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您注册蒲公英
您需要 登录 才可以下载或查看,没有帐号?立即注册
x
本帖最后由 dgf5201314 于 2025-6-9 14:58 编辑
新手刚学习写了一份,液体灌装系统确认方案统的设备确认方案,请各位前辈指导一下!!!
膏剂车间2液体灌装系统确认方案 | | | | | | | | | | | | | | | | | | | | | | 企业负责人¨、质量部¨、QA办¨、QC办¨、生产部¨、生产办¨、物控办¨、设备办¨、综合管理部¨、膏剂车间1¨、膏剂车间2¨、膏剂车间3¨、栓剂车间¨、酊剂车间¨、提取车间¨、药物警戒部¨、委托方¨。 |
1.概述: 我公司用于液体灌装设备为上海灼灿制药机械设备有限公司生产,本设备由理瓶机、传送带、灌装机、外盖振荡器电气控制系统等组成。 | | | | | 生产能力:70-80瓶/分钟、旋盖头数:双头、计量误差:±1%、灌装合格率:≥99.5%、生产合格率:≥99.5% | | | | | | | | | | | | |
2.目的: 确保液体灌装 系统的设计、安装、运行及性能符合生产工艺要求,满足GMP、《中国药典》现行版及企业质量标准,保证产品质量稳定可控。 3.范围: 本方案适用于膏剂车间2的液体灌装系统的安装、运行、性能确认。其内容依据生产厂家提供的指标及我公司的URS,定义出内容、步骤、文件、参考资料及接受标准。 4.职责: 生产办负责制定确认方案、执行测试并记录数据,质量部审核方案、监督执行、批准报告并对产品进行检测,设备办保证设备运行,处理技术问题。 5.计划: 6.依据: 7. 确认风险评估: 7.1 风险评估方法:遵循FMEA技术(失效模式效果分析)。 7.2 失败模式效果分析(FMEA)由三个因素组成:风险的严重性(S)、风险发生的可能性(P)、风险的可测性(D)。 7.3 严重性(S):主要针对可能危害产品质量数据完整性的影响。严重程度分为四个等级: 严重性(S) | 风险系数 | 风险可能导致的结果 | | | 直接影响产品质量要素或工艺与质量数据的可靠性、完整性或可跟踪性。此风险可导致产品不能使用;直接影响GMP原则,危害产品生产活动。 | | | 直接影响产品质量要素或工艺与质量数据的可靠性、完整性或可跟踪性。此风险可导致产品召回或退回;不符合GMP原则,可能引起检查或审计中产生偏差 | | | 尽管不存在对产品或数据的相关影响,但仍间接影响产品质量要素或工艺与质量数据的可靠性、完整性或可跟踪性;此风险可能造成资源的浪费。 | | | 尽管此类风险不对产品或数据产生最终影响,但对产品质量要素或工艺与质量数据的可靠性、完整性或可跟踪性仍产生较小影响 |
7.4 可能性(P):测定风险产生的可能性,为建立统一基线,建立以下等级: 7.5 可测性(D):在潜在风险造成危害前,检测发现的可能性,定义如下: | | | | | | | | | | | | | | 自动控制装置到位,检测错误(例:警报)或错误明显(例:错误导致不能继续进入下一阶段工艺) |
7.6 风险级别评判标准 7.6.1 风险优先系数(RPN)计算公式 RPN=SPD=严重性(S)×可能性(P)×可测性(D) 7.6.2 风险评价标准 | | | | | 此为不可接受风险。必须尽快采用控制措施,通过提高可检测性及降低风险产生的可能性来降低最终风险水平。验证应先集中于确认已采用控制措施且持续执行。 由严重程度为4导致的高风险水平,必须将其降低至RPN最大等于8。 | | | 此风险要求采用控制措施,通过提高可检测性及(或)降低风险产生的可能性来降低最终风险水平。所采用的措施可以是规程或技术措施,但均应经过验证。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一定程度上接受,但应按风险优先级 采取措施尽可能降低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size=10.5000pt]传送带故障以及理瓶机故障。 | | | | | | | | | | | | | | | | | | | | | |
