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您注册蒲公英
您需要 登录 才可以下载或查看,没有帐号?立即注册
x
本帖最后由 王小妞 于 2020-11-23 09:24 编辑
《蒲答》论坛问答一周精选(2020年09月27日-2020年10月10日) 遴选一周问答精华,让知识传递更加便捷,尽在《蒲答》专栏。 本次内容由“王小妞”编辑,“飞凌大圣”审核。 栏目内容采集于蒲公英论坛,主要来源《有问有答》板块,不代表蒲公英论坛意见。 PS:诚招冠名商! 问:制造好的颗粒装入透明塑料袋绑上结置于塑料桶中转移至中间站,盖好盖子,在放置半天到一夜的时间,桶内棕褐色的颗粒许多转化为白色,颜色斑驳不一,出现白色颗粒的位置主要是接触桶四周外壁(隔着一层塑料袋里)的位置,排除塑料袋不洁净问题,可能是由于哪些原因导致的呢?补充几点,不是所有的都有这种情况,是有一大半的出现了颜色不均匀的情况;颗粒在总混后并未出现颜色不均匀情况,是在放置一段时间后才有的;经跟踪湿法制粒后的软材(未干燥)也会偶尔(仅是偶尔)出现混合后的颗粒未混匀有白点的情况(制粒的原辅料为棕褐色的干膏粉+白色糖粉+黄白色糊精),总混后的颗粒还有一定热度便盖好转移至中间站放置。经过抽样检测桶装的颗粒周边抽取的样品水分均比中部抽取的样品水分略高。散热方法已试过没有完全解决,之前对白化颗粒的情况了解片面,才发觉白化颗粒最初是以圆斑状出现在桶装颗粒表面的(扎袋装桶、直接装桶的,袋上偶见水珠QA说是挥发油),且有的是深色颗粒包围白色颗粒的圆斑? 答1(论坛ID:大呆子):个人经验主要是由于颗粒未完全冷却,其中的水分仍然要蒸发所致。而该产品颗粒的颜色受水分影响较大。 答2(论坛ID:水云深浪):感觉可能是在袋子,药品外部接触袋子温度下降较快,里面药品温度较高,药品吸水或失水不平衡导致的色差。建议:1、什么都不做,放置时间长一些,理论上所有药品内水分会趋于平衡,颜色可能会一致;2、药品干燥后放置在水分较少的烘箱风干后再装袋。另外:1、药品是否考虑包衣,再不影响药效的前提下能消除色差影响;2、塑料袋建议鹅颈扎法气密捆扎。 问:关于物料平衡,有两个问题请教大家:1、法规如何规定物料平衡的限度来源,也就是有没有确定如何计算限度?(如果有,麻烦给一下具体来源)2、新药上市没有可以使用的数据,如何确定平衡限度?是否可以直接使用类似产品的限度值? 答1(论坛ID:LanBo):物料平衡不是收率,初始制定时不需要啥历史数据,物料平衡体现的是物料的来源和去向。根据剂型、工序设置100±10%、100±5% 、100±2%等。 答2(论坛ID:卖力的老药工:新生产的产品要三批工艺验证,在验证过程中可以确定生产过程中物料平衡,可以根据此三批暂定物料平衡限度。然后通过长时间数据积累,年度回顾等方式确定一个稳定的物料平衡限度,当然新确定的物料平衡范围需要再次工艺验证后确定。当产品稳定性满足后将物料平衡限度范围写进产品工艺规程。 问:PIC/S附录8,原料需每批取样进行鉴别。2010版GMP附件9,第二十条简单随机取样根号N+1,但第二十七项又提到内包装材料需要采用AQL取样。那什么时候采用简单随机取样根号N+1? 答(论坛ID:LanBo):不是附件8吗?附件8第二十条我认为是描述有误,“第二十条 取样操作的一般原则,被抽检的物料与产品是均匀的,且来源可靠,应按批取样。若总件数为n,则当n≤3时,每件取样;当3<n≤300时,按√n+1件随机取样;当n>300时,按√n/2+1件随机取样”,条款中“被抽检的物料与产品”应该修改为“被抽检的原料、辅料与产品”,因为GMP正文附则里已经给出了物料的定义,物料指包括原料、辅料和包装材料等。 问:由于我公司微生物检测实验室改造,需要暂时租用其他公司微生物实验室,租用的实验室也是药厂的,也通过了GMP检查。不知道这一块怎么走程序? 答(论坛ID:wsx):租用和委托检验不一样。租用涉及到关键设施变更,影响大。还是进行委托检验,备案吧。 问:1、中药饮片生产时,原料水分不同于通则但饮片没做限定的是否按通则要求呢?成品检验报告上如何显示水分标准呢?