能提取罐加6 -10倍量水煎煮2次,每次1-2小时,得到浸膏量用规格控制提取工艺的产出量,用成分含量规格控制制粒工艺的原辅料比,双重指标四重指数(含量上下限)保障煎液制品的稳定性和有效性,控制在±30%的幅度。含挥发油饮片在提取过程根据需要先收集挥发油,挥发油以喷入或包合加入颗粒中。
2.2.2.4固液分离
传统煎煮中常采用趁热过滤的方法,滤材一般为无纺布。随着科技进步,具有高效、节能、绿色等特点的高速离心和膜分离技术取代传统过滤方法。膜分离技术虽已在日本汉方药的生产中推广应用,但在国内运用还不成熟。目前我国工业化生产常采用趁热高速离心方法制备煎液及配方颗粒,高速离心工艺参数中药液相对密度、离心转速等是重要的控制点。
2.2.2.5浓缩工艺
中药浓缩工艺中设备方法及提取液的浓缩比是重要的控制点。减压浓缩法因其适用于含热敏性成分药液的浓缩,具有蒸发效率、浓缩时间短的特点,在生产中被广泛采用。浓缩比根据生产工艺与设备确定,喷雾干燥药液浓缩相对密度约为1.02-1.08 (60 ℃,真空干燥药液浓缩相对密度约为1.20-1.35(60 ℃)。
2.2.2.6干燥工艺
中药干燥方法有喷雾干燥、真空干燥和冷冻干燥。喷雾干燥所得颗粒多为中空球状颗粒,松密度在200-600 kg/m3,具有良好溶解性、分散性和流动性,适合热敏性物料,是配方颗粒工业化常用的干燥方法。真空干燥和冷冻干燥因耗时长,能耗高,应用不广泛;对于含糖类、脂肪类少的品种可加入5-15%辅料喷雾干燥;含糖量大的品种,可采用隧道式真空干燥。
2.2.2.7制粒工艺
制粒方法有湿法制粒和干法制粒。干法制粒较湿法制粒能缩短工艺路线,减少辅料用量,制成颗粒外观形状及溶解性均较好,特别适合于湿敏性、极易溶性、含糖类等特殊中药物料,也是中药配方颗粒制粒生产中的主要工艺,能提高生产效力,降低劳动成本,减少单服剂量。
2.2.3 生产智能化
中药制备过程质量控制包括药材前处理,提取、分离、浓缩、干燥、成型等制药单元工艺。有条件企业可通过集成DCS控制技术和网络、计算机等技术,对提取、浓缩等工段的生产过程进行全面监控,应用近红外在线监控集成式程控光谱预处理系统,对原料药材质量检测、提取、浓缩和物料混合等生产过程及成品进行智能化检测,建立NIR光谱与质控指标之间多元校正模型,明确快速检测相应环节质控参数和质量评价指标,实现NIR分析技术从原料到生产工艺的全过程快速质量控制和监测方法,有效地监控和追踪药品质量。
2.2.4 质量标准化
中药配方颗粒是中药饮片经水煎煮后直接从饮片中获得水溶性成分,对饮片中的脂溶性或挥发性成分提取含量少,无法用标准物质即“标准饮片”来实现对其药效物质群的整体控制,因此,采用“标准煎液”作为标准物质进行对照,中药配方颗粒的所有药学研究均须与标准煎液进行比较,以建立统一规范的质量标准,保证与标准煎液质量的一致性。
2.2.4.1 名称
统一确定为“XX(饮片)/XX 经典名方”标准煎液品。如当归标准煎液品。
2.2.4.2 来源
注明所需药材的主产区、药用植物基源、炮制品种名称等。
2.2.4.3 制法
经优选提取分离、浓缩干燥、制粒成型的工艺研究及 3 批达到生产规模的量产品工艺技术条件有关参数积累而制订制法,记述工艺的制备过程及参数。
2.2.4.4 性状特征
根据对所生产的样品性状描述外观性状色泽、表面特征、质地以及气、味,即颜色、气味和味道。
2.2.4.5 薄层鉴别
中药配方颗粒是以水为溶媒经提取获得,其鉴别对象为饮片的水提取物,与本“标准煎液”标准中的薄层鉴别为依据进行鉴别。薄层鉴别方法参照《中国药典》2015 版 4 部收载的薄层鉴别方法项下要求进行试验。
2.2.4.6 检查项
水分、灰分、浸出物(包括总有效成分群即挥发油、总生物碱、总皂苷、总黄酮、总蒽醌、总多糖、总氮等指标,并制定其限量标准)、重金属、砷盐、农残测定方法参照了《中国药典》2015 年版 4 部各项下要求。
增加检查项具体量化指标的考察,提高其专属性。有毒成分的限量指标参照国际标准及通用的检测方法,应有阈值。
