蒲公英 - 制药技术的传播者 GMP理论的实践者

搜索
楼主: 孙艳红
收起左侧

[行业反思] 别回避了!中药标准就是有问题!要修订,给中药一条生路!

  [复制链接]
药徒
发表于 2017-6-20 11:26:28 | 显示全部楼层
真的是真心话,佩服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药士
发表于 2017-6-20 11:48:32 | 显示全部楼层
确实是神奇的主观标准化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大师
发表于 2017-6-20 13:18:42 | 显示全部楼层
有一定道理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药徒
发表于 2017-6-20 15:36:57 | 显示全部楼层
去泰国旅游   泰国也有草药制剂   她们是怎么管理的?

点评

把中药发扬光大的是日本  详情 回复 发表于 2017-6-23 08:54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药徒
发表于 2017-6-20 15:39:14 | 显示全部楼层
我觉得这个是需要依照中医体制(或流程等)来制定中医的标准和研究吧。
西医一开始进行的研究是系统的,追根追地的去研究各个化合物的药效,来制定制剂和检验标准,依照现代思维来看这个方式“更全面”、“更科学”,所以以此未模板形成了制药行业的标准化思维。
但中医一直以来给我的感觉略有形式化的感觉。很多人学中医主流的都是背汤方,药方,然后学辩证来学,然而方子的辩证依据大部分是道家阴阳五行,而这思想被文化大革命打断了,定性为怪力乱神了,所以给人感觉“不科学”。悲乎哀哉
举个例子说吧,三七跟三七总皂苷,疗效上不完全重合,而我问过部分中医,都说不上来三七为什么疗效跟三七总皂苷不一致,是什么东西在起效,或者用个被阉割的五行思想来解释。

总的来说,中医要活,我觉得中医的土壤道家思想被断了, 难以在民众基础活,只能在高精尖的地方活,“有世代名医一代一代的传承”的中医、有名贵药材使用的中医是很有本事的,但基础的中医都是似是而非的学,知其然不知其所以然的中医真的是在害人吧,或者说不如西医的精准吧。

一点浅见,贻笑大方了。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17-6-20 18:34:25 | 显示全部楼层
最可笑的是中药饮片性状不合格,药典有写饮片性状的几个?薄片与厚片有大区别?长、中、短段疗效有大区别?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药徒
发表于 2017-6-23 08:49:08 | 显示全部楼层
据说好的药材都出口了,不知道是不是真的。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药徒
发表于 2017-6-23 08:52:01 | 显示全部楼层
蓝雨~ 发表于 2017-6-20 08:23
的确,中医给我的感觉就是不能死板的定量定标准,它的灵活性太大

抓了就死,放了就乱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药徒
发表于 2017-6-23 08:54:57 | 显示全部楼层
hlx 发表于 2017-6-20 15:36
去泰国旅游   泰国也有草药制剂   她们是怎么管理的?

