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您注册蒲公英
您需要 登录 才可以下载或查看,没有帐号?立即注册
x
本帖最后由 歪把子 于 2020-6-2 20:35 编辑
【中工通明杯】QA的是与非-走心就干
题记: 有人的地方,就有江湖。 你永远也叫不醒一个装睡的人。 所谓科学来源于对经验的思考,对过程的推理、验证。
上学的时候,我们的教育体系主要关注点:要么是质量控制要么就是生产制造。工作了几年的同仁都能理解,QA对于任何一个生产型组织的重要性。这是不言而喻的。但我想,还是先把QA的皮儿一层层剥开吧。 在“石器”时代,老祖宗总结出了“十八反十九畏”以及一些炮制禁忌,并且文档化;我想,这就是最初始的质量保证的实践吧。放眼到更大的版图,“蒸汽”时代带来了“领班”的智慧,蓝领开始成为受人尊重的角色,这时候质量控制能力成为行业的标杆。随着统计学的发展,过程控制的精细统计分析被应用,人们意识到通过过程的改善能够提振管理者、消费者的信心,工业化进程也就进入到全面质量管理时代。一直到现在,产品是设计出来的,而不是生产出来的、也不是检验出来的。非正向思维:这句话怎么有点甩锅的味道? 也就是说,QA起源于“领班(监督人)”这个角色。在社会分工没有细化的时候,这个角色隶属于生产体系。所以,从起源论是非,就看你有没有培养出自己的QA。请记住,没有经过生产或相关过程实践的QA不是好QA,这便是“非”;QA既是过程的参与者,也是过程的维护者,只有真心的抛开私利,维护好你的系统和体系,才能获得你的“是”。
幸运的是,笔者断断续续经历过两次车间的实践,起步于QC,参与过R&D,与君分享两三事: 2012年酷夏,某个老车间的湿度一直控制不下来,为了防止产品的微生物风险,我和一个设备老大哥在车间查空调、查制冷;相互交流,甚至争论的面红耳赤。毕竟咱是门外汉,设备的原理咱不懂;可是不懂不是理由,期间学会了很多知识。最终我们两个一人发现了一个导致此问题的关键缺陷项,最终整改后完美解决问题。 2015年,一位患者从村里发来一封信,字体是那种有着岁月气息的字体;关于药学服务无关乎不良反应。如果是你,接下来,你怎么做?我的做法是:根据老先生的用药需求,本着对待父辈人的态度,提示相关健康关注,我认真的工整手写给予回信。 2018年,某车间外包工序负责人装盒过程中发现,一批说明书中有瑕疵,可能造成不良影响,逐级报告到了质量部。如果是你,接下来,你怎么做?按流程奖励和处罚。我的做法是:在车间例会时去现场参与开会讨论,可能在我们的工作中为企业避免哪些质量损失或者信誉风险,并认真记录、收集;会毕,我向该员工鞠躬致谢并给予质量奖励。 忘了哪年了,内部培训时,问及QA的角色到底是什么?可能的答案有:警察、医生、教师。我讲了一个故事:一段路上有个坑,掉下去会死人;有的人选择不走这条路,有的人选择绕过去;有的人选择插个警示旗绕过去;有的人选择把坑填上,然后走过去。我告诉大家,作为现场的监督者,你至少要选择第三项,作为我,我必须选择第四项。
所以,在QA的领域,和事佬是没有市场的。为了追求小利的“是”,可能警告信离你越来越近;在大是大非面前,你需要做到的是:用知识、用实践经验来武装自己,用效果和道理来影响你周围的人,用适当的方式表达你的观点、引导你的员工或被监管者。 随着网络的发达,在这个时代,我们比以往更加容易的可以获取到知识、技能;甚至别人的教训将成为我们的经验。在QA的领域,我们拥有太多的武器,让我们可以变得更加优秀,以防止我们的行为或观点不当带来的是非污点:
比如,蒲公英论坛的一些前瞻性、总结性资源就可以作为培训资料,拿来么,与他/她分享,不要在乎是否为本部门员工,要有眼界。 比如,珍藏许久的剂型工艺、公共系统的PDF,发出去吧,你不可能做完所有的事情,让大家一起改善,你才能坐在办公室喝茶。 比如,工具是拿来用的,不是为了限制别人而凸显你的高尚,减少偏差、关闭变更、用好回顾等等,都是共同的职责,只有你摊牌了你的领域底限,别人才好告诉你其他领域的故事,你才能获得更多的工具。 比如,知识是进步的阶梯,你要知道,QC是质量控制,不是质量检验,工作中要有适当的拿来主义。旧的七工具能够在数据分析领域帮助到你,新的七工具在计划和改善的领域使你如虎添翼。
什么时候你周围的人愿意和你探讨工艺的控制、改进,愿意同你分享程序的优劣得失,愿意直言你的不足且提供建设性意见;那么,你将远离是非。 不想再说了,可能你知道的会越来越多、做的越来越好。 希望你好。
所以,QA的是非成败在于是否走心。 走心,干就完了呗!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