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您注册蒲公英
您需要 登录 才可以下载或查看,没有帐号?立即注册
x
一、历代中药著作简介
神农本草经又称《本草经》或《本经》,托名“神农”所作,实成书于汉代,是中医四大经典著作之一,是已知最早的中药学著作。 全书分三卷,载药365种,依据药物的性能功效,分上中下三品。
载药365种:“法三百六十五度,一度应一日,以成一岁”;
上中下三品:
上品一百二十种为君,主养命以应天,无毒,久服不伤人; 中药一百二十种为臣,主养性以应人,无毒有毒,斟酌其宜; 下药一百二十五种为佐使,主治病以应地,多毒,不可久服。 《本经》提出了辩证用药的思想,所论药物适应病症能达170多种,对用药剂量、时间等都有具体规定,对中药学起到了奠基作用。
是对中国中药学的第一次系统总结,提出了“七情和合”原则,中医药药物学理论发展的源头。 七情和合:单行、相须、相使、相畏、相恶、相反、相杀; 五味: 酸、咸、甘、苦、辛; 四气:寒、热、温、凉。 本草经集注 南北朝梁代 陶弘景注。七卷,集注是在《神农本草经》基础上进行整理,增药365种,共730种。分为玉石、草木、虫兽、果、菜、米食、及有名未用七类。集注首创按自然属性分类方法,确立综合本草的基本格式。对药物的形态、行为、产地、采制、剂量、真伪等作了详尽论述。强调产地和采制方法与疗效的密切关系。首创治病通用药。 分类:玉石三品、草木三品、虫兽三品、果菜米谷(果部)三品、果菜米谷(菜部)、果菜米谷(米部)、有名未用。 诸病通用药:如治风痛用防风、防己、秦艽、川芎。 新修本草 唐朝官方著作,又名《唐本草》《英公本草》,共54卷,图文并茂,是我国历史第一部官修本草、第一部药典,也是世界上最早的国家药典。 实际载药850种,分玉石、草木、兽禽、虫、鱼、果、菜、米谷、有名未用9类,较《本草经集注》新增114种,包括山楂、芸苔子、人中白、鲜鱼、砂糖等。 《英公本草》:参与编修者23人,英国公李勣、唐代医家苏敬等。 证类本草 《经史证类备急本草》,简称《证类本草》,总结了北宋以前药物学成就,集宋之前本草学大成。《本草纲目》以此书为蓝本。 作者:北宋-唐慎微 共31卷,本书将《嘉佑本草》《本草图经》两书合一,扩充调整编成,共载药1748种。 本草纲目 明代-李时珍著,中古时代最完备的分类系统。 以北宋-唐慎微《经史证类备急本草》为基础编成此书。 52卷,此书采用“目随纲举”编写体例,故以“纲目”名书。 本草纲目拾遗 清代,创古本草增收新药之冠。 清代本中医学者、本草学家赵学敏编著。 其书以《本草纲目》拾遗为目的,共10卷,载药921种,包含了不少民间药材,如冬虫夏草,鸦胆子、太子参等,以及一些外来药品,如金鸡纳(喹啉)、日精油、香草、臭草等。 中华本草 当代作品,全面总结了中华民族2千多年来传统药学成就并反映当代中药学科研成果。 1999年上海科学技术出版社图书,作者是国家中医药管理局《中华本草》编委会。 共35卷(30卷+藏药卷、蒙药卷、维吾尔药卷、傣药卷、苗药卷),收入中医药物达8980味。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