蒲公英 - 制药技术的传播者 GMP理论的实践者

搜索
查看: 35417|回复: 115
收起左侧

[统计应用] [原创]如何做持续工艺确认

  [复制链接]
药生
发表于 2015-10-25 11:27:24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欢迎您注册蒲公英

您需要 登录 才可以下载或查看,没有帐号?立即注册

x
本帖最后由 绿茶. 于 2015-10-25 21:03 编辑

如何做持续工艺确认

      上个星期写了篇工艺验证的纯技术贴《工艺验证那些事》,大家有兴趣的话,可以去看看。似乎是在第一个回帖就提到最想知道的是持续工艺确认怎么做,接着领导在版主群里面下了命令,要求我在这周写一篇关于如何做工艺确认的帖子,给大家参考一下,好吧,也只能是参考,因为这个东西我也没有做作,只能参照以前见到过的一些质量控制的方法来对持续工艺确认的做法提点个人的想法。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持续工艺确认是在今年(2015年)初发的《药品生产质量管理规范》(2010年修订):附录:确认与验证,工艺验证部分出现的。就是大家还在折腾说回顾性验证,老外似乎已经不承认的时候(其实GMP条款里面似乎没有提到关于回顾性验证名词),在这次的附录里面直接弄出来了一个持续工艺确认。
一、持续工艺确认的数据来源
      持续工艺确认,其实就是对商业化生产产品质量进行连续的监控和对质量数据的变化趋势进行确认,是证明生产状态始终处于受控状态的一个东西。从这句话,我们可以知道持续工艺确认针对的对象其实就是“产品的质量数据”,也许我们可以将这些质量数据具化成:含量、释放度、微生物水平……等等指标,对这些数据要做的就是对它们的趋势进行监控,防止有不良趋势的产生(附录里面的原话是:当趋势出现渐变性变化时,应当进行评估并采取相应的措施),在这里我更喜欢称作“不良趋势”,因为有些时候出现的“渐变性的变化是”可能是好的变化趋势,你不允许变的更坏,也不能不允许变的更好吧,对不对。
好了,数据来源有了以后,我们开始说,如何来做这个确认。
二、如何做持续确认
      其实在相关的条款里面,已经告诉了我们基本的做法,来看看关内容。
      2.1 “持续工艺确认的结果可以用来支持产品质量回顾分析,确认工艺验证处于受控状态”。这句话告诉我们,可以参考产品质量回顾分析的方法:质量控制图、警戒线和行动限。
      2.2  "在生命周期中,应该进行持续工艺确认,对商业化生产的产品质量进行监控和趋势分析"。这句告诉我们,将收集到的产品质量数据,在制作的控制图、有警戒限和行动限的图里面描点,做趋势分析。
      到这里是不是有了点六西格玛里面说到的控制用质量控制图的味道,就是给定一个带有中心值、控制限的带有坐标的控制图纸,每批生产结束把相应的产量这些数据在上进行描点。和这个要求有点像吧,这个似乎叫带控制限的一般控制图。
     2.3 控制限度的确定
     看到上面的估计又有问题了吧,关于持续工艺确认控制限的问题,对不对。问:有数据基础的老产品,可以根据往年的质量数据来制定控制限,那我们的新产品怎么做?好问题。再来看看另外一条是怎么写的:"企业通常应该至少进行连续三批成功的工艺验证。对产品生命中后续商业生产批次获得的信息和数据,进行持续的工艺确认"。就是说,我们最少能有3批的质量数据,然后根据这三批的质量数据来确定我们的控制范围了。
      举个例子吧,就使用三批验证数据来做控制限度。某产品连续三批产品的百分含量分别为:100.9、98.4、99.0,质量标准要求的质量控制范围90%~110%。均值:Xbar=99.4,标准偏差S=1.31,使用六西格玛的控制限的制作方法(当然这里只是参考了类似的计算方法,并不是严格意义上的六西格玛控制限)。使用Xbar±2S作为警戒限,Xbar±3S作为行动限。可以做出下面这张图,之后每批产品的产品含量依次添加在下面带有有控制限的图中,来对趋势进行分析。
如何做持续工艺确认.png
       其实在前期,对数据的趋势进行分析的时候,散点图更好用一些,好了,在这里只是介绍一种方法,大家可以根据自己的习惯来制作适合自己产品的图。
三、持续工艺确认的周期
     关于持续工艺确认的进行的频次或者周期的问题不管怎来回答,都会被提出各种疑问。前段时间有这么一个帖子,我当时给出来的建议是在进行持续工艺确认的初期,对每批产品的质量数据进行确认。后来有人说,那我一周行不行、一个月行不行、一个季度行不行、一年行不行?其实个人认为是没有问题的,你们有胆子写两年一次都没有关系的。条款不是说了吗:“在产品生命周期中,考虑到对工艺的理解和工艺性能的控制水平的变化,应该对持续工艺确认的范围和频率进行周期性的审核和调整”。
    由于对产品工艺理解以及经验知识积累的原因,在产品生产初期,最好是每批都进行确认,当经验和科学知识有充分积累以后,逐渐地减少持续工艺确认的频次。当然了,产品都进行多年数据统计的分析,对工艺的了解也颇深,那直接上大的确认周期(频次)也是没有问题的,这个时候关键就看你们心里承受能力了。这里的废话比较多,就稍微总结一下:如果是生产没有经验的新产品,那么建议每次都做确认;如果已经生产了多年,并对产品工艺了解很深,那就根据自己心理承受能力定一个能接受的确认频次;当然了,生产了多年还没有弄清楚清楚自己产品工艺是怎么回事的,建议还是从头做,每批都确认,先把经验和知识补足,再来说减少确认的频次的事情。
    到这里就结束了,希望能为大家做持续艺确认提供帮助。

