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您注册蒲公英
您需要 登录 才可以下载或查看,没有帐号?立即注册
x
中药鉴定系列之三十二野菊花 草木洛溪——野菊花 出自两汉刘彻的《秋风辞》 秋风起兮白云飞,草木黄落兮雁南归。
兰有秀兮菊有芳,怀佳人兮不能忘。
泛楼船兮济汾河,横中流兮扬素波。
箫鼓鸣兮发棹歌,欢乐极兮哀情多。
少壮几时兮奈老何! 前言:在上一阶段我们与大家交流了中药故事系列(42味),得到了广大朋友的一致好评,我们在想能为中药的发展做些什么呢?中药作为我国几千年来的文化瑰宝,在新时代换发出新的活力与生命,它的发展离不开,每一位中药人的努力,哪怕是一点小小的文字,也能起到星星之火。将中药与故事结合起来传播,其实就是一个很好的传播作用,寓教于乐。大家也喜闻乐见,不仅了解了中药功效作用,还丰富了自己的知识面与文学修养。有故事的人是幸福的,会讲故事人是幸运的,听故事的人是幸好的,传播故事的人是辛可的。 与中药故事一脉相承,中药鉴定变应运而生,我们将继续为大家奉献中药故事的姊妹篇中药鉴定系列。希望与大家一道在平台上继续交流学习。红颜不老,努力前行。传承中药文化·践行中药鉴定。 序:中药鉴定,主要的技术方法有中药来源植(动)物鉴定、药材性状鉴定、药材显微鉴定、药材理化鉴定、生物检定,简称为"五大鉴定法"。别外还有原植物形态鉴定、水试等方法,通过鉴定对中药的品种、纯度、质量进行评价。 野菊花的鉴别方法 【鉴定中药材名】野菊花 【药材来源鉴定】本品为菊科植物野菊Dendranthema indicum(L.)Des Moul.的干燥头状花序。此花为野生菊花,故名野菊花,简称野菊。 【药材历史考证】菊花的始载本草为《神农本草经》,原无家野之分。后来,《本草经集注》云:“菊有两种:一种茎紫气香而味甘,叶可作羹食者为真。一种青茎而大,作蒿艾气,味苦不堪食者,名苦薏,非真。其华正相似,唯以甘苦别之尔。”《本草拾遗》谓苦薏曰:“花如菊,茎似马兰,生泽畔,似菊,菊甘而薏苦,语曰:苦如薏是也。”《日华子本草》曰:“菊有两种:花大气香茎紫者为甘菊;花小气烈青茎者小者名野菊,味苦。”《本草衍义》云:“菊花,近世有二十余种,惟单叶花小而黄绿,叶色深小而薄,应候而开者是也。《月令》所谓‘菊有黄花者也。又邓州白菊,单叶者亦入药。”《本草纲目》曰:“菊之品凡百种,宿根自生,茎叶花色,品品不同,……其茎有株蔓紫赤青绿之殊,其叶有大小厚薄尖秃之异,其花有千叶单叶、有心无心、有子无子、黄白红紫、间色深浅、大小之别,其味有甘苦辛之辨,又有夏菊秋菊冬菊之分。大抵惟以单叶味甘者入药,菊谱所载甘菊、邓州黄、邓州白者是矣。甘菊始生于山野,今则人皆栽植之。其花细碎,品不甚高。蕊如蜂窠,中有细子,亦可捺种。”“苦薏,处处原野极多,与菊无异,但叶薄小而多尖,花小而蕊多,如蜂窠状,气味苦辛惨烈。”根据以上本草所述“苦薏”、“野菊”考证,与野菊相符。 【植物形态鉴定】多年生草本,高25~100cm。茎直立或铺散,有分枝,被疏毛。叶互生,茎生叶柄长1~2cm;叶片卵形、长卵形或椭圆形,长3~10cm,宽2~7cm,羽状半裂、浅裂或分裂不明显而边缘有浅齿,裂片顶端尖,两面有短柔毛。头状花序直径15~25mm,常在茎枝顶排列成伞房状圆锥花序或伞房花序;总苞片约5层,草质,边缘宽膜质,顶端钝或圆,外层短,向内渐长。舌状花一层,黄色,舌片长10~13 mm,管状花基部无鳞片。瘦果长1.5~1.8mm,无冠毛。花期6~11月。而皱缩,通常无腺点;管状花少,外露。 杭菊呈碟形或扁球形,直径2.5~4cm,常数个相连成片。舌状花白色或黄色,平展或微折叠,彼此粘连,通常无腺点;管状花多多数,外露。 【药材性状鉴定】本品呈类球形,直径0.3~1cm,棕黄色。总苞由4~5层苞片组成,外层苞片卵形或条形,外表面中部灰绿色或淡棕色,通常有白毛,边缘膜质;内层苞片长椭圆形,膜质,外表面无毛。总苞基部有的残留总花梗。舌状花1轮,黄色,皱缩卷曲;管状花多数,深黄色。体轻。气芳香,味苦。 【药材显微鉴定】野菊花粉末特征:黄棕色。①花粉粒黄色,类圆形,直径20~33μm,表面有刺,刺长约3.5μm,每裂片4~5刺。②腺毛头部鞋底形,4~6(~8)细胞,两面相对排列,长径35~120μm,短径33~67μm,外被角质层。③T形毛较多,顶端细胞长大,臂一长一短,直径23~50μm,壁稍厚或一边稍厚,基部1~13细胞,其中一个稍膨大或皱缩。 【药材理化鉴定】取本品粉末3g,加乙醇40ml,加热回流1小时,滤过,滤液照下述方法试验: 1.取滤液1滴,点于滤纸上,喷洒三氯化铝试液,干后,置紫外光灯(365nm)下观察,显黄绿色荧光。 2.取滤液2ml,加镁粉少量与盐酸4~5滴,加热,显红棕色。 【生境分布】生于山坡草地、灌丛、河边水湿地、滨海盐渍地、田边及路旁。全国大部分地区均有分布。 【采集加工】采收,晒干或低温干燥。 【饮片炮制】筛去灰屑,除去杂质。 【性能功用】苦、辛,微寒。归肝经、心经。清热解毒。用于疔疮痈肿,目赤肿痛,头痛眩晕。内服:9~15g;水煎服。外用:适量,煎汤外洗或制膏外涂。 【附注】置阴凉干燥处贮藏。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