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您注册蒲公英
您需要 登录 才可以下载或查看,没有帐号?立即注册
x
一曲牡丹亭·一方中药情 中国的传统文学里,往往有着与中药千丝万缕的干系,而里面的唯美爱情,也让我们流连忘返,感动不已,中药是中国传统的瑰宝,同时她也生长在中华文化传统的国度里,感悟着传统文化的滋养,东方古老的文化同样也成就了,她文艺的气息,从中药的名字我们可以得知中药天生丽质难自弃的与文艺一脉相承,如其中的景天、雪见、白芍、牡丹等无不透露出其名的文艺范儿。古诗词里更加的体现其爱情等的韵味: 相思意已(薏苡)深,白纸(白芷)书难足。 字字苦参商,故要槟郎读。 分明记得约当归,远至樱桃熟。 何事菊花时?犹未回乡(茴香)曲。 ——宋·陈亚作 这首诗引用了相思子、意苡仁、白芷、苦参、槟榔、当归、远志、菊花、茴香这几味中药名,把一个闺中佳人苦苦盼郎归的幽怨情节描写得如此细腻,这也符合中国古代婉约爱情诗的风格,一切的境语皆情语,此诗用托物言情于中药,把伊人思君、盼君归的心灵活动跃然于诗中,大量的运用暗语(中药名)体现女主人翁的思想活动。 在传统的戏曲演绎手法里“药名戏”亦其固有的一种文艺表现载体。它巧妙的融入中药的名称和其药物特性与疗效,通过与戏剧里的“旦、生、净、丑、末”等角儿结合加以渲染使其人格化。 说起“药名戏”,不得不提《牡丹亭》和汤显祖。显祖21岁中科举进士,官至礼部主事、太常寺博士等职,因为官清廉正直得罪其上司连连遭贬,故向朝廷辞官归田,过着“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田园生活。某日,显祖不幸得病,慕名求医至婺州义乌朱丹溪,偶然在朱丹溪书案中看到由中药名称组成的一段姻缘故事。 “牡丹亭边,常山之红娘子,貌若天仙,巧遇良人与芍药亭畔,在牡丹花下一见钟情,托金银花牵线,白头翁为媒,择八月兰开吉日,设芙蓉帐,结并佳偶,有远老,持大戟,平木贼,诛草寇,破刘寄奴,有十大功劳,当归朝,封大将军之职。” 故事中巧借中药名称,描写一对青年男女的美好姻缘。显祖拜读后“灵感”大发,对这个故事进行线索的梳理后加以加工润色,终于在他48岁时完成了这部流芳千古的作品《牡丹亭》 。 历史总是奇妙,无独有偶。清代蒲松龄老先生,用中药名著成戏剧《草木传》更是一部科学性、通俗性、趣味性的科普著作。老生扮甘草上台曰:“吾姓甘名草,性平温和,善调诸药,亦解百毒,万古流芳,惟有那甘遂、大戟、莞花、海藻四人性最烈,与吾不投乎”。这旁白,向世人解释了甘草之药性、功能及其配伍禁忌。也如“清肺汤”折戏:“那回在天门冬前,麦门冬后,摇了摇马兜铃,忽然闪出两个妇人:一人叫知母,头戴一枝旋覆花,抹着一脸天花粉;一个叫贝母,头戴一株款冬花,抹着一脸元明粉。挪着三寸金莲来索取治咳奇方。黄芪抬头一望,哪知两位妇人的头、面部都是止咳奇药,我何不凑上一包马兜铃,让他热咳气喘一并治好,也落个良医好名。”这段表白惟妙惟肖,富于情趣,由此可见蒲松龄对中药研究造诣颇高。 中药不仅能过救死扶伤,而且能够连理枝,鸳鸯蝶,成名著《牡丹亭》,演戏剧《草木传》 。 中药的博大精深值得我们去弘扬和继续的挖掘,中药其实还更应该发出她的潜力继续为社会服务。 卓卓兮中华文化之美,冉冉兮唯一方中药赴修亦。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