2.2.4.7 微生物限度
参照《中国药典》2015 年版 4 部,颗粒剂项下微生物限度要求。
2.2.4.8 特征图谱或指纹图谱
采用标准煎液作为随行对照,待测样品的图谱与随行对照图谱比较,应具有保留时间一致的特征峰,反映煎液的特征信息,具有专属性与整体鉴别性。
2.2.4.9 含量测定
建立以标准煎液为对照的有效成分(或指标成分)含量测定,一测多评法和多指标成分测定方法,并制定其限量标准。
2.2.5 包装规格化
包装应注明:品名,来源、产地、规格、浸膏量规格、成分含量规格、日服用量折算成生药量(应与传统汤剂相当)规格。建立完整科学的效期标准及信息化条码溯源管理体系。对产品编码、包装标识、追溯赋码、信息采集、索证索票、市场准入等追溯管理基本制度,构建质量溯源体系,形成药品质量倒追机制,保障用药安全与有效。
2.2.6 仓储信息化
根据批量、多品种、周转快的中药配方颗粒流转特点,建立科学的仓库管理标准;引入ISO9000管理体系,实施标准化管理;做好“仓库装卸自动化”与“收货、发货、仓存管理智能化”的工作;企业在原有的储存、保管功能基础上,增加分拣、配货、包装、加工、配送等增值服务功能;建立网点和配送体系,实现仓储信息化,保证药品库存的畅通。
2.3 疗效保障的问题
标准煎液作为标准物质存在的意义一方面在于保证配方颗粒的规范化生产及质量标准控制,另一方面,能保证配方颗粒与传统中药汤剂在临床上的等效。因此,满足作为标准参照物的基本条件,首先应该是所建立的标准煎液与传统汤剂在临床上等效。目前标准煎液尚未得到有效的推广,究其根本是其与传统汤剂的差异规律等的基础研究不足。有必要从化学成分的差异、药理活性差异及临床疗效差异等方面,对标准煎液和传统汤剂进行一致性评价的研究,以保证标准煎液及中药配方颗粒的疗效。
2.3.1 标准煎液与传统汤剂化学成分的对比研究
2.3.1.1 指纹图谱评价标准煎液与传统汤剂化学成分
从化学成分的角度探讨标准煎液与传统汤剂的异同,是寻找临床疗效和药理药效研究差异的物质基础。指纹图谱的对比研究是目前最主要的研究手段,具有整体性、全面性、层次性、关联性和动态性的特点,特别适合中医药复杂体系。运用 TLC、HPLC、NMR、MS、UV、IR、X-衍射、HPCE 等检测方法建立多维指纹图谱。以淫羊藿配方颗粒为示例建立 6 个生产企业的 HPLC 指纹图谱,识别 11 个共有峰,其中 5 号、6 号、7 号、8 号、9 号和 10 号峰分别是淫羊藿苷、朝藿定 A、朝藿定 B 和朝藿定 C 等黄酮类活性物质,既可用质量标准控制,又能体现药物活性特征。
2.3.1.2 生物效应评价标准煎液与传统汤剂化学成分的研究
生物效应评价与指纹图谱的融合,通过表征有效成分或有效组分的理化特征,直接将化学物质基础与药效相结合,寻找生物标识物,辨识与药效相关的主要特征峰,建立基于量效关联的多维化学-生物特征指纹图谱,形成既能充分体现中医用药理论精华,又蕴含现代药物活性特征,从整体综合把握药物作用特征。以杜仲叶DPPH-HPLC 抗氧化活性成分在线分析模型为例,表征杜仲叶中抗氧化活性成分特征指纹图谱,识别 7 个具有抗氧化作用的特征峰,经鉴定分别是京尼平苷酸、咖啡酸、绿原酸、阿魏酸、槲皮素-3-O-桑布双糖苷、芦丁、异槲皮苷。所建立的生物特征指纹图谱既可用质量标准控制,又能用于药物活性识别,阐明中药的药效物质基础,实现中药质量和疗效的科学化、规范化评价。
2.3.2 标准煎液与传统汤剂药理活性的对比研究
以标准煎液与传统汤剂为研究对象,从整体动物、离体组织器官、细胞和分子水平,建立多层次的药理效应评价体系;运用网络药理学方法,研究标准煎液多成分、多靶点与疾病间复杂网状关系,构建活性成分-靶点-通路完整网构图,分析研究多靶点作用及其潜在治疗作用的特性;通过体内外代谢成分相关性研究,阐述临床用量的机制,评价药效的一致性,深入、系统地研究单味配方颗粒、标准煎液与传统汤剂临床应用的一致性。
