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您注册蒲公英
您需要 登录 才可以下载或查看,没有帐号?立即注册
x
本帖最后由 imqk 于 2018-12-27 11:29 编辑
怀念师傅年代的工匠精神
——记我的制药生涯三阶段之一
作者:哈哈一笑 来源:知药学社(公众号eamorg)壹 2018年9月的一天,小容量注射剂车间一个灭菌偏差要处理。工艺灭菌温度115℃,在灭菌30分钟内出现了一次瞬间脉冲温度117.2℃,灭菌柜验证的温度范围为115℃+2℃,可能因新员工的不熟练,手动进气阀开度过大引起,需偏差调查处理。这是一台目前最普遍使用的水浴真空检漏灭菌柜,制造于2015年11月,体积3立方米,前后门触摸屏操作,门密封采用密封条压缩空气密封,灭菌室外进水和出水装有2个探头T3、T4;室内装2个移动探头T1、T2;对应4个F0值,按设定的灭菌工艺参数自动运行,结束后打印报表,数据不可修改。 这让我想起了25年前我所在的小容量注射剂车间生产条件,那是一个中型国有制药厂,具有30多年小容量注射液生产历史的针剂车间,该车间3层楼,一层是灭菌、灯检、印字、包装工序;2层是洗瓶、灌封工序;3层是配液、制水工序。车间管理人员有书记,正副主任,我是技术员,120多名工人2班生产,工人穿工作服直接进岗位操作,管理人员穿白大褂到任何岗位检查。车间有2台流通蒸汽灭菌柜,体积大约也是3立方,全手动,门是20多个活动钢棒辐条,关闭时辐条卡进柜体四周的孔内,中心旋转压紧,蒸汽密封靠门的平面和柜体四周刚性密封,门接触面不平整后,我们用金属热喷涂然后打磨修平继续使用;温度监控是玻璃温度计,插在柜体侧面的孔内,孔是一个凸出柜内的钢管,生产时工人看着温度计读数,控制蒸汽进汽量,时间是墙上的表计时,灭菌结束打开前后门,用自来水冲凉,一批产品灭菌几柜次,灭菌结束当班工人记录。有时Vc注射液灭菌出来颜色发黄。热分布是用十几个留点温度计放入灭菌产品中同步灭菌,像现在的体温计,只能观察取出后的最高温度。灭菌后颜色黄了,工人说一切正常,车间也只能处罚了之。 配液罐是搪瓷玻璃反应釜,敞口,内壁非常光滑,材质稳定,不和药液起反应;罐体可加热冷却。搅拌器是一头圆一头方,工人自己标注刻度的木头搅拌浆,搅拌结束插入罐底按刻度计算体积加入溶媒,含量高了加水低了补料,老师傅基本一次成功。脱炭用10万毫升上下嘴玻璃抽滤瓶加沙棒真空抽滤,垂直放入2楼的灌封间用0.45、0.22um一次性滤膜过滤,生产结束用注射用水冲洗至目检合格。 纯化水为阴阳树脂+电渗析+超滤机。注射用水先是塔式蒸馏水机,后更换为多效蒸馏水机,储罐为敞口陶瓷罐加不锈钢盖,无循环系统。 灌封机为几十台单机,按1-2ml、5-10ml、20ml规格分开安装于不同房间,几乎每天同时生产3个品种,不间断。药液通过管道输送到每台灌封机,中间加垂熔玻璃滤器连接玻璃灌注器,灌注器连接上下玻璃蓝白活塞,玻璃活塞是车间一个水平特别高的玻璃工师傅手工烧制,接触面手工研磨,不漏液,装量准确,活塞芯毛孔恰到好处,针头不吐药,无碳化。一名工人操作一台灌封机,烘干的安瓿导入灌封机料斗,机器开动,灌封机前排的针头吹压缩空气,将安瓿内的残余玻璃屑等异物吹出,后排的针头按调整好的装量注入药液,通过乙炔火焰熔封安瓿瓶口。灌封班长巡回抽查装量、澄明度、封口、漏气、碳化等,出现异常停机修理。 垂熔玻璃滤器生产结束用重铬酸钾洗液浸泡过夜,早上用注射用水正反冲洗。灯检和灌封检出的废品返回配液,打回收加下批,打回收不熟练工人经常将手指划破。 洗瓶为喷淋加甩水,3次注满,3次高速甩出;烘箱为蒸汽加热管,安瓿倒放在镀锌铁皮盘中,放在蒸汽管上烘干备用。控制标准是干燥无可见异物。 质量部不参与生产过程控制,只是抽样,检验,发报告。 时间很快到了1997年,全省进行国有中小企业改制,国有企业必须脱离国家怀抱,政府不再进行投资(断奶),药厂不再交利润给政府,政府只管收税,利润为法人所有,风险由法人承担,政府只求所存,不求所有,股份制,社会自然人投资,买断国企工人工龄。干了几十年的老工人含泪纷纷离开两三代人生存的工厂,失业或转行。制药厂进入私营化,社会上的年轻人开始进入。敬业、吃苦耐劳、精益求精等国企工人的素养和传承从年轻一代身上逐渐消失了,干不了多长时间就跳槽,人员流动成了常态。 98年,制药行业迎来了暴风骤雨,对原有的模式要进行彻底地清洗,GMP认证来了,没有证书必须按期停产,小容量注射剂达标最后期限2002年12月31日。建设新厂房、新车间需要很大的投资,老板把药厂土地全部抵押给银行融资。然后设计图纸,土建动工,设备考察。然后我们拼命地学习、培训、背诵条款、组织考试。找来通过认证企业碎片化的模板编制文件,紧张有序地开始了98版GMP认证的神圣工作,企业的生死存亡在此一战!职业生涯的延续在此一战! 由于新厂房的建设速度没有及时跟上,这个车间一直生产到2003年元月某日,将剩余原辅料包材干完,直到药监局来贴上了封条。30多年的针剂车间曾经生产了几十亿支注射液,终于结束了为人民健康服务的历史使命,成了制药行业的一粒沙,随风远去了。 这是我经历的小容量注射剂生产第一段,我的青春、梦想、快乐都献给了它,我常常想念、感恩我的师傅,我的同事,是他们教会了我技能,他们却因文化程度低、年龄大,早早离开了热爱一生的工厂,另谋生存。 师傅,我一生感谢您! (未完待续)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