恒瑞,医疗器械领域重大布局
加速向医疗器械领域拓展。
01
01
国产突破
医械设备的自主研发之路
近日,上海瑞利源生物科技有限公司正式成立,法定代表人胡宏成,注册资本1000万元。
企查查股权穿透显示,该公司由恒瑞源正(上海)生物科技有限公司全资持股,而恒瑞医药创始人孙飘扬担任恒瑞源正的董事长。
这家新公司的经营范围涵盖人体基因诊断与治疗技术开发、干细胞技术开发和应用、第三类医疗器械经营等。看似普通的工商注册信息,背后却隐含着一个重要的信号:恒瑞医药系正加速向医疗器械领域拓展。
瑞利源的成立不是孤立事件,而是恒瑞医药系在生物科技和医疗器械领域整体战略的一部分。该公司涉及的第三类医疗器械是最高风险级别的医疗器械,需要国家药监局的严格审批。
此外,今年1月,苏州恒瑞医疗器械有限公司自主研发的首款全系列国产化ECMO系统获得国家药监局批准上市,这款系统是国内唯一一款整台套、全系列国产化的ECMO系统。
02
02
战略布局
恒瑞的医疗器械版图
恒瑞医疗成立于2016年,业务管线包括肿瘤介入、外周介入、神经介入等高值耗材领域,研究开发生命支持、影像支持、介入支持等医疗设备。
从时间线上看,恒瑞医疗在近十年间默默布局,直至今年初ECMO系统获批才引起广泛关注。此次瑞利源生物科技有限公司的成立,可视为恒瑞医药系在医疗器械领域的进一步延伸。
恒瑞医疗已攻克用于生产ECMO核心部件膜肺的关键材料PMP膜丝生产工艺,未来可彻底解决原材料“卡脖子”问题。公司还在积极布局cVAD(介入式心室辅助系统)和IABP(主动脉内球囊反搏系统)等重症领域的关键产品。
在创新研发方面,恒瑞系企业持续高投入。根据渤海证券的研究报告,恒瑞医药为我国制药龙头企业,坚持科技创新和国际化双轮驱动。
03
行业背景
医疗器械市场复苏与转型
03
行业背景
医疗器械市场复苏与转型
2025年上半年,中国医疗器械行业业绩同比下滑,但第二季度环比改善,海外和创新类资产韧性十足。2025Q2行业整体收入环比2025Q1提升8.2%,归母净利润环比2025Q1下滑2.2%,预期下半年趋势仍将保持环比改善。
近期,第11批国家药品集采文件发布,本次集采方案制定和修改过程中,充分遵循了“稳临床、保质量、防围标、反内卷”的原则。文件提到,本次集采优化了价差控制“锚点”的选择,不再简单选用最低报价。
政策面出现积极信号,集采规则的优化反映了医保局正在积极推动医药“反内卷”,内需市场有望持续改善。业绩层面看,2025年医疗器械指数预计归母净利润427.26亿元,同比增速或转正+25.91%。
出海成为医疗器械行业的重要增长点。2025年1-5月医疗仪器及器械出口累计同比增长6%,维持扎实增速。2025年7月,当月整体医疗仪器及器械出口达15亿元人民币,同比增长12.3%。
04
未来展望
恒瑞的医疗器械雄心
04
未来展望
恒瑞的医疗器械雄心
恒瑞医药作为我国制药龙头企业,正在实施创新和国际化双轮驱动战略。公司拥有110多款商业化药物,包括23款新分子实体创新药和4款其他创新药。
在出海方面,公司BD进程不断加快,与MNC加强合作。2025年已实现与默沙东、默克、GSK多家MNC的BD合作。自2018年以来,公司与全球合作伙伴进行了13笔对外许可交易,涉及16个分子实体,潜在总交易额约为140亿美元。
恒瑞从前期follow-on到单个创新药获批上市到如今多种类创新药全面储备,以平台化保障公司长期创新药商业化进程。这种平台化思路很可能也会复制到医疗器械领域。
随着国产ECMO系统的获批和瑞利源公司的成立,恒瑞在医疗器械领域的布局已初步形成从研发、生产到商业化的完整体系。未来,恒瑞很可能在高端医疗器械领域继续拓展,实现全产业链国产化替代。
医疗器械板块有望迎来“政策优化+景气回升+业绩复苏”下的估值修复机会。2025年以来医疗设备招投标持续回暖,随着库存逐步消耗,部分企业2025Q3业绩有望反转。
恒瑞医药系的医疗器械布局正在加速。从ECMO到新成立的瑞利源,孙飘扬的棋局正在扩大。在中国医疗器械市场复苏与转型的背景下,恒瑞的这次布局可能成为企业第二次增长曲线的重要起点。
未来几年,中国医疗器械市场将迎来更多如恒瑞一样的跨界企业,它们不仅在制药领域深耕,更在高端医疗器械领域打破国外垄断,实现国产替代,最终在全球市场占据一席之地。
*声明:本文内容转载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转载目的在于传递信息,并不代表本平台观点。如涉及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请与本网站留言联系,我们将在第一时间删除!
(https://mp.weixin.qq.com/s/grzE_ItpKCB-e1zBJlVSMA)