2.3.3 标准煎液与传统汤剂临床疗效的对比研究
选择有丰富临床应用基础、适用症及观测指标明确、市场需求大的《伤寒论》、《金匮要略》等经典名方为研究载体,以标准煎液或日本汉方汤剂为参照物,遵循循证医学思想和 DME 原则,通过标准化、规范化的实施过程,系统、客观的评价经典名方及配方颗粒的安全性和有效性,构建中医特色的评价体系。同时建立安全性、有效性观察站,通过大样本规范的临床研究资料反馈,进一步了解配方颗粒的安全性信息,新的适应症、用药剂量与疗程、药物相互作用等信息,以保证临床用药的精准和安全。
3 思考与展望
3.1 单味配方颗粒临床应用已有 20 年历史,除传统认为具有增效减毒作用的共煎药对外(例半夏、甘草),单煮与混煎的临床疗效是否有差异至今没有定论。笔者认为中药的“气味功效”是其固有性质,不因单方、复方或组方不同而有所改变。方剂的“七情和合”也应该是中药作用于人体之后功效的相互配合和影响。目前的实验数据也只能表明部分药物混煎可增加有效物质的溶出,但这并没有质的不同。所以,单味配方颗粒与传统汤剂及中医药基本理论并无悖逆。
3.2 遵循“简、便、验、廉”的原则,发挥中药标准煎液的经济价值和社会价值。日本津村“汤剂”取《伤寒论》中 1/3 处方量药材,经切制成 1~2 cm大小,加 10~12 倍量水循环动态提取一次 1 小时,固液高效分离,减压浓缩,喷雾干燥,制粒成型,平均浸膏得率一般为 20~25%。国内企业单味药材按《中国药典》方法切制 2~3 cm,加水煎煮 2 次,第一次 6 倍水煎煮 1.5 小时,第二次 4 倍水煎煮1 小时,合并煎液,固液高效分离,减压浓缩,喷雾干燥,制粒成型,平均浸膏得率一般也为 20~25%,但能源消耗增加 1~2 倍。在中药资源日渐匮乏的今天,借鉴国内外先进技术和方法,充分发挥药材资源的利用率,节约能源是中药产业长久发展的基本方向。
3.3 遵循传统原则,继承创新,发挥优势和特色。中药标准煎液是在我国中医药现代化发展与世界接轨的背景下提出,作为中药配方颗粒的参照物,中药标准煎液更多考虑与传统汤液的等效性与等量性:原料药材来源规范化,保证了质量的有效性和均一性;生产工艺的关键节点控制与全过程的监控,保证了生产的均一、稳定和有效;基于特征指纹图谱和有效组分的质量标准,反映了中医药整体特点;仓储信息化和包装规格化方便了临床的精准调配和运输。因此,以中药标准煎液为参考和指导的产品具有中医药特色,更适宜推广应用,中药标准煎液质量标准体系的构建可提质增效,产生更大的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同时提高中药汤剂的科学水平和国际认知度,推动中药标准化的发展进程。(作者:张水寒, 梁雪娟,刘浩,万丹,户田光胤,陈林,周融融,黄璐琦 单位:湖南省中医药研究院 中药研究所湖南省中药原料质量监测技术服务中心 株式会社津村 中国中医科学院 中药资源中心)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宗师
 楼主| 发表于 2018-5-7 12:50:26 | 显示全部楼层
标准汤剂论
魏 刚
近年来,中药研究的重点转向了中药复方,中药复方是中医临床用药的主要形式,是体现中医疗效的主要物质手段,因此,研究探讨中药复方,进一步掌握其治疗作用的物质基础及作用原理,将有助于阐明复方用药的科学性,为中医药走向世界打下坚实的理论基础。 然而当前中药复方研究的现状不能说令人满意,存在学科脱节的现象,缺乏系统、全面深入的研究,最终导致研究成果应用价值不大,不仅在理论上没有实现突破,甚至大量的成果无法再返回应用于临床、指导临床,诚为痛惜。对此,老一辈药理学家周金黄教授明确指出现代中药研究应实现药理、熔化、药剂、临床等多学科的密切配合,开创一条研究与开发现代中药的蓝图。相信沿着这条路认真走下去,中药研究一定会取得大的突破。 除此之外,笔者认为当前中药复方研究在方法上还存在一重大缺陷,没有引起足够的重视。