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您注册蒲公英
您需要 登录 才可以下载或查看,没有帐号?立即注册
x
最近一段时间网上流传着关于因为HEPA上有异物或霉斑问题导致的警告信, 进而因为内部员工报告产生的处罚事件。 仔细研究了一下FDA 网站上公开的信息,包括被处罚公司公开的信息和事实, 以及当时的警告信内容后, 一直在思考以下几个问题: 1. 是什么原因导致了HEPA上出现了警告信中描述问题包括霉斑? 2. 为什么这样的问题没有第一时间被发现或引起重视?导致了警告信上描述的是个重复发现项, 以及在处罚中提到的内部发现了,但是并不是采取了立即行动? 3. 我们的日常工作中有哪些可以借鉴的? 针对第一个问题 , 出发点还是要从霉斑的角度来看, 霉菌生长需要哪些必要的条件?这些条件在HEPA 这样的装备和环境中究竟时如何具备的? 我们需要从霉菌的可能来源和生长条件入手进行梳理, 一般从下列方面进行调查和判断。 因为没有具体的信息, 我们只能根据公开的信息和常识进行推理。我们先从霉菌生长条件开始,见下表: 霉菌 | | | | HEPA本身就是非常好的附着物, 玻璃钎维和胶构成, 具有霉菌从两个面附着生长的可能条件; 而且可以从一面到另一面(如果条件合适,时间合适)---如果发现应该进行两面的检查, 判定从哪个面开始的可能性 尽管HEPA正常工作是具有足够风速的, 可以保持HEPA表面干燥, 但是如果有停机或低风速条件, 特别是安装时, 或生产停下来时; 另外湿度能否控制和调节(HVAC系统本身的能力) 也是至关重要; 如果没有的话, 对于长江以南地区基本都会有雨季和梅雨季节; 北方虽然干燥, 但是夏季时停产检修时高峰, 而且夏季阵雨和闷热都有利于霉菌生长。而且一旦2-3天就可以出现, 即使后续吹干, 也只是进入休眠状态。 也要注意到霉菌的基质菌丝可能会长再HEPA的玻璃钎维中,正常风速下不太可能吹掉。这也就是可能在HEPA上于深色的小点出现。 另外有一个推断, 在正常运行风速下, 霉菌产生后可能会处于生长抑制状态,虽然有菌丝存在, 但是孢子可能数量极少或被抑制; 导致正常生产条件下,很难通过环境监控发现问题。 | | 少量必要即可, 主要时潮湿有水分即可 在洁净区内也是存在的 密封胶或任何微量的有机物质都有可能作为其营养物质的。 | | 18-26度是一个合适的温度, 另外夏天问题上升也是有利于霉菌发展的 | | 这点要注意, 目前GMP中没有对湿度象98版要求那么严格; 按照风险指定, 大部分的风险指定都是只是关注对于工艺本身和环境本身的, 没有涉及HEPA或其它设施或系统的部件影响。 而且通常的风险评价还是认为过程中需要水或液体, 湿度超过65% 是正常的, 本身也是溶液, 湿度基本没有影响( 只是关注了产品自身; 没有关注这样的高湿度是持续一贯的影响; 没有关注对于空调系统的影响; 有些企业就不在空调系统中增加去湿或加湿的功能) 这样加剧了工艺对于HEPA本身的影响。 另外,还是会有工厂在洁净区域内用水冲洗设备或地面或墙面, 有些还用热水, 蒸汽和冲洗时的喷溅都是导致HEPA被打湿的可能原因。 对于洁净区域的清洁消毒不当, 持续高湿状态, 或直接喷淋再HEPA上, 或产生持续蒸汽等条件也是问题可能原因。 |
