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您注册蒲公英
您需要 登录 才可以下载或查看,没有帐号?立即注册
x
本帖最后由 大才子 于 2019-2-2 23:02 编辑
一、队伍数量
天津批准的行政编制数量为5个区域办公室150人,是全国同类机构中最多的,充分体现了天津政府对药品监管的重视程度。相比于某省公布的每个办公室不到10个编制的队伍状态,狂吹一通不以为过。
在机构改革中,编制的争取向来是最难一环,能保持监管队伍已经不易,此次天津整体划转150个编制,的确是功不可没。
二、队伍质量
据了解,区域办公室以所在地区局监管力量为依托,抽调周边几个区局年轻监管人员,整体看来一片朝气,作为可期。但据笔者了解,也有不少缺憾。
第一、滨海新区作为监管面积最大、监管企业最多的区域,所在地监管人员却全部留守,无一抽调。此地监管的交接问题以及衔接期的监管风险把控,令人瞩目。
第二、药品生产监管力量被削弱。据了解,此次人员抽调,身在区局的国家GMP检查员全部留守,无一抽调,“人随事走”成为空话。生产监管人员培养周期长、难度大,这样的人员划转实在可惜。
第三、监管人员素质参差不齐。被抽调人员中,有大量原市场基层监管所人员。这批监管人员,是一批年轻化队伍,大部分为监管所骨干,但可惜从事的监管工作大多与此次划转职能无关。虽然大多具有药学学历背景,但所从事工作只有少部分人员涉及过药品零售,大多人基本未从事过药品监管工作。
三、队伍前景
监管人员数量比较适中,有利于开展繁重的检查任务,人多力量大在某种意义上还是有道理的。所以,笔者认为,队伍前景整体应该向好,但不稳定因素也比较突出。
第一、监管经验缺乏。除中层骨干外,基本为缺乏生产、批发监管经验的人员。这些人员需要较长适应周期,才能完全胜任监管工作。经验的积累需要时间,但监管工作却是无法等待。去年徐景和局长对监管队伍的评价是有数量没质量,在天津一语成谶(当然要看到其他省市数量都没有时,也就淡然了)。
第二、队伍人心波动。因目前监管责任重大,以前从事药品零售以及未从事药品监管工作的被抽调人员中,出于自身能力及经验的缺乏,并不愿意从事药品生产及批发监管工作。并且区域办公室设置并非各个行政区域都有,这就涉及远距离上班问题。年轻人员大都刚刚成家,离家过远十分不现实。即使服从了分配,在日后长时间的奔波与维护家庭中,必定产生不可调和的矛盾,家庭不稳对工作人员身心的影响是巨大的,不可不考虑。
第三、药品监管人员流失。上边提到的远距离上班问题,同样使一部分原监管骨干留守区市场局。同时因为调研不充分,作为区域办工作中最重要风险最大的药品生产监管人员大量流失,国家GMP检查员均不抽调,生产监管真空已经形成。
第四、基层监管的人员流失。抽调人员中的原市场监管所人员以及药品零售监管人员,均为原基层监管所以及药品零售监管年轻骨干。大量抽调以后,市场监管也必定面临人员补充、新人员培养、工作衔接的问题。市场基层监管工作(包括药械零售监管),是整个监管工作的最后一公里,上游监管再好,也需要落实到直接接触人民群众从业单位,否则就会形成100+0=0的局面。
四、总结
总的来说,天津这个设置的编制数量必须充分肯定。但具体操作中的人员调配、工作衔接等,后期风险较大。队伍人员质量堪忧,有数量没质量短时期内成为事实。当然,通过传帮带以及稳定的工作学习,只要年轻队伍踏实肯干,3到5年这支队伍应该可以质量可观。只是这3到5年的缓冲期内,怎样确保监管的平稳过渡、防止出现药品风险事件,就是亟待解决的首要问题。
上述问题,并不是针对天津这一个区域的设置,只是根据笔者的了解,有感而发,好多问题为全国这种模式的通病。省局管理生产,而区域大路途远,必然需要就近设置派出部门,以方便各种监管工作和突发事件的第一时间处置。各种形式的区域办公室应势而生,但队伍数量和质量问题却困扰着决策者。人员数量问题大部分省份均有,天津以直辖市的较小区域,成立了150人的监管队伍,无论如何都是功大于过的。而人员素质问题更是通病,广东的区域办设置在市场局下,只是加挂药品监督的牌子,人员主体均为原市场监管人员,药品专业监管人员流失也很严重,药品监管的边缘化相对突出。
作为药品行业的一员,从内心希望监管人员监管素质比较高,这样在专业沟通上较为顺利,而照本宣科的事情会容易避免。但大势所趋,我等局外人无法控制走势,而药品行业的风风雨雨经历的已经够多,怎样更好的监管这个行业,让行业有序安全稳定发展,的确应该是决策者应该考虑的。
既成事实很难改变,只希望这篇文章,能给正在进行改革的其他地区,提供一点参考。
附:改革文件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