   注:本文为蒲公英原创,转载或用于其他用途,请与作者联系。

评分

参与人数 1 +1 收起 理由
大呆子 + 1 很给力!

查看全部评分

本帖被以下淘专辑推荐: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药生
发表于 2015-10-25 15:08:40 | 显示全部楼层
赞同大部分的观点,但是对其中一些观点提出一下异议。
1.在持续的工艺验证中,有无必要制定行动限和警戒限,我个人认为是不需要的。那么,通过什么手段来判定指标出现异常呢?靠变化,比如说,变化和上一批次比较,超过了30%或者说和平均值进行比较。这样的衡量,能够容易发现潜在的变化,而不是说达到某个数值才认为是变化,而且不仅仅发现负趋势,也发现正趋势。举个例子,产品的杂质在前面一个月的检查结果都是0.1%,突然这批变为0.01%,除了十倍的差距,这个时候,从趋势上来说,也是一种异常,也是需要你去调查工艺中,到底发生了什么情况导致了这种现象。而且,警戒限和行动限对于工艺稳定的产品来说,也许是个好办法,但是对于新产品或者工艺不稳定的产品,反而会掩盖一些问题。比如说,杂质水平经常在0.1%,0.2%,0.3%,0.3%,0.2%.0.01%,这样的变化,用警戒限和行动限反而会认为这样的规律是正常的,而忽视了,这样其实也可能是异常的。
2.持续工艺验证的周期,绝对不可能是2年,无论是有没有承受能力。提出持续工艺验证的概念,目的就是为了更好的体现对于工艺变化或者说工艺的持续监控,否则,直接还是再验证就好了。持续工艺验证体现出来的更多的还是对于在生产周期内的产品的关键参数的分析,从而能够及时的发现产品工艺中出现的漂移,及时采取纠正措施,而不是等到2年或者1年后的工艺验证分析中,才发现工艺的问题。
当然持续工艺验证因为是个新的概念,大家对这个的理解,还有不同的看法和意见,业界内也没有什么参照的标本。有一种做法,我认为是一个比较好的做法,供大家参考:
在工艺验证三批结束后,再进行一段时间的持续监控,监控点和取样和工艺验证的时候类似,和工艺验证批的区别在于,这几批的放行按照正常产品的放行程序进行,而不需要等待工艺验证结束后再进行。在这个阶段结束后,可以减少取样的频次和监控点,再继续进行若干批(当然,这个阶段也可以省略)。最后,上述阶段结束后,进入日常的监控时期,就是对每批的关键参数进行监控,然后形成我们日常的周度或者月度的质量报告。