即缺乏对“汤剂”这一临床主要应用形式的药学品质的研究。研究人员对在实验室自制的用于实验的汤剂,其药学品质是否与临床思考服用的汤剂相同,或者说差异有多大.可以说是心中没底、不清楚;有的甚至完全忽赂了实验汤剂的药学品质对实验结果可能产生的影响,使中药复方的实验研究有脱离临床的倾向;更有甚者依据中药复方研制而成的中药新药,其已知主要有效成分、疗效与原来在临床应用的汤剂相比如何,却没有资料说明等等。对此,笔者认为中药复方的研究必须置视对原汤剂的研究.应建立在标P5汤剂的基础上,论述如下:1 标准汤剂在中药复方研究中的作用和地位1。1 临床实践与实验研究的桥梁 现代复方研究多选择临床疗效确切的经方、验方,这些方药在临床实践中多由思考根据医嘱自己煎煮服用,应该说由患者自己煎服的这些汤剂才是真正体现方药疗效的物质基础,也才是所应研究的主要对象。在实验室自制的汤剂其品质应尽可能与临床患者煎阻的汤剂相当或接近.其研究结果才可能体现临床疗效。 另一方面,由于不同居者煎药的习惯不同,即使是同一方药.其具体的煎法可能也有较大的差异.但总的来说应该还是在一个范围之内6这就要求研究人员应针对具体所要研究的方剂,参照临床实际煎法经反复摸索.制定出一个稳定的煎煮工艺,根据这个煎煮工艺煎得的汤剂即为标准汤剂。由此得到的标准汤剂既接近临床实际又可保持稳定,实现了临床与实验室之间的沟通。1.2 中药复方研究规范化、标准化的基石 中药现代研究中,针对一味药或一个方的某种作用,往往不同的研究人员得出不同的结论,有的甚至相互矛盾。造成这种局面的原因很多,其中相当程度上是由于供试制剂的药学处理过程不规范、不统一,才导致供试制剂的不稳定而产生。目前多数供试制剂的制备只是实验前的一种随意煎煮或提取.这次这样.下次可能那样,没有一个规范的煎法,更不用说其它研究人员想重复,其煎法可能又有不同。名义上虽是同一方药,实质上品质可能完全不同,这样得到的供试制剂自然没有稳定性可言,最终导致实验结果也报难一致。运用标准汤剂开展实验.因有了稳定的煎煮工艺,标准汤剂基本上可保持稳定和均匀,则可避免由于供试制剂不稳定而产生的实验结果差异,使实验可重复,可对比。 姚新生、周金黄两垃教授在《中药复方研究思路》一文中指出:复方一旦选用后,应在考查经典医著的基础上,从产地选购批量的组成复方的标准药材,按照制定的标准工艺做成标准汤剂,采用现代药理学研究方法正确表达标准汤剂或其冷冻干燥品的临床疗效。此项工作是整个中药复方研究的前提N。1。3 中药复方研究学科间的联系纽带 中药复方研究是一个系统工程,要实现药理、检化、药剂、临床等学科间的密切配合.首先应保证用于各学科实验研究的供试制剂应一致,标准汤剂则是一个很好的选择。从检化到药效筛选标准汤刑的有效部位;从血清药理学到血清药化学追踪标准汤剂进入体内的有效组分6从药剂到临床比较新制剂的疗效有无提高等等.标准汤剂能较好地将各学科的研究结果联系起来,相互比较分析.以得到全面深入的了解。1。4 中药新药评价的理想模式 针对当前中药新药研制中的低水平重复问题及现实中存在中成药临床疗效有不如汤剂的现象.笔者曾建议在中药新药研制中建立标准汤剂作为评价中药新药制备工艺与药效的指标之一,并对其必要性和可行性进行了探讨”J。造成中成药临床疗效不如汤剂,其中一个重要的原因就是在新药研制中基本上脱离了汤剂。多数研制者在对原方汤剂缺乏深入研究的情况下,武断地将方中药材拆开进行工艺研究。这种做法不合实际。其次,多数新药的药效学试验只与阳性药作对照,没有与原来的汤剂进行比较。新制剂与原方汤剂相比疗效有无提高呢?则没搞清楚。标准汤剂建立后,在以下几个环节可作为筛选或评价的指标之一。①服药量的拟定;⑦制备工艺的优选;②质量标准的制定;笔自勉学评价。 “ 在日本,厚生省要求厂家申报汉方制剂时必须报送与标准煎剂比较的试验资料,其中包括本试验所用生药的资料,为确保提取剂或最终产品与标准煎剂效力相同所定的指标成分及该成分的分离“:。