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您注册蒲公英
您需要 登录 才可以下载或查看,没有帐号?立即注册
x
蒲公英医药论坛正在举办《一言难尽的“等”》征文,我今天的征文题目是《别再“等”了!》。我写的这个题目的缘由为查看相关的法律法规时,会经常出现“等”;查看相关的标准时,也会出现“等”;查看相关的企业文件时,也经常会出现“等”。一个“等”,不同的人有不同的见解,就会出现沟通的障碍,就会出现执行的偏差,所以,别再“等”了,请明确内容。
一部《中华人民共和国药品管理法》,总共就有66个“等”。法律出现“等”,会有不同的行政部门按照相关职能对实施过程的问题进行解读,统一认识,协调行动,尽可能保证法律的公平公正。比如,《中华人民共和国药品管理法》,就有《中华人民共和国药品管理法实施条例》予以解读。当然,最高法、最高检协同药品监督管理总局对相关司法问题做出解释,方便基层相关执法部门工作的开展。
如果标准出现“等”,虽然也会有相关制定标准的专家予以解读,但其效果相对于法律中“等”解读效果来说就差很多。一方面,是专家解读的接受面太窄,有的单位不会派员参加,即使参加也是领导参加,回去后也不往下宣贯,造成执行层面认识不统一;另一方面,不同的专家解读也不一样,造成受训人员认识不统一,造成执行层面认识不统一。最常见的例子,就是企业中供需双方经常出现的产品投诉,等双方有关投诉深入探讨、解决时发现根源就是双方各自对标准的理解不同、把控不同,从而出现偏差。举个很简单的例子,明胶凝胶强度的测定,有的组织在溶胶后补水,有的组织不补水,最后造成检测结果的差异,就是对产品标准理解不一致、把控不一致,经常会出现凝胶强度的投诉。
法律出现的“等”会有相关政府予以解读,相关标准出现“等”会有专家解读,这些通过多学习、多沟通就可以统一认识。企业管理文件中的“等”,就很难理解了。一遇到问题,文件编写者、文件审核者和文件批准者就会按照事情结果随意解读,造成基层员工不满。很常见的例子有,混配工序的投料,究竟先投哪一袋、再投哪一袋,最后投哪一袋,如果标识不清楚就让投料员束手无策;同样,清洁SOP只说清洁重点部位,然后一个“等”,就只能靠员工自由发挥了。一旦检查发现问题,就责怪员工,这就是管理文件的问题。
综上所述,我们在制定文件时,尽量明确,不要含糊不清的用“等”了。一“等”会造成很大的浪费。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