8.各项目的确认: 8.1安装确认 8.1.1安装确认的目的: 安装确认是对液体灌装系统是否符合新版GMP的要求、规范、说明和设计标准进行核实和确认的过程;同时,检查并确认液体配制系统的安装符合URS的要求安装。 8.1.2 安装确认依据: 产品设计要求、产品购销合同;设备安装图;电气图;水、电、气、管路等布置图;产品合格证;产品使用说明书;备品备件清单等。 8.1.3 安装确认项目: 安装确认项目表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台板:[size=12.0000pt]304奥氏体不锈钢[size=12.0000pt]、[size=12.0000pt]表面粗糙度Ra≤0.8μm[size=12.0000pt],[size=12.0000pt]防尘机架[size=12.0000pt]:[size=12.0000pt]304不锈钢方管[size=12.0000pt],[size=12.0000pt]供瓶机构[size=12.0000pt]:[size=12.0000pt]304不锈钢[size=12.0000pt]、[size=12.0000pt]304不锈钢[size=12.0000pt]板、[size=12.0000pt]进口聚甲醛表面粗糙度Ra≤0.8μm[size=12.0000pt],[size=12.0000pt]中心转盘、拨盘部分[size=12.0000pt]:[size=12.0000pt]进口聚甲醛[size=12.0000pt]、[size=12.0000pt]表面粗糙度Ra≤0.8μm[size=12.0000pt],[size=12.0000pt] 灌装部分[size=12.0000pt]:[size=12.0000pt]316L奥氏体不锈钢[size=12.0000pt]、[size=12.0000pt]表面粗糙度Ra≤0.8μm[size=12.0000pt],[size=12.0000pt]理盖、旋盖部分:[size=12.0000pt]304奥氏体不锈钢[size=12.0000pt]、[size=12.0000pt]表面粗糙度Ra≤0.8μm[size=12.0000pt]。 | | | | 外包装无破损,设备表面抛光平整光滑、无损伤、毛刺及锐边;涂漆件表面色泽均匀、无起壳、脱皮现象。 | | | [size=12.0000pt]采用0.5M水平尺检查 | | | | | |
8.1.4 确认结果: 安装确认结果:见附表1:《液体灌装系统安装确认表》。 8.2 运行确认 8.2.1 运行确认目的: 运行确认是检查和测试液体灌装系统的运行是否安全、平稳、可靠;各项技术参数能够达到设计要求;能够满足GMP及生产工艺要求。 8.2.2 运行确认依据: 依据液体灌装系统技术参数要求,确认公共系统与设备匹配和满足运行要求;依据URS,确认设备空载运行的平稳性、安全性、可控性。 8.2.3 运行确认项目: 液体配制系统运行确认项目表 | | | | | | | 灌装头能够准确升降,动作灵活;计量泵运行正常无异常噪音或振动。 | | | | | | | | | | | | | | | | | | | | 运行模式→振荡器开→手动调试装量→主机开→自动进行灌装、加盖、旋盖操作”;停机模式“主机停→灌装停→振荡器停→所有功能停止”,失去自动运行功能,具备手动运行功能程序,与使用说明书一致。 | | | | 瓶体位置偏差≤1mm,无卡瓶或掉落打滑、跑偏等情况、,运行速度均匀。 | | | | | | | | | | | | |
8.2.4 确认结果: 见附表2:《液体灌装系统运行确认表》。 8.3 性能确认 8.3.1 性能确认的目的: 确认液体配制系统在正常生产条件下持续稳定运行的能力,确保其能够按照预定参数满足生产工艺要求。 8.3.2 性能确认内容: 8.3.2.1 灌装一致性确认: 8.3.2.1.1 操作方法:按灌装系统的操作规程(草)开启灌装机,进行灌装操作装量,连续灌装3批产品(或使用黏度相近的介质),中间正常按照间隔20min抽取灌装过程中连续的6瓶药品,用规格100ml的量筒检查装量,每三小时记录一次外观检查结果,并记录相应数据。 8.3.2.1.2 可接受标准:每批内RSD≤1%,每批之间差异≤1.5%。 8.3.2.2 设备稳定性确认 8.3.2.2.1 操作方法:连续进行3批生产流程,记录系统运行状态(如报警次数、故障停机时间)。 8.3.2.2.2 可接受标准: 无影响产品质量的故障;报警可及时处理。 8.3.2.3 产能确认: 8.3.2.3.1 操作方法: 按操作规程(草)开启灌装机,进灌装旋盖机操作,装量40mL。正常灌装30min后,用校验秒表计时t,记录此时段总灌装旋盖机旋盖后瓶子数Q,挑出不合格的包括装量不合格、未加盖瓶子Q1,约10min取样1次,连续3次,按公式计算:生产能力=(Q- Q1)/t。 8.3.2.3.2 可接受标准: 平均产能≥设计产能的95%。 8.3.2.4 灌装精度确认: 8.3.2.4.1 操作方法: 依据URS、使用说明书与操作规程(草),以及《中国药典》“最低装量检查法”。按灌装系统的标准操作规程开启灌装机,进行灌装操作装量,连续灌装0.5h,灌装后随机抽取100瓶做好标记。按每个容器的装量不少于标识量的97%,平均装量不得少于标示量进行检查,记录在下表中,连续三次。 