2标准汤剂的研制2,1 国外标zB汤剂制法 在日本,称取相当于日剂量中药制剂的标准药材,粉碎,加20倍量的水,煎煮30分钟以上,浓缩至原体积的一半,趁热过滤,即可制得标准煎对t4J。 日本的中药饮片多较我国为小,一剂汤剂一般用药材20g左有,用水约400d煎煮1次,以煎得200m[为度。以上标准汤剂的制法即是模拟其临床的具体煎法而拟定的。在我国情况则不同,不仅饮片较大,临床汤剂也多煎2次,合并煎液服用,因此我国标准汤剂的研制应根据我国汤剂的实际煎法进行摸索。2.2 标准汤剂的建立 针对所要研究的方药,在购得标准药材后.应模拟其临床的具体煎法进行摸索,包括:2.2.1 煎器的选择 传统的煎药用具以砂锅、陶器为主。砂锅与陶器化学性质稳定.不易与药材所含各种成分发生反应,加上传热均匀、缓和,价格低廉,因而沿用至今。所以煎韶应首选砂锅、陶器。2.2.2 药材的加工 应严格按照规定的炮制方法进行加工。此外,煎煮工艺应详细描述药材粒径的大小。2.2.3 煎药加水量 传统经验是第1煎加水超过药面3cm一5恤为度.第2煎超过药面lcm一2cm;而医院煎药操作规eE“‘中规定第l煎加入7倍药重的洁净水,取汁后加入3倍量开水进行2煎.部分需3煎的可参考2煎方法。笔者在一标准汤刑的研制中对这两种方式进行了比较,第1煎加入了7倍量的水已超过药面3cm一4cm,2煎加入3倍量的水也已超过药面,与传统经验相符,且有定量的存在,因此笔者认为第2种方法切实可行。2.2.4 药材浸泡和入药方式 浸泡时间一般3D分钟即可,入药方式包括先煎、后下、包煎等,均应遵从临床煎法。对矿物类、介壳类、动物的骨、甲、角及质地坚硬者,应先煎15—2D分钟,部分有毒中药要先煎30分钟;后下则需先将要后下的药材稍作浸泡,待第l煎其它药材即将煎至预定时问时再投入,同煎5分钟即可。总之,经摸索后煎煮工艺应定出先煎、后下的具体时间。2.2.5 煎煮时间、次数与火候 目前煎煮时间多根据治疗作用来确定。解表药1煎时间为10一20分钟,2煎10一15分钟;一般药1煎时间为2D一30分钟,2煎lE一20分钟;滋补调理药l煎时间为30一35分钟,2煎20一25分钟。以上时间均为一个范围,笔者在实践中体会到煎煮时间对药汁收得量影响很大,在煎煮工艺中应摸索给出一个具体的值。笔者认为一般药1煎时间为30分钟,2煎为20分钟可以接受。 煎煮次数除滋补调理药需煎3次外,其余2次即可;煎煮火候解表药应用武大连煎,一般药应用文火和武火交叉煎煮,滋补调理药开始用武火煎沸,沸后用文火馒煎。对火力的控制,实验室常用的电护恐难办到,而选用家庭常用的燃气炉则容易解决。2.2.6 煎煮所得服药量 传统方式有取几碗水最终煎成大半碗,没有准确的定量。现在1剂药通常有50一160g药材,最终煎取200一300m1药汁。在标准汤剂中,这个量非常重要,需经多次试煎以定出确切的收得量。笔者对一标准汤剂进行多次试煎,收得量相差在50m1以内,标准差小于25,认为可以接受。 在以上因素均确定后,最终可得到一个成熟的煎煮工艺,煎煮工艺应详细描述各步骤的具体数据。此外,需特别指出的是,古方尤其是仲景经方,对药材的炮制、煎法本身已有详细的记载,而现代药材的处理、煎法与之相比恐有较大差异。笔者认为应对两种煎法均进行摸索,以数据来比较说明其科学性、优越性。3 标准汤剂的研究内容3.1 一般项目 应对标准汤剂的外观性状,包括色泽、气味等进行描述*以药材重量/药汁收得量可计算出标准汤剂的百分浓度;检测pH值、相对密度*汤剂多为温服,实验室的供试制剂多于冰箱一4℃保存,如有必要,应对温服汤剂的服用温度[范围)进行测试,以供分析参考。3.2 定性研究 如有可能,进行深入的研究,以植化与药效相结合,筛选出标准汤剂的有效部位及其含量。3.3 挥发油的含量测定 若复方中药材多有含挥发油的,应对标准汤剂进行挥发油的含量测定。在工艺研究中,挥发油的保留是一个很重要的内容,也是一个难点。日本学者对半夏厚朴汤的研究表明,用陶土药壶煎制时,溶解在煎液中的挥发油仅占总量的3.5%,药渣中残留50%左右,其余45%挥发掉了。