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您注册蒲公英
您需要 登录 才可以下载或查看,没有帐号?立即注册
x
中国制药企业现状及发展前景 中国制药企业现状 数量多、规模小、管理乱、研发创新能力差、市场空间小、政策压力日益加大。 面临危机 政策方面:GMP要求越来越严格,药典标准越来越高,对于药品价格的宏观调控涉及面将更广泛。而且政府监管部门已不再奉行当初帮扶为主、监管相辅的政策。转为下定决心规范制药行业,坚决打击掉一批不合格企业的政策。 市场方面:企业过多,市场份额分配不足,价格战愈演愈烈,利润空间进一步被压缩。同时,制药企业良萎不齐,其中一部分采用不正当手段降低成本,对于市场的规范造成恶性冲击。此外,供应链管理混乱,原辅料价格因为人为炒作时常波动,造成制药企业利润的不稳定。 人员方面:能够真正懂得GMP管理的专业人员青黄不接。当前对于GMP常常表现出两种极端。一:理解表象化,不能深入体会其精神,实际执行时抓不到关键点。二:理解僵化片面,但不擅于灵活运用,过分拔高,往往与企业实际情况脱节。导致执行成本过高,效果不佳。 技术方面:有关生产、质量检验等方面新的标准不断提高,新的操作方式不断涌现。企业技术人员很难有机会及时得到培训及学习。导致不少企业因技术断层被迫放弃某些品种的生产,或者导致利润空间的进一步萎缩。 根源分析 市场经济形势:我国目前从改革开放起,经济市场由计划经济转变为市场经济。然而这种市场经济仍然受到国家的大量干预,是一种不完善的市场经济体系。在这种经济体系下,我们的产品和服务的生产及销售并不能完全由自由市场的自由价格机制来引导。某些企业拥有国家的资源,利用政府部门的公信力,最终却倒在了市场上(譬如三鹿、蒙牛等)!而有的民营、私营企业产品质量都是极好的,却不得不在这种不公平的市场环境下与拥有国家资源的企业做着不公平的竞争。同时,政府监管这一块目前也是有失公允,达不到实际效果。不能对于良好的行业道德进行一个正确的、积极的引导。所以,在当前的市场经济模式下,我国在国际上没有真正的国际品牌是有原因的的。 GMP的实行情况:GMP源自美国,于1988年在中国推广。其积极向上的一面是肯定有的。但至今为止,取得的成绩可以说见效甚微。医药事件时有发生,其发生的频次、事态的严重性、造成的影响力甚至超过了实行GMP之前的情况。GMP在我国的实行,从无到有,是摸着石头过河,一直在不断的探索、改进、完善。但现实却令人不得不深思,我们实行的GMP路线是正确的吗?其中又存在哪些问题?对此,我查阅了一些资料并对其进行分析,个人觉得我们在实施GMP中存在如下一些硬伤。1、经济实力所限,GMP成本投入不足。美国,数十家制药企业,2006年,排名第一的制药企业辉瑞公司,销售收入为267亿美元,2008年则是400多亿。中国,四、五千家制药企业,2008年医药企业100强排第一位的上海医药(集团)有限公司利润总额为18亿多人民币。排名第一百位的北京紫竹药业有限公司利润总额为0.42亿多人民币。巨额的利润是保证GMP实施的物质基础。美国可以拿出数亿甚至数十亿的资金来进行GMP的实施,但我国却没有这个经济实力来保障。所以,要求GMP达到美国的水准是不现实的,这也导致国家GMP水准的人为降低,包括监管部门也有意无意间对其放宽了要求。在这种情况下执行的GMP所能取得的效果当然是差强人意,在社会上所能取得的成效相应也大打折扣了。2、GMP实施时间过短,尚不完善,行业内专业技术人员短缺。经过正规、专业GMP培训并掌握其精髓的专业人员欠缺。甚至当下给别人培训者自己尚还处于一个学习阶段。GMP源自美国,而在美国进行过GMP实践运作过的专业人员有多少是参与了我国的GMP运作的?就算有这么一部分人吧,也不能完全在国内的环境中照办国外的经验,毕竟还有个国情不同的问题存在。这些都造成了GMP实施过程中的差错。3、国内药厂的GMP现场考核,始终无法像国外那样严格执法,铁面无私。在杜绝造假方面,国内也同样没有做到严惩不贷,违法惩治力度偏弱和造假成本偏低,使得中国制药业仍然挺不起腰板。 现存企业应对方案 1、 暂缓盲目扩大,积极稳固市场。制药企业过多造成了整个行业的危机,国家也下定决心打掉一部分不符合要求的中小型企业,初步意向是让1/3的药厂关停并转产。在当前的行动中也表明了这一决心。部分药企的倒闭是必须的、必要的、必然的。只有倒闭部分企业整个行业才有希望得到发展。所以,现存的企业必须认清这一形势,在当前的局势下做好基本功,暂缓盲目的扩大,保障产品的质量,稳固现有的市场。这样才能避免在第一轮的清理中被淘汰出局。 2、 在当前国内市场被多方分割的情况下还应主动寻求新的市场。有实力、有条件的药企应采取国际化发展战略。在这点上注意的是,向国际化发展并不是局限于输出到发达国家。还可以着眼于欠发达国家的市场。例如印度、朝鲜、越南等等。这些欠发达国家因为本国技术、资源所限,医药行业并不发达,正需要一些价格低廉的药品进入本国市场。同时,对其质量标准要求也不至于太苛刻。因为文化关系,也比较容易接受中医药的存在。这一点如果有国家干预运作的话可以解决国内极大一部分过剩产品的销路。此外,还可以采取委托加工的形势进行国际上的合作。不过这需要有欧美等西方国家的合作伙伴,取得委托加工订单,并能通过欧美的GMP检查。这实际上也是国内部分效益较好的药企所采用的方式。但个人认为不是一种长远之计,对于中医药的发展弊大于利。最终还是要发展本国的医药事业。仅就目前而言却不失为一种办法。 3、 转变企业经营模式,走集约化路线。收购或者兼并,企业集团话。这样做的好处是节约成本、技术共享、资源共享。实际上国内名列前茅的几家大型药企就是走的这条路线,譬如哈药集团、广药集团等等。其取得的成效是业内人士举目共睹的。除此之外其实还有种民间集团的方式,目前没有先例,仅为本人所揣想的一种经营模式,暂不说明。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