把中药发扬光大的是日本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药徒
发表于 2017-6-23 08:56:03 | 显示全部楼层
发发牢骚就好,中国这个浮躁的社会,没多少人愿意干点实事的。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药徒
发表于 2017-6-23 08:57:32 | 显示全部楼层
世界中药市场,日本、韩国所占份额高达80%-90%,日本中药制剂的生产原料75%从我国进口。简单一句话就是,让中国的药农为他们种植中草药,种好后,低价收购,他们加工一下制成符合国际标准的片剂、胶囊等;再翻很多倍卖出去,重点是卖给中国。这就是日本的中药侵略战,在不知不觉中蚕食我们国家的中药。还是那句话:“落后就要挨打”,谁让国人自个不争气!
有数据统计,目前日本是除中国以外,最大的中药生产国与消费国。如今日本有汉方药厂200多家,处方用汉方药每年以15%的速度增长,年销售额高达15亿美元,被日本政府批准适用“国民健康保险制度”的中药大约有148种。
一位长期关注中药海外市场的业内人士告诉编者,日本最大的汉方药制药企业——津村药业,是我国中成药国际化最大的竞争对手。这家企业在2001年成立上海津村制药有限公司,2005年大规模进行美国FDA申请,无论是在日本国内市场,还是在美国市场,津村都奠定了极其稳固的市场地位。对于津村药业,国内中药企业并不陌生,其汉方药中的草药,大约80%需从我国进口,津村药业已先后在我国建立了70多个GAP药材种植基地。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药徒
发表于 2017-6-23 08:58:14 | 显示全部楼层
在基础研究方面,津村药业也投入大量人力物力在药理、毒理、剂型成分分析的标准化、规范化等方面的研究,津村药业在全面传承了中医药的精髓之后,又科学化地将其与西方医药学接轨。
反观国内中药企业,首先在中药材基地的源头方面,就远不如津村药业的布局。同仁堂十几年前进行了药材种植基地的布局,目前同仁堂在国内拥有8个GAP基地,是我国拥有GAP基地最多的中药企业,但较之于津村药业70多个基地,可谓悬殊。
注:中药材生产质量管理规范(简称中药材GAP,是GoodAgriculturalPracticeofMedicinalPlantsandAnimals的缩写)是从保证中药材质量出发,控制影响中药材质量的各种因子,规范药材各生产环节乃至全过程,以达到药材“优质、稳定、可控”的目的。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药徒
发表于 2017-6-23 08:58:42 | 显示全部楼层
1949年,大局已定,苏共代表米高扬来到西柏坡。尽管没有什么山珍海味,品尝着汾酒和红烧鱼,堪称美食家的米高扬赞不绝口。毛泽东笑道:“我相信,一个中药,一个中国菜,这将是中国对世界的两大贡献。”这番评价,他在1953年又再次重提。
他不会想到,作为中草药的发源地,今天中国大陆拿到的份额,只是世界草药销量的2%,日本则以90%的市场份额牢牢占据第一把交椅。曾获得日本医师会授予“最高功勋奖”的日本医学权威大冢敬节,1980年去世前,曾叮嘱弟子:“现在我们向中国学习中医,10年后让中国向我们学习。”不幸言中。
在日本,超市药店中卖得最火的,莫过于汉方药,甚至中国游客来此都会大买特买,带回去分赠亲友。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药徒
发表于 2017-6-23 09:02:18 | 显示全部楼层
日本制药企业的科技人员占全国科技人员总数的60%,其研发费用占整个国家投入的80%。日本的三大汉方药生产企业(三共、津村、钟纺)的新药研发费用均占每年销售收入的10%—20%。
  日本汉方药大多采取颗粒剂、片剂、胶囊剂、口服液等剂型,摆脱了水煎火熬的传统中药服用方法。为最大限度保留药效,药物提取过程采取温浸提取、减压浓缩、喷雾干燥、真空冷冻干燥等技术和设备。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药徒
发表于 2017-6-23 09:03:06 | 显示全部楼层
剂型创新,让服用汉方药更加方便,也更加适合现代社会快节奏的生活方式。
  在制剂外观和口感上日本企业也进行积极创新:颗粒美观、包装精致、口感好。一些汉方药颗粒剂能直接口服,都不需要水送服,一改中药粗糙、苦涩的观感。
  企业最能贴近市场,也最有活力。比如,日本“小林制药”(日本一家制药公司:编者注)瞅准“雾霾商机”研制出“清肺汤DUSMOCK”,大力向中国游客推销。因为中国游客爆买,“小林制药”计划2017年把“清肺汤”的产量增加30%,达到约110万包。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药徒
发表于 2017-6-23 09:04:31 | 显示全部楼层
20世纪80年代末,日本颁布汉方药生产质量管理规范,汉方药都按这个标准生产。
  日本还专门出台了药材种植规范,要求生产过程中尽量不用化肥和农药,尽可能降低农药残留和重金属含量。对每个环节都有详细记录,以保证原材料的质量。
  除了检测性状、干燥减重等项目外,日本对于汉方药中重金属残留量和农药残留量的监控非常严格。而且日本汉方药对于鉴别和含量测定的要求非常高,普遍比中国中药标准更为严格。
  标准化,是现代生产的显著特征。标准化后的汉方药不会与欧美标准发生冲突,显然也更有利于汉方药走出日本国门,被国际市场接受。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17-6-23 09:35:31 | 显示全部楼层