点评

个人认为楼主针对含量做的这个还是蛮有意义的,只是他只是针对含量做了,可以参考你的意见,讲一些关键质量属性做同样的工作即可,扩大范围,但是方法可以参考借鉴。  发表于 2016-3-28 10:07
好吧,我承认,现在才看到你的回复 1.关于持续工艺确认的控制限,个人认为是有必要做一个的,当然做不做还是看自己的观点,我想过这个问题,你的数据偏移总要有个限度,比如含量,低了不好,高了肯定也没有什么好处  详情 回复 发表于 2015-10-25 22:36
赞同叶非的补充 尤其是对于中成药不太好弄  详情 回复 发表于 2015-10-25 19:41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大师
发表于 2015-10-25 13:38:49 | 显示全部楼层
为胜利而来 发表于 2015-10-25 13:14
楼主误导群众了,三批做6西格玛+3S!
别发展蜗牛统计学

因为产品一批批做,他这个应该是预先做好确认的格式,然后逐批增加进去,随着批次多了,趋势分析就越来越清晰了。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药徒
发表于 2019-7-3 15:14:10 | 显示全部楼层
我觉得作者的理解很好,按附录11的规定直接、暴力的方式执行了持续工艺确认。那些持续工艺确认内容包括:人员变化、设备变化、原辅料变化等等的人才是将法规理解的复杂了。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大师
发表于 2015-10-25 18:03:10 | 显示全部楼层
持续性工艺确认个人理解就是用统计学观点对上市产品进行不间断的监控和趋势分析,和质量回顾分析类似,但是周期和频率不一样,也不一定要做什么工艺能力分析,主要还是关键工艺参数和关键质量属性的分析,可以是一月一次,也可以是一个季度一次,看公司文件规定喽。与回顾性验证相比,方法是差不多,只不过要求更多,回顾性验证只是作为再验证的一种方法,要求批次数20-30批左右即可;而持续性工艺确认却是要求长期进行,批次数只要达到一定统计学意义即可,或者说大于3批即可……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大师
发表于 2018-1-4 10:42:25 | 显示全部楼层
思考的实际意义较大,但是在统计学的运用上有误区,考虑到是15年写出的帖子,这个思维已经相当有前瞻性了。但必须承认,统计学挺难学习的,我也不懂,看能看出本帖的谬误。
有一篇帖子建议看一下,或许可以继续讨论一下持续确认这个问题。
https://www.ouryao.com/forum.php? ... D%CD%B3%BC%C6%D1%A7
ISPE/PQRI工艺验证和统计学研讨会“简报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药师
发表于 2017-3-22 11:16:29 | 显示全部楼层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药师
发表于 2017-3-22 13:38:20 | 显示全部楼层
本帖最后由 roadman 于 2017-3-22 14:37 编辑
大呆子 发表于 2015-10-25 22:35
整理一下,给你奖励一个贡献

@大呆子 说到做到?
http://www.infoscience.com/JPAC/ManScDB/JPACDBEntries/1394124434.pdf
http://www.infoscience.com/JPAC/ManScDB/JPACDBEntries/1457459684.pdf
http://www.cbinet.com/sites/default/files/files/WorkshopB_Scherder_Tara_pres.pdf
http://www.cbinet.com/sites/default/files/files/Lombardo_Michelle_pres_Session11.pdf
http://c.ymcdn.com/sites/casss.site-ym.com/resource/resmgr/CMC_Japan_Speaker_Slides/2014_JP_PluschkellStefanie.pdf
http://c.ymcdn.com/sites/www.casss.org/resource/resmgr/2016_CMCS_DonahuePatrick.pdf
http://www.biophorum.com/wp-content/uploads/2016/10/cpv-case-study-interactive-version.pdf

补充内容 (2017-3-22 17:22):
http://www.cbinet.com/sites/defa ... e_Patrick_Pres2.pdf
http://www.cbinet.com/sites/defa ... _Patrick%20pres.pdf

补充内容 (2017-4-17 14:04):
金币 + 10   很不给力

1394124434.pdf

1.16 MB, 下载次数: 89

售价: 1 金币  [记录]

1457459684.pdf

1.39 MB, 下载次数: 58

售价: 1 金币  [记录]

2014_JP_PluschkellStefanie.pdf

1.89 MB, 下载次数: 52

售价: 1 金币  [记录]

2016_CMCS_DonahuePatrick.pdf

465.37 KB, 下载次数: 47

售价: 1 金币  [记录]

CPV-case-study-interactive-version.pdf

1.28 MB, 下载次数: 133

售价: 1 金币  [记录]

评分

参与人数 1金币 +10 收起 理由
大呆子 + 10 很给力!

