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您注册蒲公英
您需要 登录 才可以下载或查看,没有帐号?立即注册
x
本帖最后由 孙艳红 于 2021-7-2 14:20 编辑
导读:很早就想写这篇文章,只是“药品质量是生产出来的、不是检验出来的”观点长期占据业界主流,在下不想标新立异、哗众取宠、故迟迟未动笔。
但近期,内心有种声音在不断叩问、“既然觉得正确,就勇敢地写出来”。这种使命感的催促,令本人回想起2009年出来讲述溶出、厘清和改变了行业对该检测技术片面认知的往事和2014年起勇敢地站出来呼吁“勿在杂质研究上用力过猛、专业过度”后引发部分同仁的强烈共鸣。此番撰文,依然想给业界留下一个“脚印”,让历史去评述……2003.8~2004.2在日本厚生省国家药品检验所进修期间,导师指出:药物分析专业的最高境界是“能够建立起客观反映体内、反映临床的方便快捷、廉价科学的体外检测法”,即药品质量能被检验出来,具体为:该法能甄别出不同来源的同一药物质量是否一致(如仿制药与原研药)。同时,导师赠予了总结归纳出的《各剂型关键性评价指标一览表》,如口服固体制剂为多条特征溶出曲线、注射用粉末剂型为复溶时间、乳膏剂为粒度等,且在开展市场抽查监督检验时不按《日本药典》、仅检测这些指标。本人珍藏后带回国内,历经5年的消化吸收和学以致用,终于2009年推出“多条特征溶出曲线检测法”。2000年ICH推出《Q系列指导原则》后,本人一直在关注该内容的出版;后来终于明白“这是永远不可能有的”道理,于是2015年发表了“发达国家向非发达国家发射的三枚烟雾弹”一文(延伸阅读-1)。明察秋毫之际,另一国际组织WHO推出了。2003年起该组织陆续出版《技术报告丛书》,逐一被我国中检院专家翻译成册。在2010-10出版的《第43次技术报告》中给出了该内容,与本人在日本见到的几乎同出一辙,其中很多指标在《各国药典》中均未涉及和收载。具体如下:
举例说明:多条特征溶出曲线绝非为建立体内外相关性而用,而是评价仿制药质量是否等同原研药的检测法,是体外评估仿制药质量的“定海神针”;一旦各条曲线均与原研药一致,其后的BE试验成功必将水到渠成,因仿制药片已臻于90分以上(原研药100分)。
再比如:注射用粉末剂型的“复溶时间”指标,始终被我国忽视,导致部分国产仿制药临床疗效劣于原研药。本人2019-02发表的研究结果,揭示出问题所在(延伸阅读-2)。但由于国家层面迄今未强制要求,导致国内企业仍蒙在鼓里、误以为质量等同于原研药。所以,在下斗胆断言:“药品质量是生产出来的、不是检验出来的”观点是发达国家向非发达国家发射的第5枚烟雾弹(第4枚是金属杂质)。这将造成我们在思想和行动上不再追求科学辩证的体外检测法,导致无法正确评估仿制药质量,最终使得仿制药研发浅尝辄止、甚至误入歧途。“掌握这些评价指标,努力提升国产制剂在临床上对于所有患者的有效性和降低主成分毒副作用”是我国制药业的当务之急,还望国家层面重视采纳、并推动实施。
[声明]文中观点仅代表个人,不代表所在单位,还请异议者海涵,在此叩谢!
谢沐风随笔于2019年中秋节 【延伸阅读】
1)发达国家向非发达国家发射的“三枚烟雾弹”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