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帖最后由 richard95 于 2021-7-30 14:28 编辑
本人从事质检类工作10以上年,从工程、生产、安防、通讯,再到如今的医疗器械行业,国企、民营、股份皆历。
就我十年的亲身经历,以及所见所闻,当前我们大部分,甚至可以说是绝大部分企业的老板,乃至包括很多管理层,在他们的潜意识,亦或是下意识的实际操作中,往往都会有意无意的忽视、轻视、甚至无视一些质量问题,觉得“过高的”质量要求会影响产出及出货量,影响公司效益及个人绩效········觉得质管,只要有,可以,就好,不需要太好~。觉得体系什么的,都是表面文章,没什么作用!只会麻烦,费时费力,只会影响生产……
即便偶尔被质管发现了个别严重问题,弥补、挽回了重大损失、隐患;但从产线员工,到中层管理,乃至部分领导! 大多数人,对质管、品控的深层映像,仍旧还是平时的“鸡毛蒜皮”为主
而在如此潜移默化,积土成山之下,即便一些一开始比较重视品质的公司,最后也会慢慢的忽视品控,放松要求,逐渐放弃底线——一如很多曾经的国货之光
———————————— 对此,就我个人分析总结,其中一个最根本的原因:是因为我们的企业、领导层,在进行绩效考核、考评时,大多错误的,用考核生产的方式、角度来考评质管品控——用做加法的眼光与要求来计算质管、品控的效益增值 于是,得出的结论,往往除了少数、个别的重大发现之外,尽都是一些“鸡毛蒜皮”的细节。 还都在给生产做减法! 只看到影响,耽误生产,看不到收获、得利! 于是乎,上层对质量的坚持与支持,自然而然的不断减少、不断降低,并最终沦为摆设和抹布! 为此,我结合阿米巴经营理论设计了一套新的体系运营模式 : 将质管划归到销售副总领导,在独立运营的同时,绩效和管理和售后,甚至整个市场结合起来,做减法!
————大家觉得可行吗?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