蒲公英 - 制药技术的传播者 GMP理论的实践者

搜索
查看: 1124|回复: 7
收起左侧

[食品] 吃要小心——我国食源性疾病高发

[复制链接]
宗师
发表于 2013-8-21 20:30:51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欢迎您注册蒲公英

您需要 登录 才可以下载或查看,没有帐号?立即注册

x
我国食源性疾病高发

饮食习惯的改变也是食源性疾病发病率上升的原因之一,应该得到足够的重视。

  许恒  摄

  编者按

  近日,湖南一8岁女孩因食用路边摊食品而造成肉毒毒素中毒,引起了社会的关注。这是一个典型的食源性疾病案例。世界卫生组织一直强调:“食源性疾病是全球性挑战。”我国卫生部门针对我国食源性疾病情况做了为期一年的研究,研究表明,公众食品安全意识薄弱致食源性疾病高发。那么,什么是食源性疾病?它有什么危害?我们应该怎样预防?日前,在国家食品安全风险评估中心的“公众开放日”活动中,有关专家就这些问题向公众做了详细的解答。

  每年全国2亿多人

  吃出急性胃肠炎

  近期,我国科学家在专业期刊《BMC Public Health》上发表学术论文,详细分析了我国的急性胃肠炎和食源性疾病负担状况。这项为期一年的研究由国家食品安全风险评估中心联合上海、江苏、浙江、江西、广西、四川六地的疾病预防控制中心共同完成。

  项目参与者、国家食品安全风险评估中心重点实验室陈艳研究员介绍,2010年~2011年,全国约有7.48亿人次发生急性胃肠炎,4.2亿人次因病就诊。这其中可能有约三分之一由食物引起,也就是说,每年全国吃出急性胃肠炎的就有2亿多人。仅急性胃肠炎一项,共造成全国损失1.7亿个工作日,消耗的医疗资源与社会资源更是难以估计。陈艳解释,食源性疾病是由多种疾病组成的公共卫生问题,其中,急性胃肠炎是其最主要的临床症状。评估人群急性胃肠炎负担的研究为评估食源性疾病负担奠定了基础。从该研究结果可以看出,就急性胃肠炎的发病率来看,我国与发达国家并无明显差异,这也是世界卫生组织(WHO)一直强调的“食源性疾病是全球性挑战”。

  那么,到底何为食源性疾病?

  国家食品安全风险评估中心食源性疾病监测部副主任郭云昌研究员介绍,食源性疾病是指食品中致病因素进入人体引起的感染性、中毒性等疾病。我们常说的“食物中毒”实际上就是食源性疾病的一种。

  根据WHO《食源性疾病暴发调查和控制指南》,食源性疾病的致病因子主要包括:细菌(17种)、病毒(5种)、原虫(5种)、吸虫(6种)、绦虫(3种)、线虫(4种)、生物毒素(7种)、化学性(9种)。像我们比较熟悉的案例,“镉大米”就属于化学性重金属超标;“肉毒杆菌奶粉”属于细菌污染;“福寿螺”事件是广州管圆线虫中毒。可以说,我国公众安全意识薄弱致食源性疾病高发。但是食源性疾病却并未引起公众足够的重视。

  郭云昌介绍,根据WHO的估计,全球每年发生食源性疾病数十亿人,发达国家每年约有1/3的人次感染食源性疾病,如美国估计每年约有4800万例食源性疾病患者,其中12.8万人入院治疗,3000人死亡。这一问题在发展中国家更为严重,进食不安全食品每年导致亿万人发病和大量死亡,如发展中国家(不包括中国)每年约有180万儿童死于微生物性腹泻(1998年)。可见,食源性疾病的危害不容小觑。

  据陈艳介绍,目前,全球食源性疾病发病率为0.157次/人年,即每6人中有1人在过去一年中曾发生食源性疾病。但根据WHO估计,发达国家食源性疾病的漏报率在90%以上,而发展中国家则在95%以上。我国每年食物中毒上报数据仅为实际情况的“冰山一角”。一方面是我国食品安全问题频发,另一方面是我国对食源性疾病的数据掌握不足,因此,我国亟须建立一套食源性疾病主动监测体系。

  告别传统检测

  溯源方能防控

  近年来,食源性疾病成为日益严重的全球性公共卫生问题之一。食源性疾病不断增加的原因十分复杂,但都与经济快速发展有关。随着生产生活方式的改变和经济的发展,食源性疾病的特征也在悄然变化。以前,同一地区的集中暴发是其主要形式,容易识别;但目前食源性疾病暴发更多以跨地区“集中发生,分散发现”的形式出现,发病形式更加隐蔽和难于识别,传统的被动报告系统很难做到早期发现和预警。

  在借鉴发达国家经验的基础上,我国于2011年开始着手建设食源性疾病主动监测体系,采取“主动出击”的方式搜索相关病例和识别暴发,将监测关口前移,最终将和现有的被动监测体系一起,实现“以疾病找食品”和“以食品找食品”双管齐下的溯源防控。