例如:灯心草:在《中国药典》中药材【检查】项目中水分要求是不得过11.0%,但在饮片项目下却没有限定,那是否没有限定的就是按《中国药典》第四部“0212药材和饮片检定通则”项下“检查”要求饮片水分通常不得过13%,还是按药材的不得过11.0%呢?2、药屑杂质需要加入到成品记录中吗?例如:灯心草:在《中国药典》饮片【炮制】灯心草除去杂质,剪段。那是否没有限定的就是按《中国药典》第四部“0212药材和饮片检定通则”项下“检查”要求饮片药屑杂质通常不得过3%吗?这个药屑杂质需要加入到灯心草的成品记录里面吗?在成品检验报告里需要体现出来吗?3、根据以上两个的问题原型我想提问一下:通则是否需要加入到规程里,在记录中体现呢? 答(论坛ID:逸清草堂):我先回答你的第一个问题,你都看了0212通则了,你为什么不好好读一下这个通则的内容呢,通则的附注里面不是写的很清楚吗?附注(3)药材炮制项下仅规定除去杂质的炮制品,除另有规定外,应按药材标准检验。这句话说的明明白白,所以,要好好的认真的看。至于你最后问的这个通则要求要不要加入规程,进行记录,你还是好好看一下凡例吧。 问:如果使用Minitab软件进行统计分析,在3Q确认过程中,对于该软件需要进行哪些项目的确认吗? 答(论坛ID:292314614):第一:你用来做统计分析,所以至少是个中等影响(或者低风险)。第二:MINBAL应该属于1类软件,要确认一些基本信息。第三:你用软件是用来统计的,那您就确保使用的公式、统计方式是合适的,所以要进行确认下就可以了。相当于对配置进行说明。 问:新人学习供应商管理,请问供应商档案应该包括什么,资质文件有哪些呢? 答1(论坛ID:292314614):首选根据物料的关键程度索要的资料得有个分级管理,关键的:审计报告、问卷调查、COA、质量标准/MOA、生产设备清单和流程图、资质文件、一些声明文件等。 答2(论坛ID:被诅咒的旋律):供应商分为生产商和经销商,需要有供应商的资质文件,包括生产许可证和经营许可证,营业执照,gmp,gsp证书,注册证或者再注册证(没有提供相应的证明性文件),质量标准,检验报告,质量协议。供应商企业调查表,现场审计或者非现场审计的评估表,最后的审计报告。 问:转发其他企业一个朋友问题,中药制剂生产颗粒,洁净区现场设备、环境、温湿度、都符合规定,现场生产人员数量不多,复核操作间人员控制数量。熟练工操作现场无偏差。但问题来了,中间品物料监测有金葡? 答(论坛ID:飞凌大圣):1、金黄色葡萄球菌常寄生于人和动物的皮肤、鼻腔、咽喉、肠胃、痈、化脓疮口中,空气、污水等环境中也无处不在。2、你所谓的描述的正常,可能为日常操作的“习惯(恶习)”而已,并非完全的合规。我们以前也遇到过类似的情况,可以从以下几个角度去分析:(1)员工进车间是否洗手?(2)员工有没有裸手接触物料?(3)员工有没有不戴口罩?(4)打扫卫生时洁具是否有串用的情况(擦设备和擦墙壁的混用,甚至和擦地板的混用)?(5)生产结束是否只进行小清场?按照你说的“正常条件下”出现不合格产品,那也就是说不可能时一个因素,很可能多个因素累加造成,需要逐项排查,否则很难找出问题所在。 问:清洁验证中的活性成分残留单位是微克每25平方厘米,结果检验记录上有的是0.84,有的是未检出,感觉有问题,但又不知道问题在哪?(见附图所示) 答(论坛ID:standrain)造成每个位置擦拭结果差异的原因有很多(虽然理论上,清洁后设备表面残留应该是均一的):1、设备每个区域结构不同,造成一定程度的清洗"盲点",例如:喷球覆盖不到的位置,或者喷球的冲刷力度会有差异等等。2、设备表面的光洁度(粗糙)不同--造成残留有很大的区别---这个时候应该在擦拭取样上选择最大条件进行擦拭;3、同时影响擦拭结果还有取样和分析方法的问题:取样力度,萃取分析的差异等等;看了一下你的擦拭标准为:85ug/25cm2,检测结果差异1ug/25cm2,这个比例不到0.012,这个个人觉得差异不到;另外你提到的未检测和0.84的差异,这个则需要看一下检测方法的LOQ是多少了,如果LOQ就是0.83,那也差不了多少;当然如果你的分析方法差异很小或者你们自己觉得差异无法接受,那就应该回顾一下清洗程序或者分析方法,看一下哪里有问题!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