笔者最近对一标准汤剂(非解表剂)的测定也得到类似的结果,汤液中挥发油含量在l0%以下,药渣中残留40%左有,有近半量挥发油的挥发损失了。说明患者服用的挥发恼数量是非常少的。由此可见,对非解表剂来说,挥发油极有可能不是起药效的主要组分。若确有试验证实加入挥发油后药效可明显提高,工艺研究则应考虑收集挥发油。3.4 指标成分含量则定 在日本,所有药厂—生产的中药制剂均与标准汤剂进行比较,其中指标性成分的含量差异应在30;6以冲“。对指标成分含量要测3批,每批测3批以上,提取剂及最终产品的资料也要3批,每批测3批以上,也可用HPLC和生物学方法与标准煎剂比较‘33。 笔者认为此法值得我国借鉴。现在一种成药可能有多个厂家生产,由于我国现行的质量标准要求不高,很多只有定性的检测,致使无法比较不同厂家生产的同一品种其内在质量有何差异,以至于部分厂家为谋求经济效益,存在有忽视产品质量的现象。如能与标准汤剂进行比较则容易说明问题。在有数据积累的基础上,可针对方中主药制定标准汤剂中指标成分的含量及其限度,并规定同一产品均应达到要求,以确保产品质量;此外,对含有毒药物的复方,应测定标准汤剂中毒性成分的含量。 以上就标准汤剂在中药复方研究中的作用和地位,及其具体研制方法与研究内容做丁初步探讨。笔者认为既然中药复方是中医临床用药的主要形式,是体现中医疗效的主要物质手段,那么复方研究的第一步就应摘清楚临床思考煎服汤剂的药学品质,而不是忽视临床实际就想当然地在那里研究,这不是科学的态度。在模拟临床煎法获得稳定的煎煮工艺后,据之即可制得标准汤剂。各学科只有采用标准汤剂开展实验,其结果才能实现相互沟通。最后我们不应忘记复方研究的目的,只有真正做到重视临床实践,并从实践中发现真理,提高解决问题的能力,造福思考,中药复方的研究才有意义。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药徒
发表于 2018-5-7 16:13:13 | 显示全部楼层
收藏了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23-9-12 15:42:24 | 显示全部楼层
你好大哥  标准汤剂的标准或者规范在哪能查到吗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发帖声明
1、本站为技术交流论坛,发帖的内容具有互动属性。您在本站发布的内容:
①在无人回复的情况下,可以通过自助删帖功能随时删除(自助删帖功能关闭期间,可以联系管理员微信:8542508 处理。)
②在有人回复和讨论的情况下,主题帖和回复内容已构成一个不可分割的整体,您将不能直接删除该帖。
2、禁止发布任何涉政、涉黄赌毒及其他违反国家相关法律、法规、及本站版规的内容,详情请参阅《蒲公英论坛总版规》。
3、您在本站发表、转载的任何作品仅代表您个人观点,不代表本站观点。不要盗用有版权要求的作品,转贴请注明来源,否则文责自负。
4、请认真阅读上述条款,您发帖即代表接受上述条款。

QQ|手机版|蒲公英|ouryao|蒲公英 ( 京ICP备14042168号-1 )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编号:京B2-20243455  互联网药品信息服务资格证书编号:(京)-非经营性-2024-0033

GMT+8, 2025-4-23 09:09

Powered by Discuz! X3.4运维单位:苏州豚鼠科技有限公司

Copyright © 2001-2020, Tencent Cloud.

声明:蒲公英网站所涉及的原创文章、文字内容、视频图片及首发资料,版权归作者及蒲公英网站所有,转载要在显著位置标明来源“蒲公英”;禁止任何形式的商业用途。违反上述声明的,本站及作者将追究法律责任。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