然后从可能的影响来源进行推理: 霉菌 | | | | 对于HEPA上的霉菌 人员直接接触的机会--- 安装或检查检修时的接触(空调系统安装, HEPA的定期检查维护更换, 异常情况的检修更换等等) 人员间接接触的机会-- 洁净区域内人员的行为规范不佳导致系统负荷过高,产生问题,但是可能就是大面积的, 或者时局部区域普遍的; 比如更衣操作, 清洁, 清洗,投料, 整理包材和废弃物等等 | | 对于设备自带的HEPA, 设备取风通道设计(不密封,不合理)和清洁(不彻底) 对于房间内的HEPA , 设备本身可以被彻底清洁程度, 设备被清洁和维护程度(涉及人员操作)都会通过环境条件产生影响。 另外设备本身是否会产生持续性的温度变化导致冷凝的情况, 或产生大量水蒸汽或规律性的情况。 | | 物料本身的微生物负荷过高, 长期积累,导致环境内微生物负荷较高, 从而导致对于设备, 人员的进一步污染; 逐渐对于区域内HEPA产生影响。 对于物料评估中, 要注意对于水的评估(如何使用的, 使用过程中如何被排放的,比如温度,是否有蒸汽,是否有规律,是否可能直接接触HEPA的可能性等等) | | 相对工艺的影响评估主要还是看工艺本身带来的微生物负荷, 是否提供了附着物 ( 比如颗粒,或粉尘等), 是否提供了温湿度 (比如局部或整个房间的规律性高湿高温的环境, 特别时经常性的湿度,而且有温度波动,为冷凝附着创造条件) | | HVAC 系统本身的密闭性和完整性需要检查和确认, 另外管道本身保温是否得当, 可以避免温度变化导致冷凝的情况出现。 另外以要注意有些HVAC系统不具备对于进气和回风湿度进行控制的能力; 导致湿度世道外界环境的影响较大;从而导致HEPA受潮产生。 而且HEPA上出现的话, 往往因为再正常HEPA工作条件下, 基本是干燥条件, 霉菌可能处于休眠期, 生长不明显, 很难再环境监控中发现。 |
备注: 按照Comfil的技术说明中显示的:受潮的HEPA应该尽可能立刻更换,而且导致HEPA受潮的条件必须被纠正;HEPA受潮48小时内必须被更换, 更长时间的受潮就会导致霉菌生长的情况。 综合来考虑,我们还是要注意: 1. 避免一切规律性导致洁净区域内湿度过高行程冷凝或积水的情况 ( 正常区域,设备清洗, 投料,灌装等等) 2. HVAC系统必须要有能力控制湿度和调节湿度的能力 3. 对于洁净区的湿度还是要有明确的范围, 有开口投料或加水的过程, 但不是不控制的理由,操作完成后应尽快恢复 需要有支持数据; 另外如果持续灌装流程, 应该要控制在一定范围内, 比如小于80% 或85%, 确保在限度条件下不产生冷凝或喷溅 4. 要进行定期的检查, 需要打开散流板,均流膜(如果发现异常),需要强光手电或光线充足(300LUX 不足够观察) ,仔细观察。高湿度条件的企业, 应该每月一次的频率进行检查,及时更换。 5. HVAC系统本身的密封性和完整性是必要前提。 对于风险性问题(也就是第二个问题), 估计还是按照取样测试结果发现是霉菌, 考虑到灭菌基本无法通过热冲击实验, 在100度沸水试验中都通过, 又介于是最终灭菌,所以把它作为一个设备问题来处理了; 而不是从法规负荷性角度来看这个问题, 导致了多余更换一拖再拖;没有立即采取停产更换措施。 而本次的判例,明确了如果发现无菌保证系统某个环节除了问题, 而不及时采取措施的话, 其实问题的性质已经从一个设备偏差, 上升到法规符合性问题; 虽然没有说产品又明确证据表明有微生物风险;但是从法规符合性角度来说, 因为在一个不符合的条件下生产就是制造掺杂产品的问题。 这个性质被提升了, 看来针对问题, 还是要从技术和法规两方面进行思考; 也不能仅仅看到眼前我们已知的风险,这是不足够的, 风险本身就是针对未来的可能的, 而不仅仅止步于我们已知的。 对于如何利用, 运用风险评估在各个药厂温湿度标准建立, 以及HVAC系统本身能力具备;我们还是要仔细考量一下的; 不能再简单理解为法规没有写要求, 我就可以不要这样粗放逻辑来考虑 药品安全和病患安全了。 周末期间,有时间稍稍整理了一下, 抛砖引玉,不对之处请多多指正。 事件原文: https://www.fda.gov/ICECI/CriminalInvestigations/ucm537635.htm?from=singlemessage&isappinstalled=0&winzoom=1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