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帖最后由 jjb2005 于 2011-12-9 13:16 编辑
一、本书的由来 在这部《中药原植物化学成分集》之前,我们编写过三本书,是本书的前身。第一本是1999年英国 Ashgate出版社出版的Traditional chinese Medicine。该书以概括、综合的方式介绍我国科学家在中药化学领域的研究成果(第一部分),同时尝试建立一套表达系统,用英文恰当地表达中药药效和适应症的种种说法(第二部分),以便使外国人更容易理解和接受中药的一些基本概念。在2003年出版的乃ditional CineseMedicines(第二版)中,进行了三方面的改编和修订:一是重新组织全书结构,实行以原植物物种为基本单元来建立中药名称描述系统,二是在数据库技术的支持下开始建立交叉索引系统,三是把收集的化合物从6800种增加到9127种,涉及药用植物及其同属植物也扩展到3922种。第三本书是为了满足国内读者的需要而编写的,即中文版的《中药原植物化学成分手册》,收集化合物增加到10458种,涉及药用植物4362种,文献增加到2274篇(部),并开始系统收集化合物的药理实验数据。 在上述三本书的基础上,从2005年开始,我们着手编写《中药原植物化学成分集》,这一次花费了年时间,日前终告完成。 二、本书的特点 这部《中药原植物化学成分集》有下面几个特点: (一)书中信息量大幅度扩展。本书收集的化合物数量从10458种扩展到23 033种,涉及药用植物从4362种增加到6760种,引用参考文献从2274篇扩展到5507篇。 (二)数据收集年代及时延伸。对中文核心文献的收集年代全面延伸到2005年,同时收集了21世纪前五年在几种英文顶尖杂志上发表的与中药化学及药理学有关的绝大部分研究成果。 (三)系统扩展药理研究成果。内容涉及200多种靶癌细胞的抗癌模型、多种机理的抗氧化模型、细胞因子网络调节机制的抗炎模型、几十种酶抑制剂模型、一氧化氮生成抑制剂药理模型等。本书收集了有药理实验数据的化合物7819种,反映了国际药用植物学、化学药理学研究的最新进展。 (四)信息表达科学、确切、规范。本书全面、严格地定义了化合物中英文名称、化学结构、生物活性等数据的结构、层次及格式,使化学、植物学、药理学等相关学科专业信息的表达更加科学、确切和规范。 (五)保证数据一致性、可靠性。全书在编写过程中采用了保证一致性的数据管理策略,坚持使用各种交叉验证方法,使数据质量更加可靠。特别是实现了所有化合物立体化学信息的精确表达,以及其药理活性数据多层次结构的规范化,使得本书成为一个数据可靠、信息丰富、使用方便的研究平台。 (六)索引完备、检索方便。在“化合物生物活性索引”中,对抗癌活性等十多类信息结构复杂的重要是从总体上用人工智能等现代方法综合进行中药研究的实用工具。 三、本书和中药现代化 本书作者来自中国科学院过程工程研究所生化工程国家重点实验室,长期从事药物分子设计及化学信息学研究。在编写本书的过程中,我们结合自己的研究,结合编写中碰到的问题,做了一些和“中药现代化”相关的探索研究。一是关于建立中药标准;二是关于从中药出发创制新药;三是对经典的中药理论和复方配伍原理赋予现代科学理论和概念的诊释。 (1)在中药标准体系中,首当其冲的就是中药名称,药效专门术语等词汇体系的国际化。我们在这两方面做了些探索研究,初步的结果己经体现在本书中。例如对于中药名称,使用了一种和现有的传统中药工具书有所不同的表达系统,它是以药用植物物种(而不是以中药)作为基本描述单元。对每一种中药原植物给出唯一的中文名和相应的拉丁学名,顺利实现了中药信息系统和当代科学文献常规表达方式的平滑连接。后来的实践证明,这对随后中药化学、药理学信息的大规模扩展有重要意义。 (2)对于从中药出发创制新药,现代分子设计技术已经发展了一套成熟的方法,可行性很强。但其瓶颈问题就是缺少一个含有大量中药化学成分三维结构信息的数据库,搜索发现新先导化合物。在本书中,对23 033种中药化学成分全面给出了直到化学键和原子水平的分子结构信息。把这些信息放在一起,就是一个可以直接用结构搜索或药效团搜索方法发现新的先导化合物的有效工具。 (3)在化学工作者看来,要把中药的物质基础和作用机制在现代科学实验的基础上用科学语言说清楚,就要在分子水平仁对中药成分、结构和药理进行综合、系统地(而不仅仅是个别、零散地)研究,同时再把中药复方配伍过程中和中药煎煮过程中的相互作用、成分变化以及中药成分间的协同作用、拮抗作用弄清楚。我们认为,要打开中药理论研究的新局面,一方面要继续充分利用现代科学手段积累大量的实验数据,同时,要特别重视方法论的思考和研究,从各个学科、各个领域提出新的研究思路、创建新的研究工具,探索新的研究方法。我们建立本书这样一个数据集合,就是为了进行此类研究准备一些必要的条件。我们相信,把综合的方法和分析的方法相结合,把化学研究和药理研究相结合,把中药药效概念和现代药理概念相结合,·定会在研究、阐明中药的物质基础,用现代科学概念诊释中药药效、复方理论等方面取得新的进展、新的突破。 四、致谢 本书作者衷心感谢在卜多年的漫长岁月中始终给予我们充分理解和支持的中国科学院过程工程研究所历届领导和众多同仁们。他们当中特别要感谢的有:郭慕孙院士、李静海院士、许志宏研究员、苏志国研究员、张锁江所长、陈运法副所长、刘会洲研究员、李晓霞研究员、杨章远研究员和温浩研究员。衷心感谢科技部国家科学技术学术著作出版基金、中国科学院科学出版基金对本书出版的资助,中国科学院过程工程研究所在研究条件等方面的有力支持。感谢在资料查找、数据收集、软件编程、技术支持等方面付出辛勤劳动的研究所原分子设计研究组同仁和历届研究生们。他们当中特别要感谢的有:唐武成工程师、许洪萍工程师、李琪工程师、何险峰博士、何敏博士、裴剑锋博士、彭涛博士、雷静博士、曹殿芳副研究员、谢爱华博士、廖晨钟博士、陆爱军博士、刘冰博士、乔颖欣硕士、刘海波博士,以及在早期帮助工作的研究所同仁赵兰英副研究员、汪培武副研究员、骆元章副研究员。感谢美国化学信息学专家、原美国健康研究院资深研究员GWA , Milne博士长期以来对我们从事中药现代化研究的指导、鼓励和尤私帮助。事实上正是Milne博士早在1993年建议我们开展中药研究。感谢中国医学科学院药用植物研究所肖培根院士多年来对这项工作的关心和关键性的指导。正是肖院士在2003年亲自来所指导工作时,建议以20 000个化合物作为基本完成本数据集的目标,这次又在百忙之中为本书作序。国内许多研究单位的同行也一直关心和支持这项工作,其中特别要感谢防化研究院陈冀胜院士的指导,中国医学科学院药物研究所杜冠华教授和北京大学化学与分子工程学院来鲁华教授多方面的帮助。 本书作者还要感谢我们的家人们,没有他们毫无保留的理解和支持,本书不可能完成。最后要感谢日本著名眼科医生、篆刻家薰川北平先生,他亲自篆刻“化学”、“本草”两方印章用于本书书面设计一,并题写书名。由于水平所限,时间也总是太紧张,虽然作者尽了最大努力,书中错误仍难完全避免。诚恳地期望读者在发现错误时不吝指出,以便再版时予以更正,在此谨致由衷的谢意。作者的电子邮件地址是mailto:jjzhou@home. ipe. ac. cn和mailto:grxie@home. ipe. ac. cn。 和前几本书一样,本书仍然献给那些为实现中药现代化,为推动中药走向世界而上下求索、忘我工作的人们。
编著者谨识 2008年12月20日于北京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