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您注册蒲公英
您需要 登录 才可以下载或查看,没有帐号?立即注册
x
本帖最后由 沁人绿茶. 于 2025-3-31 20:29 编辑
转自:蒲公英Ouryao 综合:水晶
近日,全球医药巨头强生公司再次因营销违规登上风口浪尖。据最新消息,其旗下子公司在HIV药物营销推广过程中存在严重违规操作,被联邦法官判罚16.4亿美元。
这并非强生首次因营销问题被罚,回顾其历史,这家百年药企已多次因类似问题付出高昂代价。
事件始末:HIV药物营销违规遭重罚
该案件源于举报人发起的诉讼。美国新泽西州特伦顿地区的法官Zahid Quraishi经审理后裁定,强生子公司杨森(Janssen)在推广HIV药物Prezista和Intelence时,存在非法行为。
此次举报不当营销行为的,是杨森的前销售代表Jessica Penelow和Christine Brancaccio。她们指出,杨森将Prezista和Intelence用于美国FDA未批准的用途。
例如,杨森宣称Prezista具有“脂质中性”特性,暗示该药物不会对胆固醇或甘油三酯水平产生影响,然而这与FDA批准的药品标签内容明显相悖。
此外,原告还揭露,杨森通过向医生支付费用,让医生在晚餐及演讲活动中为这些药物背书,这种付款行为本质上已构成回扣。
16.4亿美元的罚金规模在医药行业属于较高水平,反映出监管机构对药企营销违规的"零容忍"态度。
值得注意的是,这并非强生首次因营销问题被罚——早在2012年,强生就曾因抗精神病药物"维思通"(Risperdal)的非法营销行为被罚22亿美元。
强生的"罚单史":屡罚不改的营销顽疾
强生的营销违规问题可谓"历史悠久":2011年:因抗精神病药物"维思通"的欺骗性广告宣传,被罚3.27亿美元 2012年:因"维思通"等药物非法营销,支付22亿美元和解金 2019年:因误导营销阿片类药物,被判赔5.72亿美元 2023年:最新16.4亿美元罚单,涉及HIV药物营销违规 从这些案例可以看出,强生似乎陷入了"违规-被罚-再违规"的恶性循环。尤其值得注意的是,其违规手法高度相似——多为超适应症推广和风险信息隐瞒。 行业分析:为何药企屡踩营销"红线"?
强生案例折射出整个制药行业的深层问题: 1. 利润驱动下的铤而走险 一款新药研发成本高达15亿美元,耗时8-10年。为尽快收回成本,药企常"开发"说明书外的治疗用途。正如某跨国药企负责人坦言:"如果不超适应症推广,估计药厂大概都得关门"。 2. 监管差异下的"灰色地带" 美国对药品营销监管严格,而其他地区(如中国)相对宽松。强生就曾明确表示,其在美国被罚的"维思通"营销问题"不涉及中国市场"。这种监管差异助长了企业的选择性合规。 3. 营销模式的系统性缺陷 药企传统上高度依赖医生推广,曾曝出强生支付医生单日高达3000美元报酬进行药品宣传的案例。这种利益捆绑容易滋生违规行为。 强生16.4亿美元的罚单再次敲响行业警钟。在医药行业,合规不应是成本,而是核心竞争力。 随着全球监管趋严和患者权益意识增强,那些仍寄望于"灰色营销"的药企终将付出更大代价。对于中国药企而言,在创新药"出海"背景下,更需从强生案例中汲取教训,建立与国际接轨的合规体系,方能在全球市场行稳致远。
参考:一度医药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