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您注册蒲公英
您需要 登录 才可以下载或查看,没有帐号?立即注册
x
本帖最后由 sunday 于 2019-12-19 10:48 编辑
质量到底是什么?质量管理又是管什么 ?何为质量管理体系 ?
“质量管理体系”,“管”:竹下面一个官,上为大,用一个竹去约束一个官,我理解是用竹条鞭策官员。“理”:整理、梳理、打理,意味着需要将事务流梳理清楚,分清楚工作职责,使用正确的工作方法,适当的工具,使事务流操作效率提高。我理解的“质量管量体系”就是公司有规范的流程,明确清晰的岗位职责。每个人清晰自己岗位工作职责,每个生产质量操作都有标准化文件可依,流程指向清晰,公司从高层领导到基层员工都能有效执行系统的规定。 从事质量管理工作7年了,最大感受心累,是质量与生产间的角力,心生疲惫。一直在思考质量体系该怎样建设才可以有效运行,可是都是遐想。遐想就遐想吧,这里就是表达遐想的,下面也就说说我想到的几点建议吧。 一、首先质量、生产、设备、研发部门,开诚布公的深度沟通,把各个点先联通。大家要在这样的共识:对产品来说质量是最重要,对一个订单来说交付是最重要,对一个企业来说成本是最重要的,可以理解站在不同的高度,有不同的立场。质量管理和其部门一样,最终也是帮助企业达成盈利的目的。质量管量体系也不能只盯着质量的一亩三分地,质量实质要解决的是风险控制,风险控制不等于零风险。 二、明确岗位职责和绩效考核、工作流程。文件梳理可以先以某个车间或某个品种开展,抓住一个点,开始改善,以点带面。问题归类,整理,看看管理文件与操作文件间是否有矛盾,记录是否设计合理,看看这个模块与那个模块的流程是否关联上,文件之间是否在矛盾之处,总结下实际生产中经常出现违规操作的是什么原因,如非涉及法规规定,能否修改操作? 三、新文件生效前期要多培训,培训形式多样化,班组级、车间级、部门级,事前做好培训计划,不同培训形式达到的目的不一样,要事先规划好。培训不仅只教工人怎样做,还要告知工作为什么要这样做,这样做我们是为了保证什么,不这样做会给产品带来什么样的影响?现在的公司无论生产车间还是检验室,都比较多新员工,流动性也大,操作不熟练是肯定的。对于新员工来说如果只生搬硬套SOP操作,是需要较长时间才能上手,而且不明原理机械操作,在日常操作中发生偏差情况,他们也不一定发现或者是觉得小问题对产品影响不大,也不会主动报告,这样导致的后果可能是非常严重的。 四、定时回顾新文件实施情况,新文件刚落地时会议开展时间间隔不能太长,形式可以多样化。比如车间操作类文件可以在班前会、小组会提出讨论,综合工人对一些常见的操作提出的疑问,思考是否需要进行操作小改善,是否需要修订文件甚至改善流程;跨度大、关联性强的管理文件可以组织质量生产分析会讨论,目的是通过定期的回顾对文件不断的完善,合规且易于被执行。 五、公司高层管理人员树立强大的质量管理意识。在企业中做质量管理工作很难,既要对产品质量负责 ,又要给企业经营和生产 “让路”,常常做出不得已而为之的“变通”。正是这种变通导致质量管理体系受到质疑,让质量管理权威性和有效性被破坏,由此引发对质量管理体系的挑战,慢慢地,这样的变通越来越多,长些以往,质量管理体系就会成为摆设,产品实现过程没有质量保证,风险随之产生。新《药品管理法》四个最严,真的能证质量人忠于初心,坚守原则的底气吗? 最后,还想表还一点的是,企业的生产和质量其实是要抱在一起,才可把结打开。质量和生产,唯有共同进退,坦诚相见,才能解决问题,共同进步。换位思考,不要只捆在自己的地盘说话,而是站在公司角度,全盘考虑。做裁判,既要发号指令,也要能指引别人;做动力员的,不能只按既定路线去走,还得要改变思维,不断创新(这就是我们说的精益),改善空间、提高效率。质量和生产其实是相互相生的,可是现实中为什么总是相爱相杀?唉……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