好文章,深有同感。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药生
发表于 2017-6-23 09:53:48 | 显示全部楼层
这个问题很大:
对于监管部门来说:制定较高或者说脱离实际的标准是其政绩之一,更为重要的是风险转嫁的手段;
对于消费者来说;又要便宜又要好货,可能吗;
对于生产企业来说:目前形势就是这样,过一天算一天;
对于农民来说:我又不是标准化的工人,请问标准是什么,能吃吗;
对于中医来说:可怕的不是中药不好,可怕的是中医生不行了,连望闻问切都不会,算个屁的中医啊;
最后,套用一句话,目前的困境其实就是生产力不发达的表现。等生产力够了,自然就会慢慢变好,我又不是上帝,中医中药如果该灭亡那就让其灭亡呗。
PS:放心,灭亡不了,市场很大的,就看有没有人沉下心来。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药徒
发表于 2017-6-23 10:03:56 | 显示全部楼层
楼主所说,确实存在,但未累及根本。
1、为什么上面大力推行标准化?难道仅仅是应为僵化的西药思维?
2、中医理论稍有涉及,并未深入。不得不讲,中医天人合一的想法,更像是哲学。
3、浮躁的社会环境、缺乏诚信、契约精神的社会,中医中药没有别的出路。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17-6-23 10:04:53 | 显示全部楼层
LZ多点我都不同意,我在药检所实习过,间接参加学习过药典标准的制定,现在药企做QC,工作经历上或许我没LZ那么丰富,但是很多问题我觉得楼主都很片面。
首先"不合理的质量标准才造成不正常的不合格率!",这句话,制定标准的过程中药检所都会问企业抽样,和道地产地抽样,所有制定的标准都是有大量实验数据积累的,不存在不合理,如果你的药不合格那就是你的质量不过关。而且就事论事要和西药比?根本没有可比性,看看西药的标准再看看中药的标准,严格程度不是一个概念。
然后看LZ的源头,第一条提到了重金属,微生物,我也想反问LZ这些指标不合理么,安全指标难道不中药么?难道一定要等吃死人,吃出病了再去重视么,药典所有检验项目都是很严格把关才会过的,都是有意义的,再说浸出物,灰分一类,仔细想想吃进肚子的都是些不可消化的灰是什么感受,浸出物都提不出来,你怎么保证你水煎中药的过程中有多少有效成分。
第二条,投入问题,请不要去质疑研究标准的研究员的工作,这是一种极其不负责的键盘侠的态度,我就这么说只要有一点疑问药典委员会就会毙掉,你说到经费的问题,我不知道因为我没数据我不说话,但是你拿严谨性做文章,是不合理的。至少我知道的水平高于行业绝大多数水平,还有你说监督问题,有问题你去官网提啊。
第三条,你还是在质疑标准制定者,在你的话语中我看到就是你对标准制定者的误解,还是希望你客观评价,除非你能拿出实质证据。
最后,我也总结下我的对你文章的观点,第一个制定标准的科研人员的科学工作态度都是严谨,科学的。真的有些东西没有看到过请不要瞎说。
第二就标准模式上来说我认为没错,科学在发展,技术在发展,不说造假技术在进步,人类对生命健康的研究也在进步,越来越多的影响健康的因素也在被发现。如果中药只是去看性状之类的,那么请那些“老专家”们扪心自问到底是谁在固步自封,自以为是。
第三有些人也不应盲目跟风,我个人很讨厌,大家都懂的项目多了人员实验成本都上去了,国家又限药价的,赚不到钱了,我现在在药企我也懂的,能少做就少做。但是我倒是希望标准越来越细,监管越来越严,现在中药行业有点混乱,准入门槛真的低,那些没能力,想赚钱的企业就是应该被淘汰。
第四干我们这行说句心里话,真的苦赚不到钱,还各种烦,可我心里还是想既然做了,就还是应该为老百姓的生命健康多考虑,多做一点事儿少一点儿抱怨。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发帖声明
1、本站为技术交流论坛,发帖的内容具有互动属性。您在本站发布的内容:
①在无人回复的情况下,可以通过自助删帖功能随时删除(自助删帖功能关闭期间,可以联系管理员微信:8542508 处理。)
②在有人回复和讨论的情况下,主题帖和回复内容已构成一个不可分割的整体,您将不能直接删除该帖。
2、禁止发布任何涉政、涉黄赌毒及其他违反国家相关法律、法规、及本站版规的内容,详情请参阅《蒲公英论坛总版规》。
3、您在本站发表、转载的任何作品仅代表您个人观点,不代表本站观点。不要盗用有版权要求的作品,转贴请注明来源,否则文责自负。
4、请认真阅读上述条款,您发帖即代表接受上述条款。

QQ|手机版|蒲公英|ouryao|蒲公英 ( 京ICP备14042168号-1 )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编号:京B2-20243455  互联网药品信息服务资格证书编号:(京)-非经营性-2024-0033

GMT+8, 2024-11-24 21:34

Powered by Discuz! X3.4运维单位:苏州豚鼠科技有限公司

Copyright © 2001-2020, Tencent Cloud.

声明:蒲公英网站所涉及的原创文章、文字内容、视频图片及首发资料,版权归作者及蒲公英网站所有,转载要在显著位置标明来源“蒲公英”;禁止任何形式的商业用途。违反上述声明的,本站及作者将追究法律责任。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