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您注册蒲公英
您需要 登录 才可以下载或查看,没有帐号?立即注册
x
本帖最后由 无云007 于 2019-4-8 12:38 编辑
节能让制药参数焕发新的生命力……
最近有机会参加了公司能源管理体系认证的末次会议,本来只是去充当个人数,没想到认证老师的一句话却让我对工艺参数的意义又有了新的认识,结合本人曾经的车间管理经验,现将一些心得和感悟给大家分享一下。
末次会议
认证老师:这次的能源管理体系认证,想给大家提个建议,就是你们的工艺参数如果稳定的话,可以适当的收紧一下,这样可以减少贵公司的能源开支,例如:目前温度的控制范围是180℃~220℃,贵公司的实际温度一般在190℃~200℃之内,在不影响产品质量的情况下,其实温度的控制范围可以调成180℃~210℃,在制定参数的时候有意的把能源管理的理念给加进去。 这一席话,瞬间把我带到了在车间的那段经历,让我对自己之前的工作缺点又添上了浓浓的一笔。
工艺参数的制定 新建一个车间或者一条线的时候,需要起草大量的文件,对每个工序进行制定参数,从而来保障产品质量。说实话,起草文件制定参数的人,一般不会考虑那么多,在初步制定时,要么引用其他生产线的参数,要么巴拉一本《****指南》,抄里面的参数,其他人不知道怎么起草的,至少当初的我是这么干的。当时的想法是做到别被检查官认为不合理,更别提什么节能不节能了,只要认证过了就行。
现在的心得和感悟
注射用水:2010版GMP第九十九条提到“注射用水可采用70℃以上保温循环”。现在想想在之前实际执行的过程中,有可能做的有点过了。说实话当初没有过多的想为什么非要70℃?为此这两天专门查询了相关的文献,来补补知识,现将相关内容和大家分享一下:
注射用水所含微生物主要是假单胞菌属,在自然界分布广泛,存在于各种水、空气等介质中,适宜潮湿的环境,最适宜生长温度35℃,在41℃也能生长,而且呈几何数级增长,对环境抵抗力较弱。在制药行业中污染机会较多,污染来源主要为原料水、空气、生产设备等。
本研究表明,自然冷却至常温和循环并自然冷却至常温,24h后注射用水的微生物限度已不符合相关规定;按80℃以上保温或65℃以上保温循环,24h内注射用水的微生物限度仍符合相关规定,可有效确保注射用水的质量。因此,笔者建议配制时使用新制备的注射用水,配制用水存放时间以不超过12h为宜,洗涤用水最好在24h之内使用,贮存时以不低于65℃保温循环。因为循环水对管道内壁有较大的冲刷力,流速高于2m/s湍流状态时,可将系统中的微生物或细小固体颗粒带走;微生物对热比较敏感,一般不会在高于60℃条件下繁殖。(红色部分为文献内容,共计506字,可不做整文字数统计) 之前确实在70℃以上保温循环,不过循环时候的温度都是控制在75℃以上,如果结合实际生产情况,弄清楚该系统在不加热的情况下每小时能降几度,重新制定开启加温装置的下限温度,那么或许能够将温度控制在72℃以上,从而实现节能生产。
另外还有曾经制定的压缩空气的压力;蒸汽压力;冷冻水压力;投料时注射用水的温度、搅拌时间;胶塞清洗的时间等等一系列参数,其实都应该在重新的审视一下,是否是最佳节能参数。
总结
这些心得和感悟对于大咖或者见识广的人来说,或许不值一阅,但是我还是希望在以后制定参数的时候,能够把节能意识融入到参数中,让参数既能保证产品质量,又能做到节约能源,让其焕发出新的生命力……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