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您注册蒲公英
您需要 登录 才可以下载或查看,没有帐号?立即注册
x
本帖最后由 大呆子 于 2020-5-13 10:17 编辑
《伤寒杂病论》中,疾病的传变、论治,都是以六经理论为基础。现在看来,虽然不尽如人意,前后甚或有矛盾之处(应该有不少仲景以后历代加注),但是在古代医学条件下,确实能够在一定程度上指导治疗、解释病机,使得后学能够感觉到有法可依,有规可循。对于伤寒六经辩证体系,历代医家作出各种解释,归纳起来,主要有三种:一、宋金时期医家成无己为代表的以《内经热病论》六经来阐述;二、清代医家汪琥、柯琴为代表的以经络学说来阐述;三、清代医家张志聪、陈念祖为代表的以五运六气学说来阐述(郭生白《伤寒六经求真》)。现在看来,这些解释都差强人意,甚至和医圣旨意背道而驰,更加不能适应现代科学的观点。中医不能继续闭门造车,要抓紧和现代科学接轨,只有这样,在未来的医学体系中,中医或许还能有一席之地。
现代科学日新月异,我们还抱残守缺,认为中医体系和现代科学完全不同,自绝于科学,还继续用阴阳五行,五运六气等等来指导中医,那么中医之死将加速来临。现如今,有些理论基本可以用现代科学来解释,比如疫病可以用流行病学理论来解释,但是很多人还振振有辞地谈论五运六气。很多中医人常说,中西医理论体系不一样,用西医那一套来解释中医中药行不通,我也这么认为,但百脉一宗,万法归一,中医是可以现代化科学化的,当然不等于西医化。西医现在也还有很多问题没搞清楚,但是它一直在吸纳现代科学的东西,如果中医仍然拒绝现代科学,继续阴阳怪气,那么在以后的医学中很难再有一席之地。 中医的现代化、科学化当然很难,难在哪?难在破!不破不立!正如我们不能把孩子和水一起倒掉,但是脏水一直留在家里,继续让孩子在脏水里面一年一年地洗下去,那么孩子不是傻子你就是傻子!所以我们一定要有所扬弃,中医是能治病的,我们一定要继承,但,中医落后理论是抛弃的时候了!
但是,抛弃了传统理论,新的理论没有出现,我们中医治病,没有理论指导,怎么办?我们应该知道,中医的临床实践治疗一定是早于中医理论的形成。那么中医理论形成之前老祖宗怎么看病? 症状!显然,古人经过千年万年的摸索,知道有是症用是药,就是对症治疗!我认为,中医破烂不堪的理论茅屋必须推倒重来,住在这个破屋子跟睡大街没什么两样!必须推倒重建!我们先回到原点:对症用药,治好疾病。对于药和症以及机体之间的关系,我们要用现代的科学来研究、来解释,逐步建立起科学的现代理论大厦。
言归正传,现在,我谈一下我对《伤寒杂病论》中六经传变的理解。 首先,一般性外感疾病关于病因中医讲外邪风寒暑湿燥火等,西医讲细菌病毒等,(现在人们一般认为西医认知更科学,实际上很多细菌病毒一直和人类共同生活,只是在一定条件下才导致人类疾病发生,所以我们看到的检测报告或许只是表象,而不是病因),但是不管怎样,病人来就诊,病人反映的主要症状,中西医描述基本相同。这些症状是机体在疾病发生过程中的自然反应,这本来就是科学,虽然我们还不完全清楚。对于这些症状,我们的方药治疗效果是没有问题的,但是,社会发展到如今,不应该还继续用阴阳五行、五运六气、六经理论、卫气营血等等来解释病因病机以及疾病的发展变化,当然也不能单纯用中药里面抗病毒成分或者其他成分来说明。中医方药的作用或许应该朝它如何提升机体的自卫能力、修复能力,这就是科学!
其次,对于《伤寒杂病论》中六经病,或者说表证、半表半里和里证等,比如表证,书中所述有三:一为太阳中风(主要症状发热、恶风、汗出、脉浮);二为太阳伤寒(主要症状发热、恶寒、四大疼痛、无汗、脉紧);三为少阴表证(无热、恶寒、脉微细,但欲寐)。这些症状表现应该是不同机体在疾病初期和疾病抵抗过程中的不同表现。随着机体和疾病斗争的发展以及治疗的加入,出现了书中各种不同的经病表现,有时候我甚至觉得,医圣的六经体系的本来目的就是用来表现说明不同的症状或者说症候群。 当然 ,随着疾病的进退,症状随之改变,书中也出现六经病变交织转换的描述,用药也作相应的变化。疾病的发生,一定会影响全身,机体的抵抗,一定是全身的综合调度,只不过根据疾病影响程度、治疗影响和体质情况,反映出不同的症状表现。所谓六经病,表证、半表半里证、里证,也只是症状表现群的统称而已。所以,所谓六经病,其实是疾病发生发展过程中,由于病人不同体质、机体与疾病斗争的进退变化、治疗的影响等等导致的六种基本症状群。
再次,通过对《伤寒杂病论》学习,根据症状的变化,方药的相应调整,参照《神农本草经》、《本草经集注》等等,发现方药和症状基本能够互相印证的。更加证实了《伤寒杂病论》就是对症治疗的治病原则。因此,我做了一个学习笔记。分成两大部分:一是《伤寒杂病论》方症汇总(即方和症的对应变化);二是《伤寒杂病论》每一药症的汇总(即药和症的对应变化)。两部分结合起来,通过方症汇总及药物加减变化的对比,以期展现古人方药的使用的法和律,并且发现不少古今用药的变化以及差异,并根据现有文献考证以及《神农本草经》等做了一些分析,希望能够把《伤寒杂病论》的常用药物和主治症状做一个梳理,有助于大家的对症治疗。或许不太成熟而引起误解,或许有助于中医的发展,或许又做了一些无用功,管他呢,我已经尽力了,就这样吧!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