8.3.2.4.2 可接受标准: 装量误差 ±1%,重复性RSD≤0.3%。 8.3.2.5 上盖成功率确认: 8.3.2.5.1 操作方法: 按操作规程(草)开启灌装机,进行灌装旋盖机操作,装量40mL。按70瓶/min速度灌装15min后, 记录0.5h时段灌装加盖旋盖机旋盖后瓶子数Q,挑出落盖不成功(未加盖)瓶子Q1,连续3次,按公式计算: 上盖成功率=1-file:///C:/Users/ADMINI~1/AppData/Local/Temp/ksohtml7164/wps2.png 8.3.2.5.2 接受标准: 成功率≥99.5%。 8.3.2.6 旋盖合格率确认: 8.3.2.6.1 操作方法: 依据使用说明书与标准操作规程。全功能开启30min,用校验秒表计时t,连线测试三次。
8.3.2.6.2 接受标准:旋盖合格率≥ 99.5%。 8.3.3 性能确认项目: 液体配制系统性能确认项目表 8.3.4 可接受标准: 通过三批产品确认,确认设备能够安全、平稳、可控地运行,设备的各项技术参数能够满足新版GMP要求,并满足质量标准及生产工艺要求,设备可继续投入使用。 8.3.5 性能确认结果: 性能确认结果:见附表3:《液体灌装系统性能确认表》。 9.变更及偏差处理: 将确认过程中发现的所有偏差及变更按《偏差管理规程》《变更管理规程》处理,并由确认小组提出解决方案,由确认委员会审核和批准偏差解决方案及其实施。 10.确认结果评定与结论: 确认小组负责对确认结果进行综合评审,做出确认结论,发放确认证书,确认设备操作程序的确认周期。对确认结果的评审至少应包括: 10.1确认试验是否有遗漏? 10.2确认实施过程中对确认方案有无修改?修改原因、依据以及是否经过批准? 10.3确认记录是否完整? 10.4确认试验结果是否符合标准要求?偏差及对偏差的说明是否合理?是否需要进一步补充试验? 11.再确认周期 11.1本设备的确认周期为三年。设备正常运行到确认周期后,要根据确认方案对设备的性能进行确认。 11.2当遇下列情况应进行确认: 设备大修后;由于检修、调整、迁移或其他原因,可能对设备的安装状况、主要技术参数和功能有影响时;由于机械振动或腐蚀作用及其他原因,可以使设备的某些性能随时间而变化时。 12.会审及批准: 会 审: 批 准: 13.附件: 13.1 附表1:《液体灌装系统安装确认表》。 13.2 附表2:《液体灌装系统运行确认表》。 13.3 附表3:《液体灌装系统性能确认表》。 13.4 附表4:《偏差处理与变更记录》。
附表1: 液体灌装系统安装确认表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台板:304奥氏体不锈钢、表面粗糙度Ra≤0.8μm,防尘机架:304不锈钢方管,供瓶机构:304不锈钢、304不锈钢板、进口聚甲醛表面粗糙度Ra≤0.8μm,中心转盘、拨盘部分:进口聚甲醛、表面粗糙度Ra≤0.8μm, 灌装部分:316L奥氏体不锈钢、表面粗糙度Ra≤0.8μm,理盖、旋盖部分:304奥氏体不锈钢、表面粗糙度Ra≤0.8μm。 | | | | | | 外包装无破损,设备表面抛光平整光滑、无损伤、毛刺及锐边;涂漆件表面色泽均匀、无起壳、脱皮现象。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附表2: 液体灌装系统运行确认表 | | | | | | | | | 灌装头能够准确升降,动作灵活;计量泵运行正常无异常噪音或振动。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运行模式→振荡器开→手动调试装量→主机开→自动进行灌装、加盖、旋盖操作”;停机模式“主机停→灌装停→振荡器停→所有功能停止”,失去自动运行功能,具备手动运行功能程序,与使用说明书一致。 | | | | | | 瓶体位置偏差≤1mm,无卡瓶或掉落打滑、跑偏等情况、,运行速度均匀。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附表3: 液体灌装系统性能确认表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size=12.0000pt]确认人:[size=12.0000pt] | | [size=12.0000pt]复核人:[size=12.0000pt] | |
附表4: 偏差处理与变更记录 | | | | | | | | 设备位置 | | | | | | | 建议(如需要另附文件) □ 接受偏差 □ 不接受偏差 理由:(如需要另附文件) | |
[size=10.5000pt]
[size=10.5000pt]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