NTA激光光路图,激光光束从较小角度入射进入样品溶液,照亮溶液中的颗粒。配备相机的光学显微镜,被放置在特定的位置上,收集视野中被照亮的纳米颗粒发射出的光散射信号
第四种方法是基于电阻感应脉冲(RPS)技术的纳米颗粒分析技术,该方法原理是在电解质液体中的芯片孔两侧装上电极,在有电流通过的情况下,小孔周围产生局部的电感应区,随着每个颗粒通过小孔,颗粒会置换出对等体积的导电液体,改变该电感应区的电阻,形成电位脉冲,通过仪器的准确测量分析得到颗粒的多维信息。该方法相较于传统光学的整体测量方法,能实现单颗粒检测,且不受样本光学性质影响,粒径分辨率可达1 nm。
RPS分析原理示意图
第五种方法则是纳米流式细胞(NanoFCM)。传统的流式细胞术通过散射和多色荧光信号对悬液中的颗粒进行检测,能够揭示颗粒的粒径分布、基因以及特异性蛋白的表达等性状。
然而,受限于灵敏度,传统流式难以用来检测直径大小30-150 nm的外泌体。NanoFCM可以检测低至30 nm的外泌体散射光信号,同时,由于NanoFCM采用单粒子逐个测量计数的方式,所以每个粒子的信息都会记录,不仅灵敏度非常高,其分辨率几乎可以媲美电子显微镜。
NanoFCM与TEM、NTA检测结果比较
最后一种方法则是基于ELISA检测原理,依据外泌体表面特定的某一标志物(如CD9、CD63、CD81等)来进行外泌体的定量,这种方法相较于测定蛋白总量,能够区分带有特异性表面膜蛋白的外泌体和非外泌体蛋白,从而实现外泌体含量的快速检测,然而这种方法目前还很少出现在文献中。
基于ELISA的方法测定外泌体原理示意图
文献解读
此外,还有一些研究人员也在积极探索更加准确的定量方法。例如有研究人员认为,脂质双分子层是外泌体不可或缺的组成部分,因此,基于脂质的定量与颗粒计数和/或蛋白质含量相结合,似乎是EV领域的直接且合乎逻辑的方法1。
然而,目前外泌体定量的标准化和归一化问题尚未完全解决,大多数研究主要还是采用蛋白质含量与纳米颗粒数作为依据对外泌体进行量化。很遗憾的是无论是粒子数还是蛋白定量都无法将外泌体与杂蛋白进行有效的区分,但有研究人员做过蛋白对纯度的影响,通过外源添加不同比例的BSA模拟杂质污染2,结果发现BSA对NanoSight检测的particle数量没有太大影响,particle定量结果呈小幅度的先上升后下降趋势,然而蛋白定量结果呈大幅度持续上升状态,表明杂蛋白对蛋白BCA定量结果的影响更大。
最后,我们再看看目前的一些外泌体研究中大家是如何量化外泌体的数量的。首先是目前进行外泌体临床试验,临床试验通常对外泌体的质量、定量结果要求最严格,这里小逸随机查阅了近几年有关外泌体的一些临床试验,其中绝大部分的临床试验主要还是采用粒子数/particles对外泌体进行定量,很少一部分采用外泌体蛋白量进行定量。
此外,我们再看看基础研究中对外泌体的定量方式,这里小逸也是查阅了外泌体相关的高分文章:
1、原文描述:将总体积为100μL PBS的包含10μgCellVue® NIR815(LICOR)标记的EV(PyEV和mEV),经BCA定量并分别对应于NTA测量的2.75E+7,5.46E+7particles,通过眶后静脉窦注射到C57BL/6小鼠(n= 3)3。
2、原文描述:将小鼠随机分为不同治疗组,每只眼滴注5 μl滴眼液,每天2次,连用7天(MSC-exo分别为0.5×1010、2.5×1010、12.5×1010 particles/ml,L929-exo;人工泪液,PBS;L929-NC-miR-exo;或L929-miR-204-exo) 4。
3、原文描述:分别用1 mL生理盐水或溶解了不同浓度的haMSC (2×105, 6×105, 106, 2×106, 6×106, 107 particles) 通过雾化给药的方式处理小鼠5。
4、原文描述:在EV吸收实验中,在玻璃载玻片(ibidi, Fitchburg, WI, USA)上培养的衰老MPCs用pkh -26标记的浓度为1×109 EVsmL的EVs在无外泌体培养基中处理4小时6。
在有关外泌体的表征实验时,通常都会用蛋白含量和NTA粒径结果分别表示;而在涉及一些外泌体给药及功能、机制研究时,研究人员通常将粒子数/particles作为量化依据。这可能给予我们暗示:在外泌体研究过程中通过计算粒子数/particles进行定量不失为更加明智的选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