  那么,食源性疾病主动监测体系是如何运作的?以今年四川眉山映天学校食物中毒事件为例,6月13日下午15时~18时,眉山疾控中心接报有100多名学生发生发烧、呕吐、腹痛的聚集性病例,眉山疾控中心立即把该消息上报国家食品安全风险评估中心(以下简称中心),中心马上启动了舆情监测。14日,就诊病例已达300多,眉山疾控中心启动调查,初步诊断为感染性腹泻,中心启动了应急预案。15日,生物样本送达四川省疾控中心,开展病原学检验,排除病毒性感染。同时,中心派出专家组跟踪调查进展,提供技术指导,建议对可疑食品和操作人员进行细菌检验。16日,8份粪便中检出鼠伤寒沙门氏菌,可疑食品中检出疑似沙门氏菌,怀疑污染由生鸡肉交叉污染所致。中心组织研判,确诊为鼠伤寒沙门氏菌感染,建议进一步开展食品溯源调查。17日,四川省疾控中心开展鸡肉加工、农贸市场、养殖场溯源调查,追踪污染来源。中心进行风险评估,预测发展趋势,提出预警建议及预防控制建议。

  由此可见,食源性疾病主动监测体系的最终目标是追根溯源,找到污染来源,从而指导公众做好预防,避免健康隐患。

  远离食源性疾病

  预防更关键

  尽管食源性疾病的危害不容忽视,但只要做好预防,就能够远离食源性疾病。对于如何预防食源性疾病,郭云昌介绍,国际上最有效、最简单易学的预防措施就是“WHO食品安全五要点”,分别是保持清洁、生熟分开、烧熟煮透、保持食物的安全温度、使用安全的水和原材料。其中生熟分开是老生常谈的话题,但仍是发生家庭食物中毒的主要原因。普通百姓常常忽略制作生食与熟食的器具分开使用的观念,处理生食的器皿如果再拿来处理熟食,生食的细菌会通过器皿污染熟食。应使用两套不同的器具分别处理生食和熟食,以避免交互污染。

  郭云昌强调,食源性疾病范围很广,细菌引起的主要表现有腹痛、呕吐、腹泻等;化学物质引起的疾病症状差别很大,公众需要做的是只要怀疑自己有感染症状,就要及时就医,可能的话,尽量把吃剩的食物留下,以便后期检验。可以说,保证食品安全,每个人都有自己的责任。

  对此,国家食品安全风险评估中心副主任严卫星也表达了相同的观点:“食品安全的管理需要全社会的参与,比如消费者,当我们怀疑食品有问题时,往往是自行吃药,或者到医院就诊,如果能多一些投诉或报告,就会引起监控系统的注意,研究人员就可以从更广泛的范围更好地发现事故隐患。”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药徒
发表于 2013-8-21 21:41:25 | 显示全部楼层
怪可怕,防不胜防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药生
发表于 2013-8-21 22:19:47 | 显示全部楼层
不吃了,还饿。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13-8-24 17:18:47 | 显示全部楼层
食品安全法规奇缺,还是边吃边等吧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药徒
发表于 2013-8-24 18:16:43 | 显示全部楼层
科学家说过:人生有70%的饭,是给医生吃的..........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13-8-28 17:19:17 | 显示全部楼层
挺好啊挺好












驾驶员模拟考试的网站:驾驶员理论考试模拟试题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13-9-1 14:01:44 | 显示全部楼层
ding呀 支持












法兰视镜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药徒
发表于 2013-9-11 12:46:12 | 显示全部楼层
楼主辛苦了,谢谢分享。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发帖声明
1、本站为技术交流论坛,发帖的内容具有互动属性。您在本站发布的内容:
①在无人回复的情况下,可以通过自助删帖功能随时删除(自助删帖功能关闭期间,可以联系管理员微信:8542508 处理。)
②在有人回复和讨论的情况下,主题帖和回复内容已构成一个不可分割的整体,您将不能直接删除该帖。
2、禁止发布任何涉政、涉黄赌毒及其他违反国家相关法律、法规、及本站版规的内容,详情请参阅《蒲公英论坛总版规》。
3、您在本站发表、转载的任何作品仅代表您个人观点,不代表本站观点。不要盗用有版权要求的作品,转贴请注明来源,否则文责自负。
4、请认真阅读上述条款,您发帖即代表接受上述条款。

QQ|手机版|蒲公英|ouryao|蒲公英 ( 京ICP备14042168号-1 )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编号:京B2-20243455  互联网药品信息服务资格证书编号:(京)-非经营性-2024-0033

GMT+8, 2025-4-4 00:08

Powered by Discuz! X3.4运维单位:苏州豚鼠科技有限公司

Copyright © 2001-2020, Tencent Cloud.

声明:蒲公英网站所涉及的原创文章、文字内容、视频图片及首发资料,版权归作者及蒲公英网站所有,转载要在显著位置标明来源“蒲公英”;禁止任何形式的商业用途。违反上述声明的,本站及作者将追究法律责任。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