查看全部评分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药徒
发表于 2016-8-2 15:33:50 | 显示全部楼层
这文章误导读者。批次含量的测试沒有合理子组来提供批内变异的估计丶需要基于单个数值进行过程控制。故控制限就基于两个观测值的移动极差所提供的变差来进行计算。

所以使用单值控制图才是适宜的。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药徒
发表于 2016-8-11 15:41:51 | 显示全部楼层
似是而非的观点。控制图可按个人可以不计算控制限、这是啥话?

你说趋势有好有坏。趋势的出现代表不受控的工艺、有异常因素造成、必须调査。趋势是非偶然的变异!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药徒
发表于 2016-8-21 09:25:56 | 显示全部楼层
lz漏洞很大啊,过程控制是在3批PVB后正式生产使用的, 而不是在做PVB时使用的 !
通常PVB的数据会用来计算CPK,但前提是数据做过了独立检验和正态检验!根据分布你能知道均值是否偏,是否需要修正,以及标准差是否偏离!
三批产品的CPK可以算出PPK,这时候你有了长期的LCL和UCL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药徒
发表于 2015-10-25 12:25:41 | 显示全部楼层
写的很给力,对工艺验证理解的也比较深,多谢分享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药徒
发表于 2015-10-25 12:50:14 | 显示全部楼层
谢谢分享,持续工艺确认毕竟还是从FDA搬回来的概念,国内验证附录写的不够详细,我觉得最好还是借鉴FDA的三段式,从内容上说蜗牛版主这个原创是第三阶段的内容为主了。

点评

没有看过,有名字没有 要是有原文的话,共享一下呗  详情 回复 发表于 2015-10-25 13:05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药生
 楼主| 发表于 2015-10-25 13:05:56 | 显示全部楼层
道路漫长黑暗 发表于 2015-10-25 12:50
谢谢分享,持续工艺确认毕竟还是从FDA搬回来的概念,国内验证附录写的不够详细,我觉得最好还是借鉴FDA的三 ...

没有看过,有名字没有
要是有原文的话,共享一下呗

点评

我理解错了,看了下你的上一篇,原来这个本来就是写第三阶段的啊  详情 回复 发表于 2015-10-25 14:14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药徒
发表于 2015-10-25 13:14:57 | 显示全部楼层
本帖最后由 为胜利而来 于 2015-10-25 13:27 编辑

楼主误导群众了,三批做6西格玛+3S!
别发展蜗牛统计学

点评

因为产品一批批做,他这个应该是预先做好确认的格式,然后逐批增加进去,随着批次多了,趋势分析就越来越清晰了。  详情 回复 发表于 2015-10-25 13:38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15-10-25 13:46:57 | 显示全部楼层
将收集到的产品质量数据,在制作的控制图、有警戒限和行动限的图里面描点,做趋势分析

点评

是这个样子  详情 回复 发表于 2015-10-25 22:55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药生
发表于 2015-10-25 13:48:10 来自手机 | 显示全部楼层
哈哈哈,真是的!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药徒
发表于 2015-10-25 14:14:23 | 显示全部楼层
蜗牛98 发表于 2015-10-25 13:05
没有看过,有名字没有
要是有原文的话,共享一下呗

我理解错了,看了下你的上一篇,原来这个本来就是写第三阶段的啊

点评

好吧,表示没有看过FDA的,资料在哪里,给一个呗  详情 回复 发表于 2015-10-25 22:12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药生
发表于 2015-10-25 14:41:59 | 显示全部楼层
理解一点了。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药徒
发表于 2015-10-25 15:12:12 | 显示全部楼层
本帖最后由 为胜利而来 于 2015-10-25 15:28 编辑
大呆子 发表于 2015-10-25 13:38
因为产品一批批做,他这个应该是预先做好确认的格式,然后逐批增加进去,随着批次多了,趋势分析就越来越 ...

6西格玛--+3S??
有些统计的概念搞的混了,工艺过程能力控制、还有警戒限、纠偏限是这么用的啦

点评

其实我在帖子里面说了,只是参考六西格玛在质量控制的的做法,并不是真正的要做六西格玛的控制图。  详情 回复 发表于 2015-10-25 22:17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药徒
发表于 2015-10-25 15:17:50 | 显示全部楼层
大呆子 发表于 2015-10-25 13:38
因为产品一批批做,他这个应该是预先做好确认的格式,然后逐批增加进去,随着批次多了,趋势分析就越来越 ...

ISPE有一个资料感觉不错,提出了类似FDA对水的PQ的三段论,他们把持续确认搞成了所谓的3A+3B的模式

点评

求资料,求分享~~  发表于 2016-4-7 17:43
麻烦搞过来大家参考  详情 回复 发表于 2015-10-25 19:40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药师
发表于 2015-10-25 15:33:58 | 显示全部楼层
持续,怎么还有周期呢,那不是就不持续了?
应该时时刻刻关注、每班每周每月每季度每年进行批间对比和趋势分析……

点评

附录里面提到的频次,不是周期,说周期完全是个人习惯 我的意思也是每批都进行,但是你知道到,总是有些人喜欢过段时间才去弄这些东西,附录里面有给开了窗户,所以……  详情 回复 发表于 2015-10-25 22:14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15-10-25 15:44:00 | 显示全部楼层
有点那么个意思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药徒
发表于 2015-10-25 16:35:46 | 显示全部楼层
个人理解,就时间段而言,持续工艺确认是三批验证结束之后年度质量回顾之间的工艺确认,批次数据小于年度回顾,监控力度、抽样频次小于验证多于正常生产批次的生产活动,且进行统计学分析!!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药徒
发表于 2015-10-25 19:26:17 | 显示全部楼层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药徒
发表于 2015-10-25 19:26:39 | 显示全部楼层
国内根本做不到

点评

其实也不是国内做不到,关键在于,你想做还是不想做  详情 回复 发表于 2015-10-25 22:14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大师
发表于 2015-10-25 19:40:51 | 显示全部楼层
为胜利而来 发表于 2015-10-25 15:17
ISPE有一个资料感觉不错,提出了类似FDA对水的PQ的三段论,他们把持续确认搞成了所谓的3A+3B的模式

麻烦搞过来大家参考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发帖声明
1、本站为技术交流论坛,发帖的内容具有互动属性。您在本站发布的内容:
①在无人回复的情况下,可以通过自助删帖功能随时删除(自助删帖功能关闭期间,可以联系管理员微信:8542508 处理。)
②在有人回复和讨论的情况下,主题帖和回复内容已构成一个不可分割的整体,您将不能直接删除该帖。
2、禁止发布任何涉政、涉黄赌毒及其他违反国家相关法律、法规、及本站版规的内容,详情请参阅《蒲公英论坛总版规》。
3、您在本站发表、转载的任何作品仅代表您个人观点,不代表本站观点。不要盗用有版权要求的作品,转贴请注明来源,否则文责自负。
4、请认真阅读上述条款,您发帖即代表接受上述条款。

QQ|手机版|蒲公英|ouryao|蒲公英 ( 京ICP备14042168号-1 )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编号:京B2-20243455  互联网药品信息服务资格证书编号:(京)-非经营性-2024-0033

GMT+8, 2025-2-17 20:54

Powered by Discuz! X3.4运维单位:苏州豚鼠科技有限公司

Copyright © 2001-2020, Tencent Cloud.

声明:蒲公英网站所涉及的原创文章、文字内容、视频图片及首发资料,版权归作者及蒲公英网站所有,转载要在显著位置标明来源“蒲公英”;禁止任何形式的商业用途。违反上述声明的,本站及作者将追究法律责任。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